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散布行

出自:唐代·司马承祯《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拼音:[shì][jiān,jiàn][sàn,sǎn][bù][háng,xíng]

平仄:仄平仄仄平

太上本来真,虚无中有神。
若能心解悟,身外更无身。
假名元始号,元始虚无老。
心源是元始,更无无上道。
七宝为林苑,五明宫殿宽。
人身皆备有,不解向心观。
三世诸天圣,相因一性宗。
一身无万法,万法一身同。
放出光明照,无央世界中。
乾坤明表里,日月觉朦胧。
妙观无静苦,自性不能知。
妄想随缘去,何时有出期。
生灭何时尽,相因浩劫来。
似环蝼蚁转,如毂碾尘埃。
谁言河海阔,深浅尚能知。
爱欲情无底,何年有出时?水鸟及风林,咸归一法音。
如何颠倒性,自起万般心。
虚无含有象,有象复归无。
心若分明了,知权呼有无。
无空空不空,无色色不色。
若能知色空,色空皆自得。
有有兼无有,无无及有无。
虚心能不动,妙道自来居。
如人入黑暗,目睹又何曾。
若要分明见,须凭浩劫灯。
有相兼无相,迷惑终不知。
未能明觉性,安得决狐疑。
众生情行劣,迷失道根源。
特谓宣宗旨,教令入妙门。
物向无中有,道从有里无。
莫生无有见,迷执自消除。
空色互相生,相缠如纠墨。
要知空色理,自莫分空色。
道性本虚无,虚无亦假呼。
若生无有见,终被法来拘。
不空是真空,不色是真色。
空色便为真,真法何曾得?是空及是色,究竟总非干。
要认真空色,回心向己难。
空色宜双泯,不须举一隅。
色空无滞碍,本性自如如。
妙音喻虚性,虚心非妙音。
认他毫发事,难得自由心。
一心观一切,一切法皆同。
若能如斯解,方明智慧通。
了悟性根源,名为入妙门方便法,是法勿留存。
决破疑惑网,有无都不干。
正心长自在,如隼入云盘。
心静六根清,六根随性行。
性能无著物,邪障那边生。
妙经无碍性,权立妙经名。
故为众生说,令教悟此经。
一真度一切,如楫济横流。
真性随身有,勿于身外求。
传教虚无理,世间散布行
诵经能万遍,其义自分明。
真性号神王,飞天无定方。
破邪能自外,坚固喻金刚。
灵童即正性,无染号真人。
威猛喻师子,名殊一法身。
诸天诸圣众,无一亦无二。
性不遂波流,是名真侍卫。
语默及游息,无生一念思。
忘形归恍惚,神鬼不能窥。
正法度邪法,众生见处偏。
若生无有见,即被染心田。
天尊重说偈,直为指心源。
汲引迷惑者,令归解脱门。
道非干视听,视听转生疑。
应物临机用,虚心即可知。
心疑随万境,随境认心田。
道非有为有,方名离种边。

查看原文

注释

【世间】人世间;世界上。
【散布】见"散布"。
【布行】谓显示操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世】

世【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卋《廣韻》舒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音勢。代也。《詩·大雅》本支百世。

《論語》必世而後仁。《註》三十年爲一世。《左傳·宣三年》王孫滿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維摩經》大千世界。《註》世謂同居天地之閒,界謂各有彼此之別。

姓。《風俗通》秦大夫世鈞。

與生同。《列子·天瑞篇》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膚爪髮,隨世隨落。《註》世與生同。

《韻補》叶私列切,音薛。《詩·大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叶上撥。撥音撇。《晉書·樂志》匡時拯俗,休功蓋世。宇宙旣康,九有有截。《集韻》書作。

【间】

閒【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也。《禮·樂記》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閒也。《莊子·山木篇》周將處夫材不材之閒。

《史記·郭解傳》洛陽人有相讐者,邑中賢豪,居閒以十數,終不聽。《註》居中爲他道和輯之。《周語》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於戎、翟之閒。

容也。《禮·文王世子》凡待坐於大司成者,遠近閒三席。《註》閒,猶容也。《前漢·文帝紀》願請閒。《師古註》閒,容也。猶今言中閒也。請容暇之頃,當有所也。

省也。

車聲也。

黃閒,弩名。《前漢·李廣傳》射以大黃。《註》黃肩弩。晉灼曰:卽黃閒,大黃,其大者也。

地名。《春秋·昭二十二年》大蒐于昌閒。

人名。《史記·項羽紀》田角弟田閒,故齊將。

《樂毅傳》以樂毅子閒爲昌國君。《註》閒,紀閒反。

《集韻》《韻會》何閒切《正韻》何艱切,音閑。《禮·王制》其餘以祿士,以爲閒田。《史記·信陵君傳》侯生乃屛人閒語。《註》閒音閑。謂靜語也。

《司馬相如傳》雍容閒雅,甚都。《註》韋昭曰:閒,讀曰閑。

也。《禮·曲禮》少閒願有復也。《註》言欲須少空閒,有所白也。

《廣韻》近也。《左傳·成十六年》以君之靈,閒蒙甲冑。《註》閒,猶近也。

《廣韻》古莧切《集韻》居莧切《韻會》居諫切《正韻》居晏切,音襉。《爾雅·釋詁》代也。《書·立政》相我受民,和我庶獄庶愼,時則勿有閒之。《傳》閒,代也。《詩·周頌》皇以閒之。《儀禮·燕禮》乃閒歌魚麗,笙由庚。

《爾雅·釋言》俔也。《註》左傳謂之諜。今之細作也。《釋文》閒音諫。

《博雅》䛼也。《釋文》。

《廣韻》厠也。《易·屯卦註》固志同好,不容他閒。正義曰:閒者,厠也。五應在二,是堅固其志,在於同好,不容他人閒厠其閒也。《左傳·隱三年》石碏曰:遠閒親,新閒舊。《釋文》閒,閒厠之閒。

迭也。《書·益稷》笙鏞以閒。《傳》閒,迭也。《疏》更迭閒厠,相代之義,故閒爲迭也。吹笙擊鐘,更迭而作。

隔也。《前漢·楚元王傳》或脫成傳》閒歲而祫。《註》閒歲,隔一歲也。

與也。《左傳·莊十年》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鄕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閒焉。《註》閒,猶與也。

空也。《前漢·高帝紀》步從閒道走軍。《註》閒,空也。投空而行,不公顯也。

離也。《晉語》且夫閒父之愛,而嘉其貺。《註》閒,離也。

遠也。《淮南子·俶眞訓》溝中之斷,則醜美有閒矣。《註》閒,遠也。

非正色曰閒。《詩·衞風·綠兮衣兮傳》綠,閒色。

《廣韻》瘳也。《正字通》病恆在身,無少空,故謂病瘳爲閒也。

送也。

《正字通》非訾,亦曰閒。

致王室。

以計愚敵曰反閒。孫子兵法,反閒者,因敵閒而用之也。

地名。《戰國策》割河閒以事秦。《註》閒音諫。趙地。

《集韻》賈限切,音。地名。引春秋,大蒐于昌閒。◎按陸德明音義,閒如字,無作上聲讀者。未知集韻何據。

《博雅》閒,覗也。《釋文》閒,孤限切。覗,音司。

《集韻》下瞎切,音。《爾雅·釋詁》代也。施乾讀。

《韻補》叶音巾。《高彪詩》人有計策,六奇五閒。總兹三事,謀則咨詢。

【散】

散【卯集下】【攴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枚《廣韻》《韻會》蘇旱切《集韻》顙旱切,音傘。㪔,通作散。《易·說卦》風以散之。《禮·曲禮》積而能散。

《公羊傳·莊十二年》散舍諸宮中。《註》散,放也。

《博雅》布也。《廣韻》散,誕也。《增韻》又宂散,閒散。《韻會》不自檢束爲散。《莊子·養生主》散人又惡知散木。《註》不在可用之數。

姓。《書·君奭》有若散宜生。《傳》散氏,宜生名。

酒尊名。《周禮·春官·鬯人》凡疈事用散。《註》漆尊也,無飾曰散。《儀禮·燕禮》酌散西階上。《註》酌散者,酌方壷酒也。《禮·禮器》賤者獻以散。《註》五升曰散。○按《周禮》《儀禮》《禮記》《釋文》音素旱反。《韻會》獨引此條入去聲,非是。蓋上去二聲可通讀也。

藥石屑曰散。《後漢·華陀傳》漆葉靑䴴散。

琴曲名。《晉書·嵆康傳》有廣陵散。

《廣韻》蘇旰切《集韻》《韻會》先旰切,音鏾。義同。

《集韻》相干切。與跚同。《史記·平原君傳》槃散行汲。《註》索隱曰:先寒反,亦作珊。音同。

【布】

布【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㱛《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故切,音抪。《說文》布枲,織也。《廣韻》布,帛也。《小爾雅》麻紵葛曰布。《釋名》布,布也。布列衆縷爲經,以緯橫成之也。

太古衣皮,女工之事始于是,施布其法度,使民盡用之也。《易·說卦》坤爲布。《詩·衞風》抱布貿絲。《傳》布,幣也。《疏》此布幣謂絲麻布帛之布。幣者,布帛之名。《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布之衣。

泉也。《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註》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前漢·食貨志》布貨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註》師古曰:布亦錢耳。謂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

《廣雅》布,施也。《莊子·列禦宼》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玉篇》也。

《廣雅》布,散也。《左傳·襄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罷。《註》布路,分散。

《爾雅·釋天》祭星曰布。《註》布,散祭於地。

《廣雅》布,班也。

草名。《爾雅·釋草》布似布,帛似帛,華山有之。《註》草葉中有象布帛者,因名。

藥名。《本草集解》昆布,亦名綸布。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薄葦,紫赤色。

金布,書名。《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註》師古曰: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篇名。

懸泉激流曰瀑布。《孫綽·天台賦》瀑布飛泉以界道。

露布。《續博物志》露布,捷書別名,以帛書揭之於竿,欲天下知聞也。

姓。《晉書·陶侃傳》江夏布興。

複姓。《史記·趙世家》姑布子卿。《註》司馬彪曰:姑布,姓。

與尃通。《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專結縷。《註》徐廣曰:尃,古布字。《漢書》作布。

【行】

行【申集下】【行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从彳从亍。《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廣韻》適也,往也,去也。

《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

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

行人,官名。《廣韻》周有大行之官。《論語》行人子羽修飾之。

語也。《爾雅·釋詁》行,言也。《註》今江東通謂語爲行。

歌行。《前漢·司馬相如傳》爲鼓一再行。《師古曰》行謂引,古樂府長歌行,短歌行,此其義也。

《唐書·韓琬傳》器不行窳。《音義》不牢曰行,苦惡曰窳。

《廣韻》下孟切,胻去聲。《玉篇》行,迹也。《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爲行本。《註》德行內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姓。《後漢·光武紀》隗囂遣將行巡扶風。《註》行,姓。巡,名。漢行祐爲趙相。

《集韻》寒岡切,音杭。《類篇》列也。《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註》百人爲卒,二十五人爲行。行亦卒之行列。《吳語》吳王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註》以百人通爲一行,百行爲萬人,謂之方。

中行,複姓。《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晉公族隰叔之後也,漢文時有宦者中行說。

太行,山名。《書·禹貢》太行、恆山,至于碣石。《註》太行在河內山陽縣西。

《廣韻》戸浪切,音笐。次第也。

輩行也。《杜甫詩》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

《韻會》行行,剛健貌。《論語》子路行行如也。

《類篇》下朗切,音沆。義同。

《韻補》叶先韻。《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殘祭側偏。公孫幽遏,跛踦後行。

《集韻》乎監切,音嗛。與銜同。

相关诗句
方名离种边 道非有为有 随境认心田 心疑随万境 虚心即可知 应物临机用 视听转生疑 道非干视听 令归解脱门 汲引迷惑者 直为指心源 天尊重说偈 即被染心田 若生无有见 众生见处偏 正法度邪法 神鬼不能窥 忘形归恍惚 无生一念思 语默及游息 是名真侍卫 性不遂波流 无一亦无二 诸天诸圣众 名殊一法身 威猛喻师子 无染号真人 灵童即正性 坚固喻金刚 破邪能自外 飞天无定方 真性号神王 其义自分明 诵经能万遍 世间散布行 传教虚无理 勿于身外求 真性随身有 如楫济横流 一真度一切 令教悟此经 故为众生说 权立妙经名 妙经无碍性 邪障那边生 性能无著物 六根随性行 心静六根清 如隼入云盘 正心长自在 有无都不干 决破疑惑网 是法勿留存 名为入妙门方便法 了悟性根源 方明智慧通 若能如斯解 一切法皆同 一心观一切 难得自由心 认他毫发事 虚心非妙音 妙音喻虚性 本性自如如 色空无滞碍 不须举一隅 空色宜双泯 回心向己难 要认真空色 究竟总非干 是空及是色 真法何曾得 空色便为真 不色是真色 不空是真空 终被法来拘 若生无有见 虚无亦假呼 道性本虚无 自莫分空色 要知空色理 相缠如纠墨 空色互相生 迷执自消除 莫生无有见 道从有里无 物向无中有 教令入妙门 特谓宣宗旨 迷失道根源 众生情行劣 安得决狐疑 未能明觉性 迷惑终不知 有相兼无相 须凭浩劫灯 若要分明见 目睹又何曾 如人入黑暗 妙道自来居 虚心能不动 无无及有无 有有兼无有 色空皆自得 若能知色空 无色色不色 无空空不空 知权呼有无 心若分明了 有象复归无 虚无含有象 自起万般心 如何颠倒性 咸归一法音 水鸟及风林 何年有出时 爱欲情无底 深浅尚能知 谁言河海阔 如毂碾尘埃 似环蝼蚁转 相因浩劫来 生灭何时尽 何时有出期 妄想随缘去 自性不能知 妙观无静苦 日月觉朦胧 乾坤明表里 无央世界中 放出光明照 万法一身同 一身无万法 相因一性宗 三世诸天圣 不解向心观 人身皆备有 五明宫殿宽 七宝为林苑 更无无上道 心源是元始 元始虚无老 假名元始号 身外更无身 若能心解悟 虚无中有神 太上本来真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