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发无参差

出自:宋代·释居简《蝗去》

拼音:[háo][fā,fà][wú][cān,shēn,cēn,sān][chà,chā,chāi,cī]

平仄:平平平平平

人言蝗有知,我谓蝗无知。
使其果有知,不出昌明时。
傍睨听我言,饮笑辄见嗤。
问之何因尔,却立双颦眉。
甚矣戆且愚,抑非狂则痴。
谅不阅图史,又弗闻书诗。
不知朝廷尊,但习山林卑。
耕稼徒勤劳,理乱慵考稽。
嗟子昧理道,使我繁言辞。
伊昔贞观中,民生皆熙熙。
呻吟化讴歌,文教渐戎夷。
行旅弗赍粮,道路无拾遗。
外则方与虎,内则傅与伊。
腹心颇胜任,股肱良倚毗。
四海同车书,九重垂裳衣。
虞夏相较量,毫发无参差
善乎魏郑公,惜哉封德彝。
当此全盛际,蝗起夫何为。
初传满郡国,遄复侵京畿。
民瘼副所求,丙夜长怀思。
未旦坐以待,罪己勇不疑。
奋然事吞噬,厥类举族移。
上帝斯下临,捷于声响随。
良苗曾勿伤,凶岁稔不饥。
太仓皆充盈,老瓦相淋漓。
开元天宝间,燮理颇失宜。
虫横加暴残,田稚难支持。
号令速且严,捕逐期毋遗。
氓力日困毙,彼类尤蕃滋。
不能格天心,徒欲徇己私。
设或遇水旱,人力恶乎施。
世变日益下,汤德常巍巍。
盍广成汤心,以为百世师。
上自天子圣,下逮兆庶微。
德合倘可行,力胜勿自欺。
可以弭灾异,可以延贞祺。
我固肃听瑩,拳拳其敢辞。
再拜嘉昌言,大明烛冥迷。
仲夏月既望,我适田中归。
趯趯五六辈,出入荒芃茨。
见之辄怵惕,滂然挥涕洟。
小复相与言,胡为乎来兹。
倘尔因我来,伴我食蕨薇。
毋使我稼伤,勿令秋庾亏。
俾其丰粢盛,馀则糁藿葵。
谨勿鸠尔类,谨勿增我悲。
尔众易暴寡,我瘠难再肥。
一善倘可穰,众戾幸见归。
天乎弗遐弃,虽死甘如饴。
蝗方蔽天来,容与天云垂。
悠哉翔而集,果适他山飞。
曩闻斯行诸,今者亲见之。
便当如负暄,排云叫天扉。
庶几持一得,或可赞万几。
宣示刍荛言,下付百职司。
上宰天下平,连帅阃外威。
郡国其颁行,风俗端可移。
勿谓此道迂,试以诚至推。
推此及四海,贞观何远而。
当法太宗是,毋遂姚崇非。

查看原文

注释

【毫发】〈书〉毫毛和头发。比喻极小的数量(多用于否定式):~不爽丨不差~。毫发(-fà) : 毛发:光鉴毫发。形容极其微小:无毫发私心。
【参差】1.不齐貌。 2.纷纭繁杂。 3.蹉跎;错过。 4.远离;阻隔。 5.差不多;几乎。 6.很快;顷刻。 7.不一致;矛盾。 8.差池;差错。 9.古代乐器名。洞箫,即无底的排箫。亦名笙。相传为舜造,象凤翼参差不齐。参差(cēncī) : 1.长短、高低不一致:参差不齐。 2.差不多;近似:雪肤花貌参差是。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毫】

毫【辰集下】【毛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胡刀切,音豪。長銳毛也。《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前漢·鮑宣傳》有益毫毛。

言物細曰秋毫,言毫至秋極纖細也。《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莊子·知北遊》秋毫爲小,待之成體。《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毫無犯。

《謝察微·算經》十絲曰毫,十毫曰釐。《禮·經解》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晉書·虞預傳》毫釐之失。

筆謂之毫。《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毫不斷。

蘸筆曰濡毫,落筆曰揮毫。

姓。漢毫康,封安陽侯。

修毫,狗名。《西京雜記》李亨好馳駿狗,有修毫、釐睫、白望、靑曹之名。《說文》作豪。籀文作毫。《正字通》毫、豪雖通,然《山海經》豪豬可借毫,孟子《豪傑》之士,《淮南子》智過百人謂之豪,當用豪,俗溷爲一,非。

《姓譜》毫、豪分二姓。

【发】

發【午集中】【癶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伐切,音髮。《說文》䠶發也。《詩·召南》壹發五豝。《傳》發,矢也。《前漢·匈奴傳》矢四發。《註》射禮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爲一發。師古曰:發,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

《廣韻》起也。《孟子》舜發於畝之中。

舒也,揚也。《易·乾卦》六爻發揮。《疏》發,越也。

《坤卦》發於事業。《疏》宣發也。《左傳·桓二年》聲名以發之。《註》發揚此德也。

《博雅》開也。《書·武成》發鉅橋之粟。《疏》謂開出也。《詩·小雅》明發不寐。《註》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

《玉篇》進也,行也。《博雅》去也。《詩·齊風》履我發兮。《疏》行必發足而去,故以發爲行也。《禮·玉藻》疾趨則欲發,而手足無移。《註》謂起屨也。

《釋名》撥也。撥使開也。《禮·王制》有發,則命大司徒,教士以車甲。《疏》謂有軍旅以發士卒也。

《廣韻》明也。《論語》亦足以發。《註》謂發明大體也。

《廣韻》舉也。《增韻》興也。《前漢·王吉傳》愼毋有所發。《註》謂興舉眾事也。

亂也。《詩·邶風》毋發我笱。

伐也。《詩·周頌》駿發爾私。《疏》以耜擊伐其私田,使之發起也。

遣也。《禮·檀弓》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註》發禮往賀也。

見也。《禮·禮器》君子樂其發也。《註》樂多其外見也。

動也。《老子·道德經》地無以寧,將恐發。

洩也。《楚辭·大招》春氣奮發。

《曆法》春夏曰發,秋冬曰斂。

發發,疾貌。《詩·小雅》飄風發發。《箋》寒且疾也。

《詩傳》長發,大禘也。《疏》大禘之樂歌也。《唐書·禮樂志》懿祖曰:長發之舞。

昏禮曰發齊。《荀子·禮論》大昏之未發齊也。《註》謂未有威儀節文。象太古時也。《史記·禮書》作廢齊。

《玉篇》發,駕車也。《揚子·方言》發,稅,舍車也。東齊海岱之閒謂之發,宋趙魏之閒謂之稅。《註》舍宜音寫,今通發,寫也。稅猶脫也。

《後漢·五行志》東方神鳥曰發明。《博雅》鳳皇晨鳴曰發明。

《汲冢周書》發人鹿鹿者,若鹿迅走。《註》發,東夷也。

淸發,水名。見《左傳》。

縣名。《前漢·地理志》餘發縣,屬九眞郡。發干縣,屬東郡。

姓。《史記·封禪書》游水發根。《註》游水,縣名。發根,人姓名。

《集韻》《正韻》北末切,音撥。《詩·衞風》鱣鮪發發。《傳》盛貌。馬融曰:魚尾著網發發然。《韓詩》作鱍。《說文》作鮁。

叶方吠切,音廢。《詩·豳風》一之日觱發。《傳》風寒也,叶下烈烈。音例。

叶非律切,廢入聲。《揚雄·長楊賦》紛紜沸渭,雲合電發。猋騰波流,機駭蠭軼。軼音亦。一說本賦發軼,與上文爰整其旅,乃命驃衞,衞字爲韻。發,音費。軼,音替。古霽寘二韻通,非發讀廢入聲,與軼音亦叶也。

【无】

无【卯集下】【无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而無傲。

《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註》虛無皆有閒隙。《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註》無,猶不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姓。《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文無,藥名。《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說文奇字作无。《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集韻》或作亡。《詩·衞風》何有何亡。

通作毋。書,無逸。《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通作毛。《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集韻》無或作橆。韻會,,尤非。

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参】

參【子集下】【厶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倉含切,音驂。《集韻》謀度也,閒厠也。

《玉篇》相謁也。《廣韻》參,承也,覲也。

《增韻》干與也,參錯也。

《韻會》三相參爲參,五相伍爲伍。《易·繫辭》參伍以變。《韻會》左傳,自參以上。周禮,設其參。皆謂三相參列也。後世參軍,參謀,參知政事,蓋取此義。

星名。《前漢·天文志》參爲白虎三星,直者是爲衡石。《註》參三星者,白虎宿中,東西直似稱衡也。

《唐韻》所今切《集韻》《韻會》《正韻》疏簪切,音森。《說文》商星也。本作曑,从晶㐱聲。《徐曰》其上晶與星同義也。今文作參。

《韻會》叢立貌。《束皙·補亡詩》參參其穡。《論語》立則見其參於前。

姓。《廣韻》祝融之後。

人參。藥名。本作薓。

《唐韻》楚簪切《集韻》《韻會》初簪切,音嵾。《廣韻》同嵾。嵾嵳,不齊貌。《詩·周南》參差荇菜。

《張衡·思賦》長余佩之參參。《註》長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桑感切,音糝。雜也。《韻會》與糝同。《周禮·天官·司裘註》大射,大侯九十,參七十,干五十。

《正韻》七紺切,音摻。曲名。

參鼓,亦作摻鼓。

與三通。《周禮·冬官考工記》分去一。

【差】

差【寅集中】【工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察辭于差。《前漢•東方朔傳》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爾雅•釋詁》擇也。《釋文》差音㐅。《詩•小雅》旣差我馬。

《廣韻》楚宜切《集韻》《韻會》叉宜切《正韻》叉茲切,音縒。《廣韻》次也,不齊等也。《后漢荀爽傳》天子娶十二,諸侯以下各有等差。

《玉篇》參差,不齊也。《韻會》參差,亂絲貌。參相參爲參,兩相參爲差。《詩•周南》參差荇菜。《風俗通》舜作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其形參差,象鳳翼。

《韻會》參差,洞簫也。《楚辭•九歌》吹參差兮誰思。

《韻會》差池,燕飛也。《詩•邶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唐韻》楚佳切。《集韻》《韻會》《正韻》初佳切,音釵。《韻會》差使也。《唐宣宗詔》凡役事委令輪差。

擇也。《廣韻》風》穀旦于差。《釋文》差,鄭初佳反。王音嗟。徐七何反。

《廣韻》差殊,亦不齊。《禮•王制》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爲差。《釋文》差,初佳反。徐,初宜反。

僭差。《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註》同謂威其不協僭差者。《釋文》差,初佳反。

《韻會》夫差,吳王名。

差分,算法。《周禮•地官•九數註》有差分,今有重差。

《集韻》《韻會》《正韻》倉何切,音磋。《集韻》淅也。《禮•喪大記》御者差沐于堂上。《註》差,淅也。淅飯米取其潘爲沐也。

《韻補》差,過也。《屈原•離騷》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韻會》景差,楚人名。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楚懈切,釵去聲。《廣韻》病除也。《集韻》瘉也。《魏志•張遼傳》疾小差。

《韻會》差,較也。《左傳•宣十二年註》拔旗投衡使不帆,風差輕。《釋文》差,初賣反。

《集韻》楚嫁切,杈去聲。差異也。《韓愈•瀧吏詩》颶風有時作,掀簸眞差事。

與磋通。《韻會》磋或作差。

《集韻》古與嗟通。註詳口部十畫。

相关诗句
毋遂姚崇非 当法太宗是 贞观何远而 推此及四海 试以诚至推 勿谓此道迂 风俗端可移 郡国其颁行 连帅阃外威 上宰天下平 下付百职司 宣示刍荛言 或可赞万几 庶几持一得 排云叫天扉 便当如负暄 今者亲见之 曩闻斯行诸 果适他山飞 悠哉翔而集 容与天云垂 蝗方蔽天来 虽死甘如饴 天乎弗遐弃 众戾幸见归 一善倘可穰 我瘠难再肥 尔众易暴寡 谨勿增我悲 谨勿鸠尔类 馀则糁藿葵 俾其丰粢盛 勿令秋庾亏 毋使我稼伤 伴我食蕨薇 倘尔因我来 胡为乎来兹 小复相与言 滂然挥涕洟 见之辄怵惕 出入荒芃茨 趯趯五六辈 我适田中归 仲夏月既望 大明烛冥迷 再拜嘉昌言 拳拳其敢辞 我固肃听瑩 可以延贞祺 可以弭灾异 力胜勿自欺 德合倘可行 下逮兆庶微 上自天子圣 以为百世师 盍广成汤心 汤德常巍巍 世变日益下 人力恶乎施 设或遇水旱 徒欲徇己私 不能格天心 彼类尤蕃滋 氓力日困毙 捕逐期毋遗 号令速且严 田稚难支持 虫横加暴残 燮理颇失宜 开元天宝间 老瓦相淋漓 太仓皆充盈 凶岁稔不饥 良苗曾勿伤 捷于声响随 上帝斯下临 厥类举族移 奋然事吞噬 罪己勇不疑 未旦坐以待 丙夜长怀思 民瘼副所求 遄复侵京畿 初传满郡国 蝗起夫何为 当此全盛际 惜哉封德彝 善乎魏郑公 毫发无参差 虞夏相较量 九重垂裳衣 四海同车书 股肱良倚毗 腹心颇胜任 内则傅与伊 外则方与虎 道路无拾遗 行旅弗赍粮 文教渐戎夷 呻吟化讴歌 民生皆熙熙 伊昔贞观中 使我繁言辞 嗟子昧理道 理乱慵考稽 耕稼徒勤劳 但习山林卑 不知朝廷尊 又弗闻书诗 谅不阅图史 抑非狂则痴 甚矣戆且愚 却立双颦眉 问之何因尔 饮笑辄见嗤 傍睨听我言 不出昌明时 使其果有知 我谓蝗无知 人言蝗有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