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在山颠居峰趾

出自:清代·蓝千秋《三山纪游寄洪五》

拼音:[guān,guàn][zài][shān][diān][jū][fēng][zhǐ]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

自幼好道喜神仙,临风辄欲生羽翮。
侧闻三十六洞天,乃是神仙之窟宅。
吾乡百里聚其三,巨灵知费几镂刻。
玉笥麻姑不足数,罗浮天台乃敢与之敌。
嗟此神皋近屋庐,奈何终日披图徒啧啧。
爰是斋心有七日,不携藜杖独登历。
半日到黄山,黄山凡九曲。
石涧为肠胃,屈盘山之腹。
缘源日暮溪声中,行行欲尽路复通。
冈峦万叠凝积翠,过此大都山为宗。
有时飞泉注巨壑,风訇雷吼何隆隆。
登崇冈,入烟霭。
憩山亭,望华盖。
山亭高高可望仙,华盖三峰若华盖。
云昔浮丘老仙伯,于此跨鹤遗九垓。
我来褰裳陟其顶,果然崚极冠天扃。
俯视万有尽鸿濛,独立长啸来天风。
片香顶礼心魂肃,仙翁赐我青芙蓉。
子有绿髓堕尘壒,服此还丹为玉童。
炉峰不可上,还窥紫元洞。
洞口白云封,诃护有蛇龙。
曩惟仙人白琼海,飞步一摹云篆踪。
夜宿繁星系檐际,旁睨洞黑无根蒂。
道士烹茶话靊霳,四座闻之毛发惴。
亦云军峰碧元洞天更嵲岊,我闻此语转愁绝。
拜辞浮丘下青嶂,日出五更中夜发。
上山下山磴道盘,两日乃抵峰之观。
观在山颠居峰趾,从趾诣峰十五里。
峭壁插天几万寻,峰端穿云看灭起。
天梯石栈半欹垂,望望悬崖惟一指。
爰誓心曰尔毋怛,爰敕足曰尔勿骫。
百脉交戛汗浃踵,两膝枝拄颐隐齐。
少焉休天门,踞石关,南堕游丝旴水寒,青烟数点浮群山。
既度石关惟鸟道,非复人间风浩浩。
烟云瞬息已万变,惝恍不知身历高。
石骨临下下空翠,侧立烟痕人度处。
半趾著石半蹈虚,喘息不闻何知惧。
悬行倒立壁上,身为蠛蠓缘屋梁。
鹰翅嶙峋来攫人,欲坠不坠万古张。
石版岭,下则负背上摩膺。
鹅顶峰,左有石槛右烟笼。
行人咫尺相噭应,幸不见下之空濛。
既至延伫敛精魄,默默太息疑梦中。
玉阙森列天人居,磬折再拜百虑袪。
举眸群动灭,窅然惟太虚。
气象亦澌尽,太虚乃无庐。
选间元气荡灵曦,玉海澄莹无端倪。
不敢久留神官怒,拨云披雾寻旧蹊。
步至山腰欻雷鸣,上呈日色下阴翳。
云驰小马逐大马,殷殷俯听生然疑。
下尽山麓一大笑,何人荷笠披蓑衣。
翊破云英溜雷雨,孰知我从雨上归。
归路访中华,所历渐平宽。
竟日萦原隰,未敢歌路难。
陟此山,若旋螺,三周百折犹山阿。
绿烟深锁不径露,一峰尽处一峰罗。
既异碧元之峭崿,亦殊华盖之嵯峨。
倏恬旷,倏幽遐,高而不危深不颇,神功出险开陂陁。
呜呼三山擅灵奇,幽秀险严各奠基。
告归三日休劳足,忽然掉头记依稀。
急起走笔右手涂,左手持纸尾。
言无诠次只狂扫,少纵迷茫不可追。
一章写寄狮山翁,狮山狮山,此景恨不与君同。
览此当卧游,户庭生清风。

查看原文

注释

【山颠】见"山巅"。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观】

觀【酉集上】【見部】康熙筆画:25画部外筆画:18画

〔古文〕古玩切,官去聲。《說文》諦視也。《韻會》所觀也,示也。《易·觀卦》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朱註》觀者,有以中正示人而爲人所仰也。《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傳》欲觀示法象之服制。觀,舊音官,陸音工喚切。《周禮·冬官考工記》㮚氏爲量。嘉量旣成,以觀四國。《註》以觀示四方,使放象之。《前漢·宣帝紀》觀以珍寶。《師古曰》觀,示也。

容觀,容貌儀觀也。《禮·玉藻》旣服習容觀玉聲乃出。

《爾雅·釋詁》多也。《詩·周頌》奄觀銍艾。《箋》奄,久。觀,多也。一音官。

《爾雅·釋宮》觀謂之闕。《註》宮門雙闕。《疏》雉門之旁名觀。

名闕。《白虎通》上懸法象,其狀巍巍然高大,謂之象魏。使人觀之,謂之觀也。《三輔黃圖》周置兩觀,以表宮門。登之可以遠觀,故謂之觀。《左傳·僖五年》公旣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註》臺上構屋,可以遠觀者也。

《廣韻》樓觀。《韻會》道宮謂之觀。《史記·封禪書》仙人好樓居,上令長安作蜚廉桂觀,甘泉作益延壽觀。

太子宮有甲觀。《前漢·成帝紀》元帝在太子宮,生甲觀畫堂。

東觀,漢祕書監。《後漢·安帝紀》詔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傳記。《註》洛陽南宮有東觀。一名蓬觀。

京觀,積尸封土其上也。《左傳·宣十二年》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尸,以爲京觀。

《韻會》壯觀,奇觀,謂景趣壯麗,事端奇偉有可觀者。

《字彙補》爲觀。

人名,國名。《竹書紀年》帝啓十年,放季子武觀于西河。《註》武觀,卽楚語五觀也。觀國,今頓丘衞縣。

縣名,水名。《前漢·地理志》東郡有畔觀縣,膠東國有觀陽縣。《應劭曰》在觀水之陽。

姓。《楚語》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

通作館。《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靈圉燕於閒館。《又》虛宮館而勿仞。《史記》《漢書》俱作觀。

與鸛通。《莊子·寓言篇》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廣韻》《集韻》古丸切《韻會》《正韻》沽歡切,音官。《博雅》視也。《正字通》遠視、上視曰觀,近視、下視曰臨。《易·觀卦》初六童觀。《朱子曰》卦以觀示爲義,爻以觀瞻爲義。《書·盤庚》予若觀火。《傳》我視汝情,如視火。鄭康成讀去聲。《穀梁傳·隱五年》公觀魚于棠。《傳》常事曰視,非常曰觀。《關尹子·二柱篇》愛者我之精,觀者我之神。愛爲水,觀爲火。愛執而觀,因之爲木。觀存而愛,攝之爲金。

遊也。《孟子》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

占也。《史記·天官書》觀成潢。《晉灼曰》觀,占也,潢,五帝車舍。

猶顯也。《前漢·嚴安傳》以觀欲天下。《師古曰》顯示之,使其慕欲也。

《韻會小補》區願切,音勸。《禮·緇衣》在昔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註》周田觀,古文爲割申勸。《陸德明·釋文》觀。依註讀爲勸。

叶古黃切,音光。《汲冢周書》師曠歌無射曰:國誠寧矣,遠人來觀。修義經矣,好樂無荒。

叶規倫切,音均。《前漢·高彪詩》枉道依合,復無所觀。先公高節,越可永遵。

叶居員切,音涓。《傅毅·七激》推深窮類,靡不博觀。光潤嘉美,世宗其言。

叶扃縣切,涓去聲。《揚雄·甘泉賦》大厦雲譎波詭,摧嗺而成觀。仰橋首以高視兮,目冥眴而無見。

《詩·小雅》維魴及鱮薄言觀者。《箋》觀,多也。《韓詩》作覩。

【在】

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

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

存也。《論語》父母在。

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

姓。晉汝南太守在育。

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

昨代切,音載。義同。

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舊本泥韻書先才上聲訓居,次轉去聲訓所,不知所卽居,非上聲者訓居,去聲者訓所也。○按在有上去二聲。字書韻書皆然。《禮韻》原許通押,《字彙》分訓,似泥。《正字通》不从上轉去,亦非。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颠】

顛【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0画

《正字通》俗顚字。

【居】

居【寅集上】【尸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㞐㝒《廣韻》九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斤於切,音車。《說文》凥處也。从尸,得几而止也。引孝經,仲尼凥,凥謂閒居,如此會意。今文作居。

《廣韻》安也。《書·盤庚》奠厥攸居。《禮·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參相得。

《書·舜典》五宅三居。《註》三居,謂周之夷服,鎮服,蕃服也。

坐也。《論語·陽貨》居,吾語女。

積也,蓄也。《書·皋陶謨》懋遷有無化居。《註》化,易也。謂交易其所居積也。

《史記·平準書》富商穀百數,廢居,居邑。《徐廣註》廢居,貯蓄之名。有所廢,有所蓄,言乗時射利也。

止也。《禮·月令》季秋行春令,師興不居。《疏》不休止也。

海鳥曰爰居。《魯語》爰居止於魯東門外。

姓。漢居般,封宋城侯。

《廣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基。語助辭。《禮·檀弓》公儀仲子之喪,舍其孫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註》怪之之辭,猶言何故也。一說何居,猶言此義何處。居讀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韻》通作其。

叶居御切,音據。《詩·召南》惟鳩居之。叶下御。《唐風》無巳太康,職思其居。叶下瞿。瞿去聲。○按《說文》居,一訓蹲。《長箋》以凥爲凥處,居爲蹲踞。《韻會》《正韻》收入御韻,引《詩》居居懷惡,不相親比,是居有倨音。《正字通》云:蹲踞通作倨。居止,居處,與蹲踞,貴倨,从經史分見可也。

【峰】

峰【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同峯。

【趾】

趾【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集韻》《韻會》諸市切《正韻》諸氏切,音止。《爾雅·釋言》趾,足也。《釋名》趾,止也。言行一進一止也。《易·賁卦》賁其趾。《詩·豳風》四之日舉趾。《禮·曲禮》請袵何趾。

《左傳·宣十一年》略基趾。《註》趾,城足也。

《禮·王制》南方曰蠻,雕題交趾。《前漢·地理志》交趾郡,屬交州。

通作止。《前漢·法志》當斬左止者,笞五百。《註》師古曰:止足也。

相关诗句
户庭生清风 览此当卧游 此景恨不与君同 狮山狮山 一章写寄狮山翁 少纵迷茫不可追 言无诠次只狂扫 左手持纸尾 急起走笔右手涂 忽然掉头记依稀 告归三日休劳足 幽秀险严各奠基 呜呼三山擅灵奇 神功出险开陂陁 高而不危深不颇 倏幽遐 倏恬旷 亦殊华盖之嵯峨 既异碧元之峭崿 一峰尽处一峰罗 绿烟深锁不径露 三周百折犹山阿 若旋螺 陟此山 未敢歌路难 竟日萦原隰 所历渐平宽 归路访中华 孰知我从雨上归 翊破云英溜雷雨 何人荷笠披蓑衣 下尽山麓一大笑 殷殷俯听生然疑 云驰小马逐大马 上呈日色下阴翳 步至山腰欻雷鸣 拨云披雾寻旧蹊 不敢久留神官怒 玉海澄莹无端倪 选间元气荡灵曦 太虚乃无庐 气象亦澌尽 窅然惟太虚 举眸群动灭 磬折再拜百虑袪 玉阙森列天人居 默默太息疑梦中 既至延伫敛精魄 幸不见下之空濛 行人咫尺相噭应 左有石槛右烟笼 鹅顶峰 下则负背上摩膺 石版岭 欲坠不坠万古张 鹰翅嶙峋来攫人 身为蠛蠓缘屋梁 悬行倒立壁上 喘息不闻何知惧 半趾著石半蹈虚 侧立烟痕人度处 石骨临下下空翠 惝恍不知身历高 烟云瞬息已万变 非复人间风浩浩 既度石关惟鸟道 青烟数点浮群山 南堕游丝旴水寒 踞石关 少焉休天门 两膝枝拄颐隐齐 百脉交戛汗浃踵 爰敕足曰尔勿骫 爰誓心曰尔毋怛 望望悬崖惟一指 天梯石栈半欹垂 峰端穿云看灭起 峭壁插天几万寻 从趾诣峰十五里 观在山颠居峰趾 两日乃抵峰之观 上山下山磴道盘 日出五更中夜发 拜辞浮丘下青嶂 我闻此语转愁绝 亦云军峰碧元洞天更嵲岊 四座闻之毛发惴 道士烹茶话靊霳 旁睨洞黑无根蒂 夜宿繁星系檐际 飞步一摹云篆踪 曩惟仙人白琼海 诃护有蛇龙 洞口白云封 还窥紫元洞 炉峰不可上 服此还丹为玉童 子有绿髓堕尘壒 仙翁赐我青芙蓉 片香顶礼心魂肃 独立长啸来天风 俯视万有尽鸿濛 果然崚极冠天扃 我来褰裳陟其顶 于此跨鹤遗九垓 云昔浮丘老仙伯 华盖三峰若华盖 山亭高高可望仙 望华盖 憩山亭 入烟霭 登崇冈 风訇雷吼何隆隆 有时飞泉注巨壑 过此大都山为宗 冈峦万叠凝积翠 行行欲尽路复通 缘源日暮溪声中 屈盘山之腹 石涧为肠胃 黄山凡九曲 半日到黄山 不携藜杖独登历 爰是斋心有七日 奈何终日披图徒啧啧 嗟此神皋近屋庐 罗浮天台乃敢与之敌 玉笥麻姑不足数 巨灵知费几镂刻 吾乡百里聚其三 乃是神仙之窟宅 侧闻三十六洞天 临风辄欲生羽翮 自幼好道喜神仙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