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丝纶焕辅台

出自:明代·黎遂球《北都篇》

拼音:[nèi,nà][gé][sī][lún,guān][huàn][fǔ][tái,tāi]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王者耻偏安,王居大无外。
采甸递臂指,江河等衣带。
肱倚太行山,坐拥居庸塞。
沧海远潆回,岳渎顾咸在。
皇明建北都,形势兼前代。
都城峨峨攒六宇,文武宣流若风雨。
九边环卫俨亲军,万骑腾骧列虓虎。
燕山衔挂长蛇横,蓟门陡绝盘龙舞。
秦地渔阳争百二,周室幽都雄九五。
圣人九五昔龙飞,山河百二古来稀。
驱□直过北斗北,信使且出西夷西。
九门开辟式围有,万乘居守屯熊罴。
庙市阴阳都应象,辇道从衡如问棋。
故是大横能协卜,宁因衣锦便怀归。
涧瀍营卜看如此,锦绣山河临帝里。
玉桥嘶马集夔龙,金殿投戈讲姚姒。
六官率属济舟楫,三公坐论端铉耳。
内阁丝纶焕辅台,千门经纬联簪履。
当时宫中与府中,体统尊严无异同。
汉法丞相诛近侍,周礼廷臣掌内宫。
越裳肃慎走南北,玉门青海驰西东。
因知舆寺尽良士,何虞调燮不成功。
创垂承太祖,积累更群宗。
启子贤能继,宣王车既攻。
狩雪河阳耻,游追骏马风。
阿衡存亳社,太甲处商桐。
友于嗟鲁定,还政亦周公。
或有帷兵甲,时遭窃宝弓。
郑盗须臾定,虞苗旦夕共。
五岳誇巡幸,三洲愁鼓钟。
淮南谋自左,昭帝业方崇。
任是围三匝,宁须举五烽。
长狄专车载,猃狁太原穷。
广成炼神鼎,湘娥侍已恭。
才闻触瑟变,即悟伏蒲忠。
所繇根本固,亦赖股肱隆。
股肱世世同休戚,根本盘盘共凭藉。
禹稷勋劳祠俎豆,卫霍驰驱荣剑舄。
河漕激水衔舳舻,乐府誇胡谱箫笛。
东南喉咽储红粟,西北关山严铁壁。
遇雨夬夬谁独行,匪躬蹇蹇惟感激。
艰难始经十四帝,述作应传亿万历。
今上尧年符中兴,雪消睍见宜知临。
太平天子正穆穆,无偏王道其平平。
为政岂假申韩术,崇儒爰反尧舜经。
微垣受事列星宿,平台召对环趋承。
唐灾商旱信启圣,潢池风角殊忧殷。
殷忧启圣岂无自,军符羽檄班翰至。
十道徵兵接鼓鼙,九重侧席观烽燹。
即看雷电扫腥膻,复报萑苻泣珠桂。
大臣开府几辟磔,佥壬藏丛巧窥伺。
遂令中官代缙绅,遂使至尊竭心智。
禹室寥寥有铎悬,齐市纷纷传踊贵。
其如索罪皆可诛,其实素餐为可愧。
谁知万里草莽臣,计吏重偕已七春。
郭隗筑台羞自请,刘蕡下第宁无因。
蒯彻空持隽永说,范雎未与纲成亲。
凭观每上玉泉寺,感事因看石鼓轮。
从知治世贵纲纪,无如大学在明新。
商宗恭默始思道,虞廷岳牧先知人。
硕肤垂训诫求备,迈种失出称祥刑。
越王且有共忧患,孟氏是以言腹心。
会须脱弧雨涂豕,会见沥胆倾臣邻。
货财不以贿赂耗,粪粟能却戎马生。
元气长河荣血脉,乔木留都固寝陵。
矧复辰居为建极,矧复地势如建瓴。
矧在祖宗有恩泽,矧以皇上之圣神。
和歌壮士刀换犊,博物书生剑合萍。
峡古弹琴流解愠,谷寒吹律黍全登。
明明若木看调烛,漠漠流沙归内廷。
何处闻鸡起击楫,何人射虎老边庭。
义士有田堪种玉,廉吏恒产羞遗金。
礼以蒐苗讲农武,诗歌孝友为嘉宾。
皇祖故有训,邦本识咸宁。
巍巍自是如天业,谔谔应须一士醒。

查看原文

注释

【内阁】1.贵妇人的居室;内堂: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 2.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一般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的人员组成。首脑叫总理或首相,阁员叫部长、总长、大臣或相。 3.官署名。明初废丞相,以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要,称内阁。后入阁者多为实权人物,内阁地位居六部之上。清沿设,至雍正设军机处,内阁无实权,但名义上仍是最高级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为最高国务机构。人们还习惯把北洋军阀时的国务院称为内阁。
【丝纶】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2.钓丝。 3.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内】

內【子集下】【入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奴對切,餒去聲。《說文》入也,从冂入,自外而入也。《玉篇》裏也。《增韻》中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前漢·鼂錯傳》先爲築室家,有一堂二內。《註》二房也。《韻會》房室曰內,天子宮禁曰內。漢制,天子內中曰行,內猶禁中也。唐有三內,皇城在長安西北隅,曰西內。東內曰大明宮,在西內之東。南內曰興慶宮,在東內之南。

五內,五中也。《魏志·王浚傳註》聞命驚愕,五內失守。

職內,官名。《周禮·天官註》職內,主人也。若今之泉所入,謂之少內。

河內,地名。《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內曰冀州,其山鎭曰霍山。

《集韻》《正韻》儒稅切。同汭,水相入也。或省文作內。

《正韻》同枘。《周禮·冬官考工記註》調其鑿,內而合之。

《正韻》奴荅切。同納。《孟子》若已推而內之溝中。

【阁】

閣【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古洛切《集韻》剛鶴切《韻會》《正韻》葛鶴切,音各。《說文》所以止扉者。从門,各,意兼聲。《徐曰》按:杙長者謂之閣,所以止扉。卽今云門頰,扇所附著也。《正字通》按爾雅釋宮:樴謂之杙,在牆者謂之楎,在地者謂之臬,大者謂之栱,長者謂之閣。

《博雅》閣載也。

《集韻》一曰觀也。一曰藏之所。《玉篇》樓也。揚雄校書于天祿閣。《正字通》漢宮殿疏:麒麟閣、天祿閣,蕭何造以藏祕書,延賢士。唐制:宣政,前殿也,謂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謂之閣。朔望不御前殿而御紫宸,謂之入閣。

食閣,木板爲之,所以食物也。《又》天子閣,左達五,右達五。《註》天子尊庖㕑遠,故左夾室五閣。右夾室五閣。

閣道,樓陛也。《前漢·司馬相如傳》輦道纚屬。《註》輦道,閣道也。《戰國策》故爲棧道木閣,而迎王與后於城陽山中。

甬路,亦名飛閣,複道也。《史記·高祖紀·輒燒絕棧道註》棧道,閣道也。崔浩云:險絕之處,傍鑿山巖,而施版梁爲閣。《正字通》馬鳴閣道,利州棧道也。今保寧府廣平縣,其閣梁,一頭入山腹,一頭立柱水中。張良燒絕秦棧道,卽此。地輿志昭化縣有馬鳴閣。劒州有劒閣。

《周禮·秋官·野廬氏註》車有轘轅坻閣。《疏》坻閣,道路之名也。

星名。《史記·天官書》六星絕漢,抵營室,曰閣道。《註》閣道,北斗之輔。

《詩·小雅》約之閣閣。《毛傳》猶歷歷也。《詩詁》端直貌。

蛙聲。《韓愈·雜詩》蛙黽鳴無謂,閣閣祗亂人。《註》閣閣,如其聲。喻羣言害道也。

姓。《急就章》有閣幷訢。《正字通》唐御史閣輔。

《韻補》叶于六切,音哊。《司馬相如·上林賦》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閣。叶下屬宿。

【丝】

絲【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息兹切《集韻》《韻會》新兹切,婦化治絲枲。

《典絲》掌絲入而辨其物。《左傳·隱四年》猶治絲而棼之也。

《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註》絲,琴瑟也。

《禮·緇衣》王言如絲。《疏》微細如絲。《五經文字》絲作,譌。《韻會》俗作〈糹系〉,誤。○按《說文》絲自爲部,今倂入。

【纶】

綸【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力迍切《集韻》《韻會》龍春切,音倫。《說文》靑絲綬也。《後漢·輿服志》百石靑紺綸,一采宛轉繆織,長丈二尺。

《廣韻》絲綸。《釋名》綸,倫也,作之有倫理也。《易·屯卦》君子以經綸。《疏》綸謂綱也,以織綜經緯。《禮·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疏》綸麤於絲。《後漢·章帝紀》吹綸絮。《註》綸似絮而細。

《易·繫辭》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釋文》京房云:綸,知也。王肅云:綸,纏裹也。荀云:綸,迹也。

《詩·小雅》之子于釣,言綸之繩。《傳》綸,釣繳也。

《莊子·齊物篇》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音義》綸,琴瑟絃也。

草名。《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博物志》綸似宛轉繩。

姓。《魏志》孫文懿臣綸直。

地名。《左傳·哀元年》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註》綸,虞邑。

《集韻》盧昆切,音論。義同。

《廣韻》古頑切《集韻》姑頑切,音鰥。靑絲綬。《北堂書鈔》晉紀云:王敦欲伐甘卓,遣使送白綸巾與卓,卓不取。

謝萬著白綸巾。《正字通》綸巾,巾名。世傳孔明軍中嘗服之。俗作。

《韻補》叶閭員切。《道藏·元始歌》黃庭戊巳無流源,徹通五藏十二綸。

【焕】

煥【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烉《唐韻》呼貫切《廣韻》火貫切《集韻》《韻會》《正韻》呼玩切,音喚。《說文》火光也。

《玉篇》明也。《論語》煥乎其有文章。

叶許縣切,音絢。《徐幹·齊都賦》雕琢有章,灼爛明煥。生民以來,非所視見。《玉篇》亦作奐。

【辅】

輔【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扶雨切《五音集韻》父雨切,。《說文》人頰骨也。《易·咸卦》咸其輔頰舌。《註》輔,上頷也。《左傳·僖五年》輔車相依。

《正韻》車輔,兩旁夾車木也。《詩·小雅》乃棄爾輔。《疏》輔以佐車,可解脫之物。今人縛杖于輻,以孩輔車也。

《廣韻》毗輔,相助也,弼也。《增韻》扶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說命》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以物相將曰輔。《周禮·地官》鄕大夫以旌節輔令則達之。《註》民雖以徵令行,其將之者無節,則不得通。

四輔,官名。《禮·文王世子》設四輔。《註》謂師、保、疑、丞也。

府史胥徒亦謂之輔。《周禮·天官·大宰》置其輔。《註》庶人在官者也。

《韻會》四輔,星名。所以輔佐北極。

三輔,郡名。漢京兆、左馮翊、右扶風。

輔氏,地名。《左傳·宣十五年》秦伐晉,次于輔氏。

龍輔,玉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公使獻龍輔于齊侯。

姓。晉智果別族爲輔氏。

【台】

台【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音怡。《爾雅·釋詁》台,我也。《又》予也。《書·禹貢》祇台德先。《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說文》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揚子·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台。

失也,宋魯之閒曰台。

《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音胎。《廣韻》三台星。亦作能。《周禮·春官·大宗伯司中註》司中三能,三階也。《疏》武陵太守星傳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爲太尉,中台司中爲司徒,下台司祿爲司空,史漢皆作三能。

姓。北史有台氏。

天台,山名,在會稽。

州名。《韻會》本漢冶縣,宋爲赤城郡,唐攺台州。

《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註》琅邪費縣南有台亭。《釋文》台,敕才反,又音臺,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讀。

《集韻》堂來切,音臺。台背,大老也,通作鮐。《詩·大雅》黃耇台背。《箋》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釋文》台亦讀湯來反。

縣名。《前漢·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縣。《又》樂浪郡蠶台縣。

《集韻》台谷,地名。

《集韻》祥吏切,音寺。嗣古作台。《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今文尚書》作不台。

相关诗句
谔谔应须一士醒 巍巍自是如天业 邦本识咸宁 皇祖故有训 诗歌孝友为嘉宾 礼以蒐苗讲农武 廉吏恒产羞遗金 义士有田堪种玉 何人射虎老边庭 何处闻鸡起击楫 漠漠流沙归内廷 明明若木看调烛 谷寒吹律黍全登 峡古弹琴流解愠 博物书生剑合萍 和歌壮士刀换犊 矧以皇上之圣神 矧在祖宗有恩泽 矧复地势如建瓴 矧复辰居为建极 乔木留都固寝陵 元气长河荣血脉 粪粟能却戎马生 货财不以贿赂耗 会见沥胆倾臣邻 会须脱弧雨涂豕 孟氏是以言腹心 越王且有共忧患 迈种失出称祥刑 硕肤垂训诫求备 虞廷岳牧先知人 商宗恭默始思道 无如大学在明新 从知治世贵纲纪 感事因看石鼓轮 凭观每上玉泉寺 范雎未与纲成亲 蒯彻空持隽永说 刘蕡下第宁无因 郭隗筑台羞自请 计吏重偕已七春 谁知万里草莽臣 其实素餐为可愧 其如索罪皆可诛 齐市纷纷传踊贵 禹室寥寥有铎悬 遂使至尊竭心智 遂令中官代缙绅 佥壬藏丛巧窥伺 大臣开府几辟磔 复报萑苻泣珠桂 即看雷电扫腥膻 九重侧席观烽燹 十道徵兵接鼓鼙 军符羽檄班翰至 殷忧启圣岂无自 潢池风角殊忧殷 唐灾商旱信启圣 平台召对环趋承 微垣受事列星宿 崇儒爰反尧舜经 为政岂假申韩术 无偏王道其平平 太平天子正穆穆 雪消睍见宜知临 今上尧年符中兴 述作应传亿万历 艰难始经十四帝 匪躬蹇蹇惟感激 遇雨夬夬谁独行 西北关山严铁壁 东南喉咽储红粟 乐府誇胡谱箫笛 河漕激水衔舳舻 卫霍驰驱荣剑舄 禹稷勋劳祠俎豆 根本盘盘共凭藉 股肱世世同休戚 亦赖股肱隆 所繇根本固 即悟伏蒲忠 才闻触瑟变 湘娥侍已恭 广成炼神鼎 猃狁太原穷 长狄专车载 宁须举五烽 任是围三匝 昭帝业方崇 淮南谋自左 三洲愁鼓钟 五岳誇巡幸 虞苗旦夕共 郑盗须臾定 时遭窃宝弓 或有帷兵甲 还政亦周公 友于嗟鲁定 太甲处商桐 阿衡存亳社 游追骏马风 狩雪河阳耻 宣王车既攻 启子贤能继 积累更群宗 创垂承太祖 何虞调燮不成功 因知舆寺尽良士 玉门青海驰西东 越裳肃慎走南北 周礼廷臣掌内宫 汉法丞相诛近侍 体统尊严无异同 当时宫中与府中 千门经纬联簪履 内阁丝纶焕辅台 三公坐论端铉耳 六官率属济舟楫 金殿投戈讲姚姒 玉桥嘶马集夔龙 锦绣山河临帝里 涧瀍营卜看如此 宁因衣锦便怀归 故是大横能协卜 辇道从衡如问棋 庙市阴阳都应象 万乘居守屯熊罴 九门开辟式围有 信使且出西夷西 驱□直过北斗北 山河百二古来稀 圣人九五昔龙飞 周室幽都雄九五 秦地渔阳争百二 蓟门陡绝盘龙舞 燕山衔挂长蛇横 万骑腾骧列虓虎 九边环卫俨亲军 文武宣流若风雨 都城峨峨攒六宇 形势兼前代 皇明建北都 岳渎顾咸在 沧海远潆回 坐拥居庸塞 肱倚太行山 江河等衣带 采甸递臂指 王居大无外 王者耻偏安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