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战三年常切齿

出自:元代·黎崱《图志歌》

拼音:[kǔ][zhàn][sān][nián][cháng][qiē,qiè][chǐ]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安南版图数千里,少是居民多山水。
东邻合浦北宜邕,南抵占城西大理。
古来五岭号蛮夷,肇自陶唐有交阯。
其在成周为越裳,重译曾来供白雉。
秦名象郡汉交州,九真日南接其地。
汉初赵陀总雄据,乃命为王免诛徙。
继因高后禁关市,陀复怙强随僭伪。
即称帝与中国仵,戕害边民严武备。
汉家自是起兵戈,每战无功罢力士。
汉文修德不事武,释罪不诛封赵氏。
陀因感德称藩臣,遂使婴齐来入侍。
方物珍奇岁贡输,传袭子孙给五世。
吕嘉谋叛暗兴兵,故杀其王并汉使。
武皇一怒奋天戈,千里精兵扫凶秽。
路侯博德勇有谋,破越如同破竹势。
分为九郡置官守,南越从兹国乃废。
中华闻化遍九州,渐教远人通礼义。
光武初除新室难,未遑选擢南方使。
糜洽二女逞奸雄,娣名徵侧妹徵贰。
招呼要党据南交,威服百蛮无与比。
侵边寇灭六十城,一立为王一为帅。
堂堂汉将马伏波,苦战三年常切齿
分军驱逐到玺溪,贼酋授首悉平治。
广开汉界极天南,铜柱高标传汉史。
命官遣将镇其民,德政清新多惠施。
至于士燮善抚绥,贵重一方人所念。
国政纷纷吴蜀在,争为壁垒陈交界。
境入汉制宋齐梁,兴诛相承如一轨。
悠悠阅世迨隋唐,始号安南今乃是。
张舟始作都护时,修筑罗城制军器。
高骈威信行在彼,此邦人人多慢易。
咸通末岁中国乱,转运遐方肆骄恣。
吴权曲颢矫与杨,篡辱相争民力匮。
宋初王氏始封王,丁绝转封黎与李。
李传九世一百年,嗣有陈王来袭位。
泰平日久重儒风,礼乐衣冠略初似。
皇元一统自古无,德服万邦恩泽被。
陈王纳款三十年,后嗣不道违上旨。
甲申假道征占城,令助军器供饷馈。
居然逆命相抗衡,拒捍王师心怀异。
陈王子侄二三人,慕义来归沐恩赐。
兴师伐罪出有名,千里鹰扬耀旗帜。
进兵数道会于交,势若雷云驰万骑。
其王逃海匿山林,旁及无辜遭罪戾。
师还伏罪进表章,犀象玺珠常踵至。
圣心荡荡念斯民,罢战休兵合天意。
南陲从此悉安然,亿万生灵蒙其庇。
远人怀德自心归,天下为家当盛际。
小臣居沔拜皇恩,窃禄素餐心自愧。
乘间缀缉旧所闻,写作《安南风土志》。

查看原文

注释

【苦战】艰苦地奋战:通宵~。
【年常】常年,经常。
【切齿】切齿(qiè-) : 咬紧牙齿,表示极度愤恨:切齿痛恨|切齿腐心。咬牙;齿相磨切。极端痛恨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苦】

苦【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音䇢。《說文》大苦,苓也。《詩·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傳》苦,苦菜也。陸璣云: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自註》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

味也。《書·洪範》炎上作苦。《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集韻》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患也。《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盭。

《類篇》急也。

《博雅》悵也。

《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爲快,猶以臭爲香,治爲亂,反覆用之也。

去聲。《正韻》苦故切,音庫。困也。《西溪叢語》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

姓。大夫苦成,見《國語》。

《通志·氏族略》漢有會稽太守苦灼。

果五切,音古。惡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辨其苦良。《註》謂分別縑白之麤細。《齊語》辨其功苦。《註》功,牢也。苦,脃也。《史記·五帝紀》河濵器皆不苦窳。《註》苦,麤也。

音怙。地名。《史記·老莊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義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艸作。

【战】

戰【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曰戰。

懼也。《書·仲虺之誥》小大戰戰。

姓。漢戰兢,明戰愼。

【三】

三【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姓。明三成志。

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與三同。

《韻補》叶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年】

年【午集下】【禾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撚平聲。《說文》本作秊。穀熟也。从禾千聲。《春秋•桓三年》有年。《穀梁傳》五穀皆熟爲有年。《宣十六年》大有年。《穀梁傳》五穀大熟爲大有年。

歲也。《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日年,唐虞曰載。《註》歲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爲歲名。《周禮•春官》正歲年以序事。《註》中數曰歲,朔數曰年。《疏》一年之內,有二十四氣。節氣在前,中氣在後。節氣一名朔氣。中氣帀則爲歲,朔氣帀則爲年。《左傳•宣三年》卜年七百。

齒也。《釋名》年,進也。進而前也。《禮•王制》凡三王養老,皆引年。《註》引年,挍年也。《左傳•定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爲太宰,康叔爲司宼,季爲司空,五叔無官,豈尚年哉。《註》言以德爲輕重,而不以齒爲先後也。

姓。《萬姓統譜》永樂中有年當,懷遠人,歷官戸部尚書。

叶禰因切,音紉。《前漢•敘傳》封禪郊祀,登秩百神。協律改正,享兹永年。《崔駰•襪銘》長履景福,至於億年。皇靈旣佑,祉祿來臻。

《集韻》乃定切,音佞。人名。《公羊傳•襄三十年》年夫。《釋文》年音佞。二傳作佞夫。《集韻》亦書作䄭。唐武后作。

【常】

常【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

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

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

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

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

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在西,避漢文帝諱,故改曰常山。

水名。《史記·夏本紀》常衞旣從。《註》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書·禹貢》作恆。

旂名。《周禮·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爲常。《又》王建大常。《釋名》日月爲常。謂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常服。《詩·小雅》載是常服。《傳》日月爲常服,戎服也。

《廣韻》倍尋曰常。

車戟名。《釋名》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曰常也。

木名。《爾雅·釋木》常棣。《註》關西棣樹,子如櫻桃,可食。《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姓。《廣韻》出河內。《前漢·常惠傳》惠,太原人,甘露中爲右將軍。

與裳同。《說文》下帬也。《徐鉉曰》下直而垂,象巾,故从巾。今文作裳。

【切】

切【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千結切,音竊。《說文》刌也。从刀,七聲。《廣韻》割也,刻也。《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註》治骨器。《禮·內則》聶而切之爲膾。

迫也,急也。《禮·禮器疏》祭祀之事,必以積漸敬愼,不敢偪切也。

愨實也。《後漢·馮衍傳》明君不惡切愨之言。

《揚雄·長楊賦》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註》師古曰:切,要也。

《史記·扁鵲傳》不待切脈。《註》切,按也。

《韻會》譏切也,剴切也。

《韻會》反切。一音展轉相呼謂之反,亦作翻,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切謂一韻之字相摩以成聲謂之切。

《前漢·外戚傳》切皆銅沓,冒黃金塗。《註》師古曰:切,門限也。音千結反。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計切,音砌。衆也。

一切,大凡也。《前漢·平帝紀》一切滿秩如眞。《註》師古曰:一切者,權時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

《韻補》砌或作切。《張衡·西京賦》設切厓隒。李善註:古字通。

叶音刺,與刺通。《儀禮註》采時世之詩爲樂歌,所以通情相風切也。

【齿】

齒【亥集下】【齒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之職》自生齒以上,登於天府。《鄭註》人生齒而體備,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齒。

《釋名》齒,始也。少長別,始乎此也。以齒食多者長也,食少者幼也。

《爾雅·釋詁》齯齒,壽也。註:齒墮更生細者。通作兒。《詩·魯頌》黃髮兒齒。

年也。

列也。《左傳·隱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杜註》齒,列也。《疏》禮記文王世子曰: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然則齒是年之別名,人以年齒相次列,以爵位用次列,亦名爲齒,故云齒列也。《左傳·昭元年》使后子與子干齒。《杜註》以年齒高下而坐。

《禮·曲禮》齒路馬有誅。《疏》論量君馬歲數,亦被責罰,皆廣敬也。

類也。《管子·弟子職》同嗛以齒。《註》齒,類也。謂食盡則以其所盡之類而進。

《廣韻》錄也。

金齒,地名。

魚齒,山名。在潁川郡。見《後漢·郡國志》。

鑿齒,獸名。《揚雄·長楊賦》鑿齒之徒。《註》獸齒似鑿,能食人。

羊齒,草名。《爾雅·釋草》緜馬羊齒。《郭註》草細葉,葉羅生而毛,似羊齒,今江東呼爲雁齒。

黑齒,外國姓。

鑿齒,人名。《山海經》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郭註》鑿齒,人齒如鑿,長五六寸,因以爲名。

習鑿齒,晉人名。

《集韻》稱拯切,稱上聲。齒也。

相关诗句
写作《安南风土志》 乘间缀缉旧所闻 窃禄素餐心自愧 小臣居沔拜皇恩 天下为家当盛际 远人怀德自心归 亿万生灵蒙其庇 南陲从此悉安然 罢战休兵合天意 圣心荡荡念斯民 犀象玺珠常踵至 师还伏罪进表章 旁及无辜遭罪戾 其王逃海匿山林 势若雷云驰万骑 进兵数道会于交 千里鹰扬耀旗帜 兴师伐罪出有名 慕义来归沐恩赐 陈王子侄二三人 拒捍王师心怀异 居然逆命相抗衡 令助军器供饷馈 甲申假道征占城 后嗣不道违上旨 陈王纳款三十年 德服万邦恩泽被 皇元一统自古无 礼乐衣冠略初似 泰平日久重儒风 嗣有陈王来袭位 李传九世一百年 丁绝转封黎与李 宋初王氏始封王 篡辱相争民力匮 吴权曲颢矫与杨 转运遐方肆骄恣 咸通末岁中国乱 此邦人人多慢易 高骈威信行在彼 修筑罗城制军器 张舟始作都护时 始号安南今乃是 悠悠阅世迨隋唐 兴诛相承如一轨 境入汉制宋齐梁 争为壁垒陈交界 国政纷纷吴蜀在 贵重一方人所念 至于士燮善抚绥 德政清新多惠施 命官遣将镇其民 铜柱高标传汉史 广开汉界极天南 贼酋授首悉平治 分军驱逐到玺溪 苦战三年常切齿 堂堂汉将马伏波 一立为王一为帅 侵边寇灭六十城 威服百蛮无与比 招呼要党据南交 娣名徵侧妹徵贰 糜洽二女逞奸雄 未遑选擢南方使 光武初除新室难 渐教远人通礼义 中华闻化遍九州 南越从兹国乃废 分为九郡置官守 破越如同破竹势 路侯博德勇有谋 千里精兵扫凶秽 武皇一怒奋天戈 故杀其王并汉使 吕嘉谋叛暗兴兵 传袭子孙给五世 方物珍奇岁贡输 遂使婴齐来入侍 陀因感德称藩臣 释罪不诛封赵氏 汉文修德不事武 每战无功罢力士 汉家自是起兵戈 戕害边民严武备 即称帝与中国仵 陀复怙强随僭伪 继因高后禁关市 乃命为王免诛徙 汉初赵陀总雄据 九真日南接其地 秦名象郡汉交州 重译曾来供白雉 其在成周为越裳 肇自陶唐有交阯 古来五岭号蛮夷 南抵占城西大理 东邻合浦北宜邕 少是居民多山水 安南版图数千里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