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遣诸弟子

出自:清代·黄遵宪《锡兰岛卧佛 其三》

拼音:[fù][qiǎn][zhū][dì,tì,tuí][zǐ]

平仄:仄仄平平仄

吁嗟佛灭度,世界眼尽灭。
最先王舍城,大辟禅师窟。
迦叶与阿难,结集佛所说。
尔来一百年,复见大会设。
恒河左右流,犍槌声不绝。
其后阿育王,第一言佛法。
能役万鬼神,日造八万塔。
举国施与佛,金榜国门揭。
九十六外道,群言罢一切。
复遣诸弟子,分授十万偈。
北有大月氏,先照佛国月。
四开无遮会,各运广长舌。
汉家通西域,声教远相接。
金人一入梦,白马来负笈。
绳行复沙度,来往踵相蹑。
总持四千部,重译多于发。
华言通梵语,众推秦罗什。
后分律法论,宗派各流别。
要之祛卢字,力大过仓颉。
南有狮子王,凿字赤铜鍱。
当时东西商,互通度人筏。
但称佛弟子,能避鬼罗杀。
遂使诸天经,满载商人箧。
鸟喙䓉子洲,畏鬼性騃怯。
一闻地狱说,心畏ㄦ摩杀。
赖佛得庇护,无异栖影鸽。
国主争布金,妃后亦托钵。
尊佛过帝天,高供千白氎。
乐奏梵音曲,讼听番僧决。
向来文身人,大半著僧衲。
达摩浮海来,一花开五叶。
语言与文字,一喝付抹杀。
十年勤面壁,一灯传立雪。
直指本来心,大声用棒喝。
非特道家流,附会入庄列。
竟使宋诸儒,沿袭事剽窃。
最奇宗喀巴,别得大解脱。
不生不灭身,忽然佛复活。
西天自在王,高踞黄金榻。
千百毡裘长,膜拜伏上谒。
西戎犬羊性,杀人日流血。
喃喃诵经声,竟能消杀伐。
藏卫各蕃部,无复事鞭挞。
即今奔巴瓶,改法用金梜。
论彼象教力,群胡犹震慑。
综佛所照临,竟过九州阔。
极南到朱波,穷北逾靺鞨。
大东渡日本,天皇尽僧牒。
此方护佛齿,彼土迎佛骨。
何人得钵缘,某日是箭节。
庄饰紫金阶,供食白银阙。
倒海然脂油,震雷响金钹。
香云幢幡云,九天九地彻。
五百虎狮象,遍地迎菩萨。
谓此功德盛,当历千万劫。
有国赖庇护,金瓯永无缺。
岂知西域买,手不持寸铁。
举佛降生地,一旦尽劫夺。

查看原文

注释

【诸弟】1.所有同宗之弟。 2.指所有同胞弟弟。鲁迅有《别诸弟》诗。
【弟子】1.古代泛指弟和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2.学生: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复】

復【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

《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于王。

《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

《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註》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

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

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復陶,官名。《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註》復陶,衣服之官也。

衣名。《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

《集韻》《韻會》《正韻》方六切,音福。《集韻》重也。《正韻》反覆也。《易·復卦》反復其道。《詩·小雅》顧我復我。《註》謂迴轉反復之也。

《正韻》復,除也。《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戸勿事。《註》復其身,及一戸之內,皆不徭役也。

與複通。《史記·秦始皇紀》爲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前漢·高帝紀》上從復道上,望見諸將往往耦語。《註》上下有道,故謂之復。

與覆通。《詩·大雅》陶復陶穴。《音義》復,累土於地上。《說文》作覆。

《集韻》《韻會》《正韻》浮富切,浮去聲。《集韻》又也。《增韻》再也。《詩·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

叶房月切,音伐。《韓愈·招揚之罘詩》禮稱獨學陋,易貴不遠復。作詩招之罘,日夕抱饑渴。渴,巨列切。

【遣】

遣【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集韻》去演切《正韻》驅演切,音繾。《說文》縱也。《廣韻》送也。《儀禮·旣夕》書遣于策。《註》遣,猶送也。

《正韻》祛也,逐也,發也。《左傳·僖二十三年》姜氏與子犯謀,醉而遣之。《前漢·孔光傳》遣歸故郡。

《廣韻》去戰切《集韻》《韻會》《正韻》詰戰切,繾去聲。《廣韻》人臣賜車馬曰遣車。《正韻》將葬而祭曰遣奠。旣祭,乃包牲體,載之以車,隨柩而行,曰遣車。《禮·檀弓》遣車一乗。《註》人臣賜車馬者,乃得有遣車。

【诸】

諸【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

《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

《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

《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

《韻會》有諸,疑辭。《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于諸,寘也。《公羊傳·哀六年》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註》齊人語也。

諸侯,國君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官名。《周禮·夏官》諸子。《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神名。《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

諸比,凉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

因諸,齊獄名。《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註》因諸者,齊故人之地。

諸于,衣名。《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

偏諸,衣緣也。《賈誼傳》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

《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

《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禮·內則》桃諸、梅諸。《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

《周禮·天官·六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

草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

獸名。《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

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

蟲名。《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

山水名。《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

邑名。《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註》諸、防,皆魯邑。《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諸縣。《註》春秋城諸及鄆者。

澤名。《爾雅·釋地》宋有孟諸。《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

姓。《說苑》越大夫諸發。《唐書》兵部侍郞諸道。

複姓。《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

《廣韻》正奢切《集韻》之奢切,音遮。亦姓也。《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何氏姓苑》吳人。

《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註》諸音查。《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字註。

《字彙》常如切,音稌。詹諸,蝦蟆也。《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

【弟】

弟【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惟孝友于兄弟。

與悌通。《廣雅》弟,順也,言順於兄。《禮·曲禮》僚友稱其弟也。

易也。《廣韻》愷悌,一作豈弟。《詩·齊風》齊子豈弟。《傳》豈,樂也。弟,易也。

《廣韻》特計切《集韻》《韻會》《正韻》大計切,音第。義同。◎按《集韻》以兄弟、豈弟之弟爲上聲,孝弟之弟爲去聲,據《廣韻》薺、霽二韻,弟俱訓兄弟,霽韻悌訓孝悌,又上聲。宋禮部韻,悌訓愷悌,上去二聲通押。則兄弟、豈弟、孝弟,俱可通用上去二聲也。

【子】

子【寅集上】【子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㜽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

《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註》內子不薦籩。

《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前漢·嚴助傳註》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曰贅子。

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國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爲趙邑,屬上黨。

姓。《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複姓。《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子細,猶分別。《北史·源思禮傳》爲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去聲,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與慈通。《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叶濟口切,音走。《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叶子德切,音則。《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相关诗句
一旦尽劫夺 举佛降生地 手不持寸铁 岂知西域买 金瓯永无缺 有国赖庇护 当历千万劫 谓此功德盛 遍地迎菩萨 五百虎狮象 九天九地彻 香云幢幡云 震雷响金钹 倒海然脂油 供食白银阙 庄饰紫金阶 某日是箭节 何人得钵缘 彼土迎佛骨 此方护佛齿 天皇尽僧牒 大东渡日本 穷北逾靺鞨 极南到朱波 竟过九州阔 综佛所照临 群胡犹震慑 论彼象教力 改法用金梜 即今奔巴瓶 无复事鞭挞 藏卫各蕃部 竟能消杀伐 喃喃诵经声 杀人日流血 西戎犬羊性 膜拜伏上谒 千百毡裘长 高踞黄金榻 西天自在王 忽然佛复活 不生不灭身 别得大解脱 最奇宗喀巴 沿袭事剽窃 竟使宋诸儒 附会入庄列 非特道家流 大声用棒喝 直指本来心 一灯传立雪 十年勤面壁 一喝付抹杀 语言与文字 一花开五叶 达摩浮海来 大半著僧衲 向来文身人 讼听番僧决 乐奏梵音曲 高供千白氎 尊佛过帝天 妃后亦托钵 国主争布金 无异栖影鸽 赖佛得庇护 心畏ㄦ摩杀 一闻地狱说 畏鬼性騃怯 鸟喙䓉子洲 满载商人箧 遂使诸天经 能避鬼罗杀 但称佛弟子 互通度人筏 当时东西商 凿字赤铜鍱 南有狮子王 力大过仓颉 要之祛卢字 宗派各流别 后分律法论 众推秦罗什 华言通梵语 重译多于发 总持四千部 来往踵相蹑 绳行复沙度 白马来负笈 金人一入梦 声教远相接 汉家通西域 各运广长舌 四开无遮会 先照佛国月 北有大月氏 分授十万偈 复遣诸弟子 群言罢一切 九十六外道 金榜国门揭 举国施与佛 日造八万塔 能役万鬼神 第一言佛法 其后阿育王 犍槌声不绝 恒河左右流 复见大会设 尔来一百年 结集佛所说 迦叶与阿难 大辟禅师窟 最先王舍城 世界眼尽灭 吁嗟佛灭度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