归路访中华

出自:清代·蓝千秋《三山纪游寄洪五》

拼音:[guī][lù][fǎng][zhōng,zhòng][huá,huà,huā]

平仄:平仄仄平平

自幼好道喜神仙,临风辄欲生羽翮。
侧闻三十六洞天,乃是神仙之窟宅。
吾乡百里聚其三,巨灵知费几镂刻。
玉笥麻姑不足数,罗浮天台乃敢与之敌。
嗟此神皋近屋庐,奈何终日披图徒啧啧。
爰是斋心有七日,不携藜杖独登历。
半日到黄山,黄山凡九曲。
石涧为肠胃,屈盘山之腹。
缘源日暮溪声中,行行欲尽路复通。
冈峦万叠凝积翠,过此大都山为宗。
有时飞泉注巨壑,风訇雷吼何隆隆。
登崇冈,入烟霭。
憩山亭,望华盖。
山亭高高可望仙,华盖三峰若华盖。
云昔浮丘老仙伯,于此跨鹤遗九垓。
我来褰裳陟其顶,果然崚极冠天扃。
俯视万有尽鸿濛,独立长啸来天风。
片香顶礼心魂肃,仙翁赐我青芙蓉。
子有绿髓堕尘壒,服此还丹为玉童。
炉峰不可上,还窥紫元洞。
洞口白云封,诃护有蛇龙。
曩惟仙人白琼海,飞步一摹云篆踪。
夜宿繁星系檐际,旁睨洞黑无根蒂。
道士烹茶话靊霳,四座闻之毛发惴。
亦云军峰碧元洞天更嵲岊,我闻此语转愁绝。
拜辞浮丘下青嶂,日出五更中夜发。
上山下山磴道盘,两日乃抵峰之观。
观在山颠居峰趾,从趾诣峰十五里。
峭壁插天几万寻,峰端穿云看灭起。
天梯石栈半欹垂,望望悬崖惟一指。
爰誓心曰尔毋怛,爰敕足曰尔勿骫。
百脉交戛汗浃踵,两膝枝拄颐隐齐。
少焉休天门,踞石关,南堕游丝旴水寒,青烟数点浮群山。
既度石关惟鸟道,非复人间风浩浩。
烟云瞬息已万变,惝恍不知身历高。
石骨临下下空翠,侧立烟痕人度处。
半趾著石半蹈虚,喘息不闻何知惧。
悬行倒立壁上,身为蠛蠓缘屋梁。
鹰翅嶙峋来攫人,欲坠不坠万古张。
石版岭,下则负背上摩膺。
鹅顶峰,左有石槛右烟笼。
行人咫尺相噭应,幸不见下之空濛。
既至延伫敛精魄,默默太息疑梦中。
玉阙森列天人居,磬折再拜百虑袪。
举眸群动灭,窅然惟太虚。
气象亦澌尽,太虚乃无庐。
选间元气荡灵曦,玉海澄莹无端倪。
不敢久留神官怒,拨云披雾寻旧蹊。
步至山腰欻雷鸣,上呈日色下阴翳。
云驰小马逐大马,殷殷俯听生然疑。
下尽山麓一大笑,何人荷笠披蓑衣。
翊破云英溜雷雨,孰知我从雨上归。
归路访中华,所历渐平宽。
竟日萦原隰,未敢歌路难。
陟此山,若旋螺,三周百折犹山阿。
绿烟深锁不径露,一峰尽处一峰罗。
既异碧元之峭崿,亦殊华盖之嵯峨。
倏恬旷,倏幽遐,高而不危深不颇,神功出险开陂陁。
呜呼三山擅灵奇,幽秀险严各奠基。
告归三日休劳足,忽然掉头记依稀。
急起走笔右手涂,左手持纸尾。
言无诠次只狂扫,少纵迷茫不可追。
一章写寄狮山翁,狮山狮山,此景恨不与君同。
览此当卧游,户庭生清风。

查看原文

注释

【中华】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归】

歸【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歸妹,卦名。

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姓。

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籀省作㱕。漢作歸。

【路】

路【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賂。《說文》道也。《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爾雅·釋宮》路,旅途也。《註》途卽道也。《又》一達謂之道路。《註》長道。

《爾雅·釋詁》路,大也。《詩·大雅》厥聲載路。《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

車也。《詩·魏風》殊異乎公路。《傳》路,車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註》王在焉曰路。《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門,寢曰路寢,車曰路車。

鼓也。《周禮·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註》路鼓,四面鼓也。

弓也。《史記·孝武紀》路弓乗失。

傾貌。《荀子·富國篇》田疇穢,都邑路。《註》路謂無城郭牆垣也。

與輅同。《禮·月令》乗鸞路。《釋文》路本又作輅。

姓。《急就篇註》路,水名也。

因爲縣,在涿郡,居者氏焉。漢有大夫路溫舒。

《集韻》歷各切,音洛。《前漢·揚雄傳》爾廼虎路三嵏以爲司馬。《註》晉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師古曰:落,纍也。以繩周遶之也。

【访】

訪【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敷亮切,妨去聲。《說文》汎謀曰訪。《徐曰》此言汎謀,謂廣問於人也。《爾雅·釋詁》謀也。《玉篇》問也。《書·洪範》王訪于箕子。《傳》謂就而問之也。《周禮·春官》受納訪以詔王聽治。《註》納謀于王也。

議也。《楚語》敎之令,使訪物官。《註》訪,議也。物事也。使議知百官之事也。

《增韻》及也,見也。《字彙》謁見也。

方也。《前漢·高五王傳》訪以呂氏,故幾亂天下。《註》訪,猶方也。《字彙補》與昉義同。

官名。《遼史·百官志》太宗會同三年,命于骨鄰爲採訪使。

姓。唐進士訪式。

《正字通》罔切,芳上聲。義同。字彙泥說文,孫愐敷亮切,槩讀作去聲,非是。

《篇海》別作。

【中】

中【子集上】【丨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

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

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註》猶言鼓一半也。

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滿也。《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註》謂滿二千石也。《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

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註》謂穿之也。

盛算器。《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

《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

俚語。以不可爲不中。《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

《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姓。漢少府卿中京。

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註》中猶應也。

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類篇》《正韻》直衆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卽仲呂,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叶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华】

華【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䔢《唐韻》戸花切《集韻》胡瓜切,音划。《書·舜典》重華協于帝。《傳》華謂文德。

《禮·檀弓》華而睆。《疏》凡繪畫,五色必有光華,故曰華畫也。

《廣韻》草盛也。

粉也。《曹植·洛神賦》鉛華弗御。

髮白也。《後漢·陳蕃傳》蹇諤之操,華首彌固。

華林,園名。《魏志》芳林園卽今華林園。

地名。《戰國策》說趙王于華屋之下。《史記·秦本紀註》華陽,地名。《吳志·孫皓傳》皓舉大衆出華里。

《水經注》河水東南徑華池。

華表。《古今註》堯設誹謗木,今之華表。

星名。《晉書·天文志》大帝九星曰華蓋。

《韻會》胡化切,音話。《書·禹貢》至于太華。《爾雅·釋山》華山,爲西嶽。

姓。《潛夫論》華氏子,姓也。《通志·氏族略》宋戴公子者,食采于華,因氏焉。

《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楓枰櫨。《註》華皮可以爲索。

《集韻》呼瓜切,音譁。《禮·曲禮》爲國君者華之。《註》華,中裂之,不四拆也。《爾雅·釋木》瓜曰華之。

與花同。《爾雅·釋草》華,荂也。《揚子·方言》齊楚之閒或謂之華,或謂之荂。《佩觿集》華有戸瓜,呼瓜二翻,俗別爲花。

《韻補》呼戈切。《邊讓·章華賦》體迅輕鴻,榮曜春華。進如浮雲,退如激波。

胡戈切。《徐鍇·說文繫傳》華,本音和,故今人謂華表爲和表。《棗據詩》矯足登雲閣,相伴步九華。徙倚憑高山,仰攀桂樹柯。

《詩·本音》灼灼其華。《註》音敷。《考》《詩》如常棣之華,顏如舜華,維常之華,叶車韻。隰有荷華,叶下都韻。黍稷方華,叶下途韻,凡七見,皆讀敷。

《唐韻古音》亦音敷。郭璞曰:江東謂華爲敷。陸德明曰:古讀華如敷,不獨江東也。漢光武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必得隂麗華。

《韻會》苦蛙切《正韻》枯瓜切,。

相关诗句
户庭生清风 览此当卧游 此景恨不与君同 狮山狮山 一章写寄狮山翁 少纵迷茫不可追 言无诠次只狂扫 左手持纸尾 急起走笔右手涂 忽然掉头记依稀 告归三日休劳足 幽秀险严各奠基 呜呼三山擅灵奇 神功出险开陂陁 高而不危深不颇 倏幽遐 倏恬旷 亦殊华盖之嵯峨 既异碧元之峭崿 一峰尽处一峰罗 绿烟深锁不径露 三周百折犹山阿 若旋螺 陟此山 未敢歌路难 竟日萦原隰 所历渐平宽 归路访中华 孰知我从雨上归 翊破云英溜雷雨 何人荷笠披蓑衣 下尽山麓一大笑 殷殷俯听生然疑 云驰小马逐大马 上呈日色下阴翳 步至山腰欻雷鸣 拨云披雾寻旧蹊 不敢久留神官怒 玉海澄莹无端倪 选间元气荡灵曦 太虚乃无庐 气象亦澌尽 窅然惟太虚 举眸群动灭 磬折再拜百虑袪 玉阙森列天人居 默默太息疑梦中 既至延伫敛精魄 幸不见下之空濛 行人咫尺相噭应 左有石槛右烟笼 鹅顶峰 下则负背上摩膺 石版岭 欲坠不坠万古张 鹰翅嶙峋来攫人 身为蠛蠓缘屋梁 悬行倒立壁上 喘息不闻何知惧 半趾著石半蹈虚 侧立烟痕人度处 石骨临下下空翠 惝恍不知身历高 烟云瞬息已万变 非复人间风浩浩 既度石关惟鸟道 青烟数点浮群山 南堕游丝旴水寒 踞石关 少焉休天门 两膝枝拄颐隐齐 百脉交戛汗浃踵 爰敕足曰尔勿骫 爰誓心曰尔毋怛 望望悬崖惟一指 天梯石栈半欹垂 峰端穿云看灭起 峭壁插天几万寻 从趾诣峰十五里 观在山颠居峰趾 两日乃抵峰之观 上山下山磴道盘 日出五更中夜发 拜辞浮丘下青嶂 我闻此语转愁绝 亦云军峰碧元洞天更嵲岊 四座闻之毛发惴 道士烹茶话靊霳 旁睨洞黑无根蒂 夜宿繁星系檐际 飞步一摹云篆踪 曩惟仙人白琼海 诃护有蛇龙 洞口白云封 还窥紫元洞 炉峰不可上 服此还丹为玉童 子有绿髓堕尘壒 仙翁赐我青芙蓉 片香顶礼心魂肃 独立长啸来天风 俯视万有尽鸿濛 果然崚极冠天扃 我来褰裳陟其顶 于此跨鹤遗九垓 云昔浮丘老仙伯 华盖三峰若华盖 山亭高高可望仙 望华盖 憩山亭 入烟霭 登崇冈 风訇雷吼何隆隆 有时飞泉注巨壑 过此大都山为宗 冈峦万叠凝积翠 行行欲尽路复通 缘源日暮溪声中 屈盘山之腹 石涧为肠胃 黄山凡九曲 半日到黄山 不携藜杖独登历 爰是斋心有七日 奈何终日披图徒啧啧 嗟此神皋近屋庐 罗浮天台乃敢与之敌 玉笥麻姑不足数 巨灵知费几镂刻 吾乡百里聚其三 乃是神仙之窟宅 侧闻三十六洞天 临风辄欲生羽翮 自幼好道喜神仙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