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饿殍吞声哭

出自:近现代·常国武《俞律诗兄督予先作《登庐山龙首崖放歌》,因走笔赋此,不知能入法眼否》

拼音:[chì][dì,de][è][piǎo][tūn][shēng][kū]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君不见禹甸名山大宛马,其中匡庐甲天下。
又不见匡庐虽以奇秀闻,山水之外饶人文。
天人合一始完足,阙一有身乃无魂。
忆昔虾夷掠赤县,隳突叫嚣极凶悍。
北地中原皆陆沉,海棠舆图割其半。
元戎登高振臂呼,底死不作亡国奴。
万众守土俱有责,筑我长城宁捐躯。
山川草木亦怒叱,炎黄华胄益壁立。
铁骑历块过大都,沙场千里殷觱篥。
八年血雨腥风中,义师终夺丑虏魄。
天旋地转期河清,兵销锄犁田可耕。
岂意祸起萧墙里,烽火又见楚汉争。
争战三载旧社屋,可怜黔黎苦茶毒。
还寄生计仰斧镰,出有车马食有肉。
太息世事每转轮,昏著全输好棋局。
变法大纛翻变颜,赤地饿殍吞声哭
悲剧频演在兹山,谠论逆耳言者族。
一人之心逾骄固,是非非是马成鹿。
弥天浩劫跬步来,斯文同袍迭巢覆。
国脉危殆一线悬,始作俑者罪难赎。
维我邓公出群雄,一扫氛祲扇清风。
正道是由易故辙,求真务实屏凿空。
筹画总以人为本,维民所止奏事功。
仓廪实兮衣食足,此日真见东方红。
我今登陟忘老耄,龙首崖上舒双瞳。
匡庐奇绝数云海,潮生潮落淡复浓。
植杖崖巅久凝伫,伴我左右华盖松。
长松与我共尔汝,如子如孙水乳融。
须臾云开众山碧,蓦见前山铁船峰。
峰崖相看两不厌,如友如朋声气通。
招饮便挂帆席至,釜酒一吸龙作虹。
吐金满器灾弊祛,永古人寿年亦丰。
因悟人天应相睦,相睦之道惟中庸。
鼎鼐调和仗群策,聿成大业须有容。
吁嗟乎,君不闻商鉴昭昭著青史,治乱两间只片纸。
毋使后人哀后人,长歌之意厥在此。

查看原文

注释

【赤地】1.因战乱或旱灾而造成地空无所有的地面:赤地千里,饿殍遍地。 2.以红色为底色:赤地黄花很醒目。
【饿殍】〈书〉饿死的人。
【吞声】1.不出声;不说话。 2.无声地悲泣。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赤】

赤【酉集中】【赤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烾《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石切,音尺。《說文》南方色也。《玉篇》朱色也。《易·說卦》乾爲大赤。《疏》取其盛陽之色也。《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疏》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靑,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土。《禮·曲禮》周人尚赤。《註》以建子之月爲正,物萌色赤。

《書·康誥》若保赤子。《疏》子生而赤色,故言赤子。

《前漢·五行志》赤地千里。《註》空盡無物曰赤。

《韻會》裸裎曰赤體,見肉色也。

《史記·孟子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韻會》赤縣,謂畿縣也。《晉書·成公綏傳》赤縣據於辰巳。

水名。《莊子·天地篇》黃帝遊乎赤水之北。《博雅》崑崙虛,赤水出其東南陬。

六赤。《正字通》今骰子別名。《李洞·贈李郞中詩》微黃喜兆莊周夢,六赤重新擲印成。

姓。《呂氏春秋》赤冀作臼。《列仙傳》赤斧,巴人。

《集韻》七迹切,音戚。《周禮·秋官》赤犮氏。《註》赤犮,猶言捇拔也。《疏》捇拔,除去之也。

《韻補》叶敕略切。《郭璞·猙贊》章義之山,奇怪所宅。有獸似豹,厥色惟赤。宅,徒洛切。《說文》作。

【地】

地【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埊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

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

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閉目自愼,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埽地。○按吳棫收地入箇韻,音隋,則過可如字讀,沱隋亦平去閒耳。本作坔。

【饿】

餓【戌集下】【食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正韻》五箇切《集韻》《韻會》牛箇切,我去聲。《玉篇》飢也。《廣韻》不飽也。《禮·檀弓》昔者衞國凶飢,夫子爲粥,與國之餓者。◎按韓子飾邪篇:家有常業,雖飢不餓。淮南子說山訓:寧一月飢,毋一旬餓。以此推之,餓甚于飢也。故孟子朝不食,夕不食,兼飢餓言。

【殍】

殍【辰集下】【歹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平表切《集韻》《韻會》被表切,。與殍同。

通作莩。《孟子》野有餓莩。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廣韻》符鄙切《集韻》部鄙切,兩存之。

【吞】

吞【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吐根切《集韻》《韻會》他根切,。《說文》咽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雲夢者八九。

《廣韻》吞,滅也。《增韻》幷包也。《戰國策》隂謀有吞天下之心。

《廣韻》他前切《集韻》他年切,音天。姓也。漢有吞景雲。

《集韻》咽也。《穀梁傳·隱三年註》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內。《釋文》吞,敕恩反。

音天。《王筠詩》桓桓信無敵,堂堂寧有前。九圻良易舉,八荒安足吞。

【声】

声【丑集中】【士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字彙》同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

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註》聲聞,名譽也。

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註》聲,宣也。

《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註》生于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註》聲,諡也。

姓。

《韻補》叶尸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哭】

哭【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集韻》《韻會》空谷切,音㲄。《說文》哀聲也。从吅,獄省聲。《徐鍇曰》哭聲繁,故从二口。大聲曰哭,細聲有涕曰泣。《玉篇》哀之發聲。《禮·檀弓》歌于斯,哭于斯。

相关诗句
长歌之意厥在此 毋使后人哀后人 治乱两间只片纸 君不闻商鉴昭昭著青史 吁嗟乎 聿成大业须有容 鼎鼐调和仗群策 相睦之道惟中庸 因悟人天应相睦 永古人寿年亦丰 吐金满器灾弊祛 釜酒一吸龙作虹 招饮便挂帆席至 如友如朋声气通 峰崖相看两不厌 蓦见前山铁船峰 须臾云开众山碧 如子如孙水乳融 长松与我共尔汝 伴我左右华盖松 植杖崖巅久凝伫 潮生潮落淡复浓 匡庐奇绝数云海 龙首崖上舒双瞳 我今登陟忘老耄 此日真见东方红 仓廪实兮衣食足 维民所止奏事功 筹画总以人为本 求真务实屏凿空 正道是由易故辙 一扫氛祲扇清风 维我邓公出群雄 始作俑者罪难赎 国脉危殆一线悬 斯文同袍迭巢覆 弥天浩劫跬步来 是非非是马成鹿 一人之心逾骄固 谠论逆耳言者族 悲剧频演在兹山 赤地饿殍吞声哭 变法大纛翻变颜 昏著全输好棋局 太息世事每转轮 出有车马食有肉 还寄生计仰斧镰 可怜黔黎苦茶毒 争战三载旧社屋 烽火又见楚汉争 岂意祸起萧墙里 兵销锄犁田可耕 天旋地转期河清 义师终夺丑虏魄 八年血雨腥风中 沙场千里殷觱篥 铁骑历块过大都 炎黄华胄益壁立 山川草木亦怒叱 筑我长城宁捐躯 万众守土俱有责 底死不作亡国奴 元戎登高振臂呼 海棠舆图割其半 北地中原皆陆沉 隳突叫嚣极凶悍 忆昔虾夷掠赤县 阙一有身乃无魂 天人合一始完足 山水之外饶人文 又不见匡庐虽以奇秀闻 其中匡庐甲天下 君不见禹甸名山大宛马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