篷外滩高浪突兀

出自:清代·梁德绳《寄外》

拼音:[péng][wài][tān][gāo][làng][tū][wù]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商风落木秋萧瑟,庭橘团霜绽金实。
时序推迁感念深,众芳消歇闻啼鴂。
屏山徙倚夕阳斜,目送浮云气纡郁。
君子于役路悠悠。
女子善怀心惙惙。
五年三度伤离别,一度柔情一断绝。
才当夏尽喜君来,那料秋初君又出。
君期岁暮当复还,无奈征期太仓卒。
梅关西去接章江,岧嵽吴山青入越。
如梭小艇泛奫沦,如叶轻装度崒嵂。
滕王阁外落霞飞,钱塘江上重潮汨。
壮游足以散幽滞,远揽山川富奇崛。
䖮蛉毫管秃千枝,豪情恣向诗篇泄。
迢迢江汉限无梁,思欲从君遑有术。
兰闺终日但凝愁,忧从中来不可掇。
悄然泪下沾衣裳,出户徘徊仍入室。
庭空寂寂昼阴深,窗虚肃肃清飙拂。
荷衣已褪菊屏残,海棠半萎蕉心折。
苔阶败叶扫还生,似我回肠宽更结。
香兔烟微夜长极,帘栊凉影筛秋月。
铜铺露气冷于冰,玉砌天光明似雪。
盘桓不寐到更残,渐渐星河淡将没。
无边景色为谁佳,得句仍忘懒拈笔。
人生不有远离悲,焉知聚处足欢悦。
行人今夕宿何方,天寒苟得无饥渴。
想见亭亭太瘦生,苦吟百计搜心血。
听风听水闭筠篷,篷外滩高浪突兀
戍鼓渔榔厉响清,风雅芦雁悲声咽。
回望云山千万重,客怀那不增骚屑。
纵教内典豁尘根,安心未必能如佛。
料应革带日移孔,卯酒壮頄清见骨。
寄书不敢道相思,苦劝加餐并慎疾。
残镫勿恋看书久,半臂勤添御寒烈。
万事加心身在远,僮仆无能徒蹇呐。
高堂频自说行人,雁信不来垂忆切。
强宽时日数征程,惆怅私心转恍惚。
小儿岂止不解意,跳荡终朝尽顽黠。
侍姬正复可怜人,似慧如痴复似谲。
偏将琐语溷遥思,乱折秋花供簪栉。
众中谈笑总无聊,幽衷脉脉何由揭。
明知少别非为苦,也识归期近可必。
宛转牵愁不自知,春蚕茧缚兰膏爇。
仰看众鸟定双翔,俯盼庭枝不单茁。
嗟我与君同一身,一身形影如何别。
寻常相隔尚相忆,何况三秋千里阔。
长路无情漫浩浩,芳时不觉去忽忽。
安能奋翅起高飞,到处相随勿相失。

查看原文

注释

【突兀】1.高耸的样子:山峰突兀|突兀的山石|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坏受冻死亦足! 2.犹猝然;突然:这消息来得突兀|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生活变化得实在突兀,真叫人感慨万千。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篷】

篷【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薄紅切《集韻》《韻會》蒲蒙切《正韻》蒲紅切,音蓬。船連帳也。

織竹夾箬以覆舟。

曰編竹車。或作竼、。

軬也。《揚子·方言》車簍,南楚之外謂之篷。

【外】

外【丑集下】【夕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歪去聲。內之對,表也。《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

疏斥也。《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

度外,置之也。《後漢·光武紀》暫置此兩子于度外。

方外,散人也。《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

《集韻》五活切,音杌。《黃庭經》洞視得見無內外,存嗽五牙不飢渴,神華執中六丁謁。

叶征例切,音制。《詩·魏風》十畝之外兮。叶下泄逝。《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會意。

【滩】

灘【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23画部外筆画:19画

〔古文〕潬《唐韻》《集韻》《韻會》他干切《正韻》他丹切,育攤。水灘也。《增韻》瀨也。

《集韻》他含切,音貪。《爾雅·釋天》太歲在申曰涒灘。

《集韻》《韻會》他案切,音炭。義同。

《廣韻》呼旱切《集韻》許旱切,。

《廣韻》奴案切《集韻》乃案切,難去聲。水奔流貌。

《韻補》叶他涓切,音湍。《白居易詩》手拄靑竹杖,足踏白石灘。漸怪耳目曠,不聞人世喧。

【高】

高【亥集上】【高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

《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

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

《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

如字。

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叶居何切。《蘇黃門·嚴顏》相傳昔者嚴太守,刻石千歲字已譌。嚴顏生平吾不記,獨憶城破節最高。《韻會》俗作髙。

【浪】

浪【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音郞。滄浪,水名。《水經注》水出荆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

康浪,水名。《廣輿記》在靑州臨湽。

浪浪,流貌。《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

聊浪,放蕩貌。《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

浶浪,驚擾貌。《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

博浪,地名。《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

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

莊浪,縣名,屬平凉府。

《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音閬。波也。水激石遇風則浪。

鼓也。《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

謔浪,不敬也。《詩·邶風》謔浪笑傲。《註》浪,意萌也。

井名。《張僧鑒潯陽記》湓城有浪井。

姓。晉浪逢。

《集韻》里黨切,音朖。孟浪,猶較略也。一曰不精要之貌。《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徐邈讀莽朗,向秀讀漫瀾。

【突】

突【午集下】【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葖。《揚子·方言》江湘謂卒相見曰突。一曰出貌。《詩·齊風》突而弁兮。

觸也,欺也。《任昉·致大司馬簫衍記室箋》府朝初建,俊賢翹首,維此魚目,唐突璵璠。

穿也。《左傳·襄二十五年》鄭子展子產伐城。《註》突,穿也。

禿也。《荀子·非相篇》孫叔敖突禿長左。《註》謂短髮可凌突人者。

《爾雅·釋宮》植謂之傳,傳謂之突。《疏》植謂戸之維持鎖者也,植木爲之,又名傳。

名突也。

惡馬曰突。《前漢·法志》以鞿而御駻突。《註》突,惡馬。

竈突。《前漢·霍光傳》其竈直突。《集韻》作堗。

守城之門。《後漢·竇融傳》公孫述令守突門。《註》突門,守城之門。

屈突,吐突,外國姓。

《說略》雀自塞北來者,或名曰突厥。

《集韻》他括切,音捝。義同。

《集韻》徒結切,音垤。犬從穴中暫出也。

滑也。《易·離卦》突如其來如。王肅讀。

《集韻》陁沒切,音揬。義同。

《字彙補》都木切,音督。《山東志》濟南府有趵突泉,在白雪樓之前。

叶杜外切,音兌。《馬融·長笛賦》波瀾鱗淪,窊隆詭戾。瀑噴味,犇遯碭突。

【兀】

兀【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註》危石也。

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

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相关诗句
到处相随勿相失 安能奋翅起高飞 芳时不觉去忽忽 长路无情漫浩浩 何况三秋千里阔 寻常相隔尚相忆 一身形影如何别 嗟我与君同一身 俯盼庭枝不单茁 仰看众鸟定双翔 春蚕茧缚兰膏爇 宛转牵愁不自知 也识归期近可必 明知少别非为苦 幽衷脉脉何由揭 众中谈笑总无聊 乱折秋花供簪栉 偏将琐语溷遥思 似慧如痴复似谲 侍姬正复可怜人 跳荡终朝尽顽黠 小儿岂止不解意 惆怅私心转恍惚 强宽时日数征程 雁信不来垂忆切 高堂频自说行人 僮仆无能徒蹇呐 万事加心身在远 半臂勤添御寒烈 残镫勿恋看书久 苦劝加餐并慎疾 寄书不敢道相思 卯酒壮頄清见骨 料应革带日移孔 安心未必能如佛 纵教内典豁尘根 客怀那不增骚屑 回望云山千万重 风雅芦雁悲声咽 戍鼓渔榔厉响清 篷外滩高浪突兀 听风听水闭筠篷 苦吟百计搜心血 想见亭亭太瘦生 天寒苟得无饥渴 行人今夕宿何方 焉知聚处足欢悦 人生不有远离悲 得句仍忘懒拈笔 无边景色为谁佳 渐渐星河淡将没 盘桓不寐到更残 玉砌天光明似雪 铜铺露气冷于冰 帘栊凉影筛秋月 香兔烟微夜长极 似我回肠宽更结 苔阶败叶扫还生 海棠半萎蕉心折 荷衣已褪菊屏残 窗虚肃肃清飙拂 庭空寂寂昼阴深 出户徘徊仍入室 悄然泪下沾衣裳 忧从中来不可掇 兰闺终日但凝愁 思欲从君遑有术 迢迢江汉限无梁 豪情恣向诗篇泄 䖮蛉毫管秃千枝 远揽山川富奇崛 壮游足以散幽滞 钱塘江上重潮汨 滕王阁外落霞飞 如叶轻装度崒嵂 如梭小艇泛奫沦 岧嵽吴山青入越 梅关西去接章江 无奈征期太仓卒 君期岁暮当复还 那料秋初君又出 才当夏尽喜君来 一度柔情一断绝 五年三度伤离别 女子善怀心惙惙 君子于役路悠悠 目送浮云气纡郁 屏山徙倚夕阳斜 众芳消歇闻啼鴂 时序推迁感念深 庭橘团霜绽金实 商风落木秋萧瑟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