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能万遍

出自:唐代·司马承祯《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拼音:[sòng][jīng][néng,nài][wàn,mò][biàn]

平仄:仄平平仄仄

太上本来真,虚无中有神。
若能心解悟,身外更无身。
假名元始号,元始虚无老。
心源是元始,更无无上道。
七宝为林苑,五明宫殿宽。
人身皆备有,不解向心观。
三世诸天圣,相因一性宗。
一身无万法,万法一身同。
放出光明照,无央世界中。
乾坤明表里,日月觉朦胧。
妙观无静苦,自性不能知。
妄想随缘去,何时有出期。
生灭何时尽,相因浩劫来。
似环蝼蚁转,如毂碾尘埃。
谁言河海阔,深浅尚能知。
爱欲情无底,何年有出时?水鸟及风林,咸归一法音。
如何颠倒性,自起万般心。
虚无含有象,有象复归无。
心若分明了,知权呼有无。
无空空不空,无色色不色。
若能知色空,色空皆自得。
有有兼无有,无无及有无。
虚心能不动,妙道自来居。
如人入黑暗,目睹又何曾。
若要分明见,须凭浩劫灯。
有相兼无相,迷惑终不知。
未能明觉性,安得决狐疑。
众生情行劣,迷失道根源。
特谓宣宗旨,教令入妙门。
物向无中有,道从有里无。
莫生无有见,迷执自消除。
空色互相生,相缠如纠墨。
要知空色理,自莫分空色。
道性本虚无,虚无亦假呼。
若生无有见,终被法来拘。
不空是真空,不色是真色。
空色便为真,真法何曾得?是空及是色,究竟总非干。
要认真空色,回心向己难。
空色宜双泯,不须举一隅。
色空无滞碍,本性自如如。
妙音喻虚性,虚心非妙音。
认他毫发事,难得自由心。
一心观一切,一切法皆同。
若能如斯解,方明智慧通。
了悟性根源,名为入妙门方便法,是法勿留存。
决破疑惑网,有无都不干。
正心长自在,如隼入云盘。
心静六根清,六根随性行。
性能无著物,邪障那边生。
妙经无碍性,权立妙经名。
故为众生说,令教悟此经。
一真度一切,如楫济横流。
真性随身有,勿于身外求。
传教虚无理,世间散布行。
诵经能万遍,其义自分明。
真性号神王,飞天无定方。
破邪能自外,坚固喻金刚。
灵童即正性,无染号真人。
威猛喻师子,名殊一法身。
诸天诸圣众,无一亦无二。
性不遂波流,是名真侍卫。
语默及游息,无生一念思。
忘形归恍惚,神鬼不能窥。
正法度邪法,众生见处偏。
若生无有见,即被染心田。
天尊重说偈,直为指心源。
汲引迷惑者,令归解脱门。
道非干视听,视听转生疑。
应物临机用,虚心即可知。
心疑随万境,随境认心田。
道非有为有,方名离种边。

查看原文

字义

【诵】

誦【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似用切,音頌。《說文》諷也。《徐曰》臨文爲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廣韻》讀誦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詩·大雅》誦言如醉。《禮·文王世子》春誦夏絃。《史記·儒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

《廣雅》論也,言也。《韓非子·難言篇》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爲誦。《註》誦,說舊事也。《王融·策秀才文》進講誦志,以沃朕心。《註》誦,言也。

《正字通》怨謗亦曰誦。《左傳·襄四年》臧紇侵邾,敗于狐駘,國人誦之。

《晉語》惠公入,而背內外之賂。與人誦之,皆怨辭也。

官名。《周禮·地官》誦訓。《鄭註》能訓說四方所誦習,及人所作爲久時事。

鳥名。《山海經》開明南有誦鳥。

通作訟。詳訟字註。

叶侯容切,音慵。《詩·小雅》家父作誦,以究王訩。

叶牆容切,音從。《楚辭·九辯》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

【经】

經【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涇。《說文》織也。《玉篇》經緯,以成繒帛也。《易·屯卦》君子以經綸。《疏》經,謂經緯。

《易·頤卦》拂經於丘。《註》經猶義也。

《書·酒誥》經德秉哲。《傳》能常德持智。《左傳·昭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註》經者,道之常。

《詩·大雅》經之營之。《傳》經,度之也。

《周禮·天官·冢宰》體國經野。《註》經,謂爲之里。《疏》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

《周禮·天官·大宰》以經邦國。《註》經,法也。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

《禮·月令》毋失經紀。《註》謂天文進退度數。

《禮·經解疏》經解者,以其記六藝政敎之得失也。

《左傳·昭二十五年》爲夫婦外內,以經二物。《註》夫治外,婦治內,各治其物。

《論語》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何晏註》經,經死於溝瀆之中。《晉語》雉經於新城廟。《釋名》屈頸閉氣曰雉經,如雉之爲也。

《廣韻》古定切,音徑。經緯也。

織也。

《離騷·王逸註》經,徑也。《釋名》經,徑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

《韻補》叶居良切。《韓愈·此日足可惜詩》閉門讀書史,淸風窗戸涼。日念子來遊,子豈知我情。別離未爲久,辛苦多所經。情音翔。《五經文字》作者,訛。

【能】

能【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集韻》《正韻》奴登切,音儜。《說文》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徐曰》堅中,骨節實也。

《廣韻》善也。《增韻》勝任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

《正字通》順習也。《詩·大雅》柔遠能邇。

《廣韻》奴來切《正韻》囊來切,音㾍。三足龞。《爾雅·釋魚》龞三足,能。《註》山海經,從山多三足龞,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

與台通。三能,星名。《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名曰三能。《註》作三台。

《正字通》乃帶切,音柰。姓也。唐能延壽,能元皓,宋能迪。

與耐通。《前漢·晁錯傳》胡貊之人性能寒,揚粵之人性能暑。《註》能,讀曰耐。

《韻補》叶音尼。《屈原·離騷》紛吾旣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叶下佩,佩音皮。

叶音寧。《詩·小雅》各奏爾能。叶上湛,湛音沈。

叶音袽。《柳宗元·佩韋賦》歷九折而直犇兮,固摧轅而失途。遵大路而曲轍兮,又求達而不能。

【万】

万【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集韻》《韻會》同萬。

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

《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萬)〔古文〕㸘《唐韻》無販切,音蔓。《說文》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

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舞名。《詩·邶風》方將萬舞。《疏》萬者,舞之總名。《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

州名。《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

姓。《通志·氏族略》萬氏,孟子門人萬章。

《韻補》入銑韻。《白居易·寄元九詩》憐君爲謫吏,窮薄家貧褊。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六書正譌》或省作万,非。

【遍】

遍【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與徧同。詳彳部徧字註。

相关诗句
方名离种边 道非有为有 随境认心田 心疑随万境 虚心即可知 应物临机用 视听转生疑 道非干视听 令归解脱门 汲引迷惑者 直为指心源 天尊重说偈 即被染心田 若生无有见 众生见处偏 正法度邪法 神鬼不能窥 忘形归恍惚 无生一念思 语默及游息 是名真侍卫 性不遂波流 无一亦无二 诸天诸圣众 名殊一法身 威猛喻师子 无染号真人 灵童即正性 坚固喻金刚 破邪能自外 飞天无定方 真性号神王 其义自分明 诵经能万遍 世间散布行 传教虚无理 勿于身外求 真性随身有 如楫济横流 一真度一切 令教悟此经 故为众生说 权立妙经名 妙经无碍性 邪障那边生 性能无著物 六根随性行 心静六根清 如隼入云盘 正心长自在 有无都不干 决破疑惑网 是法勿留存 名为入妙门方便法 了悟性根源 方明智慧通 若能如斯解 一切法皆同 一心观一切 难得自由心 认他毫发事 虚心非妙音 妙音喻虚性 本性自如如 色空无滞碍 不须举一隅 空色宜双泯 回心向己难 要认真空色 究竟总非干 是空及是色 真法何曾得 空色便为真 不色是真色 不空是真空 终被法来拘 若生无有见 虚无亦假呼 道性本虚无 自莫分空色 要知空色理 相缠如纠墨 空色互相生 迷执自消除 莫生无有见 道从有里无 物向无中有 教令入妙门 特谓宣宗旨 迷失道根源 众生情行劣 安得决狐疑 未能明觉性 迷惑终不知 有相兼无相 须凭浩劫灯 若要分明见 目睹又何曾 如人入黑暗 妙道自来居 虚心能不动 无无及有无 有有兼无有 色空皆自得 若能知色空 无色色不色 无空空不空 知权呼有无 心若分明了 有象复归无 虚无含有象 自起万般心 如何颠倒性 咸归一法音 水鸟及风林 何年有出时 爱欲情无底 深浅尚能知 谁言河海阔 如毂碾尘埃 似环蝼蚁转 相因浩劫来 生灭何时尽 何时有出期 妄想随缘去 自性不能知 妙观无静苦 日月觉朦胧 乾坤明表里 无央世界中 放出光明照 万法一身同 一身无万法 相因一性宗 三世诸天圣 不解向心观 人身皆备有 五明宫殿宽 七宝为林苑 更无无上道 心源是元始 元始虚无老 假名元始号 身外更无身 若能心解悟 虚无中有神 太上本来真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