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天台乃敢与之敌

出自:清代·蓝千秋《三山纪游寄洪五》

拼音:[luó][fú][tiān][tái,tāi][nǎi][gǎn][yǔ,yù,yú][zhī][dí]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自幼好道喜神仙,临风辄欲生羽翮。
侧闻三十六洞天,乃是神仙之窟宅。
吾乡百里聚其三,巨灵知费几镂刻。
玉笥麻姑不足数,罗浮天台乃敢与之敌
嗟此神皋近屋庐,奈何终日披图徒啧啧。
爰是斋心有七日,不携藜杖独登历。
半日到黄山,黄山凡九曲。
石涧为肠胃,屈盘山之腹。
缘源日暮溪声中,行行欲尽路复通。
冈峦万叠凝积翠,过此大都山为宗。
有时飞泉注巨壑,风訇雷吼何隆隆。
登崇冈,入烟霭。
憩山亭,望华盖。
山亭高高可望仙,华盖三峰若华盖。
云昔浮丘老仙伯,于此跨鹤遗九垓。
我来褰裳陟其顶,果然崚极冠天扃。
俯视万有尽鸿濛,独立长啸来天风。
片香顶礼心魂肃,仙翁赐我青芙蓉。
子有绿髓堕尘壒,服此还丹为玉童。
炉峰不可上,还窥紫元洞。
洞口白云封,诃护有蛇龙。
曩惟仙人白琼海,飞步一摹云篆踪。
夜宿繁星系檐际,旁睨洞黑无根蒂。
道士烹茶话靊霳,四座闻之毛发惴。
亦云军峰碧元洞天更嵲岊,我闻此语转愁绝。
拜辞浮丘下青嶂,日出五更中夜发。
上山下山磴道盘,两日乃抵峰之观。
观在山颠居峰趾,从趾诣峰十五里。
峭壁插天几万寻,峰端穿云看灭起。
天梯石栈半欹垂,望望悬崖惟一指。
爰誓心曰尔毋怛,爰敕足曰尔勿骫。
百脉交戛汗浃踵,两膝枝拄颐隐齐。
少焉休天门,踞石关,南堕游丝旴水寒,青烟数点浮群山。
既度石关惟鸟道,非复人间风浩浩。
烟云瞬息已万变,惝恍不知身历高。
石骨临下下空翠,侧立烟痕人度处。
半趾著石半蹈虚,喘息不闻何知惧。
悬行倒立壁上,身为蠛蠓缘屋梁。
鹰翅嶙峋来攫人,欲坠不坠万古张。
石版岭,下则负背上摩膺。
鹅顶峰,左有石槛右烟笼。
行人咫尺相噭应,幸不见下之空濛。
既至延伫敛精魄,默默太息疑梦中。
玉阙森列天人居,磬折再拜百虑袪。
举眸群动灭,窅然惟太虚。
气象亦澌尽,太虚乃无庐。
选间元气荡灵曦,玉海澄莹无端倪。
不敢久留神官怒,拨云披雾寻旧蹊。
步至山腰欻雷鸣,上呈日色下阴翳。
云驰小马逐大马,殷殷俯听生然疑。
下尽山麓一大笑,何人荷笠披蓑衣。
翊破云英溜雷雨,孰知我从雨上归。
归路访中华,所历渐平宽。
竟日萦原隰,未敢歌路难。
陟此山,若旋螺,三周百折犹山阿。
绿烟深锁不径露,一峰尽处一峰罗。
既异碧元之峭崿,亦殊华盖之嵯峨。
倏恬旷,倏幽遐,高而不危深不颇,神功出险开陂陁。
呜呼三山擅灵奇,幽秀险严各奠基。
告归三日休劳足,忽然掉头记依稀。
急起走笔右手涂,左手持纸尾。
言无诠次只狂扫,少纵迷茫不可追。
一章写寄狮山翁,狮山狮山,此景恨不与君同。
览此当卧游,户庭生清风。

查看原文

注释

【罗浮】山名。在广东省东江北岸。风景优美﹐为粤中游览胜地。晋葛洪曾在此山修道﹐道教称为"第七洞天"。相传隋赵师雄在此梦遇梅花仙女﹐后多为咏梅典实。
【天台】山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罗】

羅【未集中】【网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4画

《廣韻》魯何切《集韻》《韻會》良何切《正韻》朗何切,音蘿。《說文》以絲罟鳥。古者芒氏初作羅。《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註》謂羅絡之。《詩·王風》雉離於羅。《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

《類篇》帛也。《釋名》羅文,疎羅也。《戰國策》下宮糅羅紈,曳綺縠。

《廣雅》羅,列也。《楚辭·九歌》羅生兮堂下。《註》羅列而生。

國名。《左傳·桓十二年》羅人欲伐之。《註》羅,熊姓國,在宜城縣西山中,後徙。

水名。《史記·屈原傳》遂自投汨羅。《註》汨水在羅,故曰汨羅。

新羅,東夷國名。《唐書·東夷傳》新羅,弁韓苗裔也,居漢樂浪地。

姓。《姓氏急就篇》羅氏,顓頊後,封于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爲氏。

羅羅,獸名。《山海經》北海有獸,狀如虎,名曰羅羅。《駢雅》靑虎謂之羅羅。

菴羅,果名。《本草》梨之類,色黃,如鵝梨。

《集韻》鄰知切,音離。義同。

《集韻》郞佐切,音囉。邏或省作羅。巡也。

【浮】

浮【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音罘。《說文》氾也。《論語》乗桴浮於海。

順流曰浮。《書·禹貢》浮于濟漯。

濟涉腰瓠曰浮。《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註》浮,瓠也。

溢也,過也。《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先時曰浮。《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

輕也。《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

浮浮,氣烝貌。《詩·大雅》烝之浮浮。

雨雪盛貌。《詩·小雅》雨雪浮浮。

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

浮沉,無定之意。《詩·小雅》載沉載浮。

《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禮·投壷》無偝立,無踰言,若是者浮。

水名。《水經注》靑河東北,浮水故瀆出焉。

山名。《山海經》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

《廣輿記》廣東高州府城東有浮山。

羅浮,二山名。《羅浮山記》在增城,博羅二縣境。

竹名。《戴凱之·竹譜》浮竹亞節,虛軟厚肉。

石名。《左思·吳都賦》浮石若桴。

天浮,星名。《甘氏星經》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

《莊綽鷄肋編》釣竿之半,繫以荻梗,謂之浮子。

《甄權脈經》浮爲風爲虛。

《集韻》普溝切,音桴。漂也。

《韻補》叶符非切,音肥。《楚辭·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天】

天【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古文〕腆平聲。《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易·說卦》乾爲天。《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殻。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曆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星名。《爾雅·釋天》天,根氐也。《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神名。《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山名。《九州要記》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註》天山,卽祁連山。

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署名。《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髡》其人天且劓。

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論頗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台】

台【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音怡。《爾雅·釋詁》台,我也。《又》予也。《書·禹貢》祇台德先。《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說文》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揚子·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台。

失也,宋魯之閒曰台。

《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音胎。《廣韻》三台星。亦作能。《周禮·春官·大宗伯司中註》司中三能,三階也。《疏》武陵太守星傳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爲太尉,中台司中爲司徒,下台司祿爲司空,史漢皆作三能。

姓。北史有台氏。

天台,山名,在會稽。

州名。《韻會》本漢冶縣,宋爲赤城郡,唐攺台州。

《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註》琅邪費縣南有台亭。《釋文》台,敕才反,又音臺,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讀。

《集韻》堂來切,音臺。台背,大老也,通作鮐。《詩·大雅》黃耇台背。《箋》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釋文》台亦讀湯來反。

縣名。《前漢·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縣。《又》樂浪郡蠶台縣。

《集韻》台谷,地名。

《集韻》祥吏切,音寺。嗣古作台。《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今文尚書》作不台。

【乃】

乃【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1画

〔古文〕柰上聲。語辭。《莊子·逍遙遊》而後乃今培風。

承上起下之辭。《爾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語。

繼事之辭。《書·堯典》乃命羲和。

辭之難也。《公羊傳·宣八年》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爲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

辭之緩也。《周禮·秋官·小司》乃致事。《註》乃,緩辭。

語已辭。《韓愈·鬭雞聮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註》用費誓礪乃鋒刃語也。

《王禕詩》兹焉舍我去,契闊將無乃。

爾汝之稱。《書·大禹謨》惟乃之休。《註》乃,猶汝也。

某也。《禮·雜記》祝稱卜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註》乃某卜葬其妻某氏。

彼也。《莊子·大宗師》孟孫氏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唐書·南蠻傳》昔有人見二羊海岸,彊者則見,弱者入山,時人謂之來乃。來乃者,勝勢也。

地名。《元史·地理志》新添葛蠻安撫司,都鎮馬乃等處。

果名。《桂海虞衡志》特乃子,狀似榧,而圓長端正。

《玉篇》或作廼。《詩·大雅》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前漢·項籍傳》必欲烹廼公。

《正韻》依亥切,哀上聲。《字彙》款乃,棹船相應聲。黃山谷曰:款乃,湖中節歌聲。《正字通》款乃,本作欸乃。今行船搖櫓,戛軋聲似之。《柳宗元詩》欸乃一聲山水綠。《元結·湖南欸乃曲》讀如矮靄是也。《劉蛻·湖中歌》靄廼。《劉言史·瀟湘詩》曖廼皆欸乃之譌。◎按欸,亞改切,應也。後人因柳集註有云:一本作襖靄。遂直音欸爲襖,乃爲靄,不知彼註自謂別本作襖靄,非謂欸乃當音襖靄也。《正韻》上聲解韻乃音靄,引柳詩:欸乃讀如襖靄。而上聲巧韻襖部不收款。去聲泰韻,乃音愛,亦引柳詩:欸乃讀如懊愛。而去聲效韻奧部不收款。至若旱韻,收款音窾,絕不註明有襖懊二音,此可證款不音襖懊,而欸之譌作款明矣。

乃有靄音,無愛音。《正韻》增音愛,非。

《字彙》《正字通》旣明辨款不音襖,欸譌作款,而《字彙》欠部款音襖,棹船相應聲。《正字通》櫓聲,自相矛盾,尤非。

【敢】

敢【卯集下】【攴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上下相付持也。隷變作敢。《書·益稷》誰敢不讓,敢不敬應。

《盤庚》敢恭生生。《疏》有人果敢奉用進進於善言,好善不倦也。

《儀禮·士虞禮》敢用絜牲剛鬣。《註》敢,冒昧之辭。《疏》凡言敢者,皆是以觸尊,不自明之意。

《博雅》敢,衂也。《廣韻》勇也,犯也。《增韻》忍爲也。

【与】

与【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集韻》《正韻》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和也。《戰國策》內猶亂,與猶和也。

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姓。

《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之】

之【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姓。出《姓苑》。

《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魏風》上愼旃哉。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敌】

敌【未集下】【舌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集韻》乎刮切,音頢。盡也。(敵)《廣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音狄。《說文》仇也。《書·微子》相爲敵讎。

《爾雅·釋詁》敵,當也。《疏》仇匹相當也。《易·同人》伏戎於莽,敵剛也。《左傳·文六年》敵惠敵怨,不在後嗣。

《爾雅·釋詁》敵,匹也。《博雅》輩也。《玉篇》對也。《禮·曲禮》雖貴賤不敵。

《增韻》拒抵也。《管子·兵法篇》明理而勝敵。

《博雅》上也。《廣韻》主也。

相关诗句
户庭生清风 览此当卧游 此景恨不与君同 狮山狮山 一章写寄狮山翁 少纵迷茫不可追 言无诠次只狂扫 左手持纸尾 急起走笔右手涂 忽然掉头记依稀 告归三日休劳足 幽秀险严各奠基 呜呼三山擅灵奇 神功出险开陂陁 高而不危深不颇 倏幽遐 倏恬旷 亦殊华盖之嵯峨 既异碧元之峭崿 一峰尽处一峰罗 绿烟深锁不径露 三周百折犹山阿 若旋螺 陟此山 未敢歌路难 竟日萦原隰 所历渐平宽 归路访中华 孰知我从雨上归 翊破云英溜雷雨 何人荷笠披蓑衣 下尽山麓一大笑 殷殷俯听生然疑 云驰小马逐大马 上呈日色下阴翳 步至山腰欻雷鸣 拨云披雾寻旧蹊 不敢久留神官怒 玉海澄莹无端倪 选间元气荡灵曦 太虚乃无庐 气象亦澌尽 窅然惟太虚 举眸群动灭 磬折再拜百虑袪 玉阙森列天人居 默默太息疑梦中 既至延伫敛精魄 幸不见下之空濛 行人咫尺相噭应 左有石槛右烟笼 鹅顶峰 下则负背上摩膺 石版岭 欲坠不坠万古张 鹰翅嶙峋来攫人 身为蠛蠓缘屋梁 悬行倒立壁上 喘息不闻何知惧 半趾著石半蹈虚 侧立烟痕人度处 石骨临下下空翠 惝恍不知身历高 烟云瞬息已万变 非复人间风浩浩 既度石关惟鸟道 青烟数点浮群山 南堕游丝旴水寒 踞石关 少焉休天门 两膝枝拄颐隐齐 百脉交戛汗浃踵 爰敕足曰尔勿骫 爰誓心曰尔毋怛 望望悬崖惟一指 天梯石栈半欹垂 峰端穿云看灭起 峭壁插天几万寻 从趾诣峰十五里 观在山颠居峰趾 两日乃抵峰之观 上山下山磴道盘 日出五更中夜发 拜辞浮丘下青嶂 我闻此语转愁绝 亦云军峰碧元洞天更嵲岊 四座闻之毛发惴 道士烹茶话靊霳 旁睨洞黑无根蒂 夜宿繁星系檐际 飞步一摹云篆踪 曩惟仙人白琼海 诃护有蛇龙 洞口白云封 还窥紫元洞 炉峰不可上 服此还丹为玉童 子有绿髓堕尘壒 仙翁赐我青芙蓉 片香顶礼心魂肃 独立长啸来天风 俯视万有尽鸿濛 果然崚极冠天扃 我来褰裳陟其顶 于此跨鹤遗九垓 云昔浮丘老仙伯 华盖三峰若华盖 山亭高高可望仙 望华盖 憩山亭 入烟霭 登崇冈 风訇雷吼何隆隆 有时飞泉注巨壑 过此大都山为宗 冈峦万叠凝积翠 行行欲尽路复通 缘源日暮溪声中 屈盘山之腹 石涧为肠胃 黄山凡九曲 半日到黄山 不携藜杖独登历 爰是斋心有七日 奈何终日披图徒啧啧 嗟此神皋近屋庐 罗浮天台乃敢与之敌 玉笥麻姑不足数 巨灵知费几镂刻 吾乡百里聚其三 乃是神仙之窟宅 侧闻三十六洞天 临风辄欲生羽翮 自幼好道喜神仙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