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雨白沾铜面具

出自:清代·胡延《左将军歌》

拼音:[hàn,hán][yǔ,yù][bái][zhān][tóng][miàn][jù]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东征虎将花门种,白杆朱丝号神勇。
涅臂长悬报国心,生来惯识祁连冢。
幼抱犀渠作健儿,搴旗早结上公知。
红绡抹额黄皮绔,得意摩天苦战时。
论功首重桓虔武,凯歌自和逻沙舞。
莫作寻常蕃将看,哥舒仆固羞为伍。
闷杀新娘曹景宗,鼻端出火耳生风。
朅来收拾穿云履,也向天街蹋软红。
百战功名等一掷,呼卢未辨争先得。
狂撑大眼睨公卿,酒酣无那肝肠热。
空怜岁月去堂堂,揽镜忽惊头上霜。
携得琵琶红袖妓,夜寒如雪按伊凉。
此时鳀壑气尤恶,海壖星子纷纷落。
铁轨南通俾路芝,越裳甘弃同瓯脱。
从此将军气转豪,岛屿虽重主恩高。
不教日压秦长脚,空有天生刘大刀。
联枝跗萼称同气,斩关破贼真吾弟。
长向朝阳望捷书,可怜夜半凶书至。
春风泪洒脊令原,反斗终怀国士恩。
只有拊膺长痛哭,不辞剪纸与招魂。
忽闻传箭追穷寇,困兽淩兢殊死斗。
赤峰明月踏营归,血腥裹甲三重透。
雕戈早晚镇高州,都尉连章苦慰留。
盼煞桄榔船上客,巫闾目断白云秋。
无端骤长邯郸虱,败盟毁约思蚕食。
白旄倏遍萨摩州,红帽如闻平秀吉。
水犀十万下三韩,列幕连营袖手看。
重英不动清人轴,一箭谁登广武坛。
将军怒马奔如电,提刀愿识罗浑面。
我今一死何重轻,不畏前驱惭后殿。
鸭江流水渌汪汪,六月炎蒸鸟不翔。
汗雨白沾铜面具,火云红映绿檀枪。
酋矛散漫难成列,虎气腾腾呼杀贼。
但使连衡共捣虚,定教执燧探龙穴。
八道花旗迤逦排,红衣炮劈两山开。
孤军已被重围合,不见沈舟项羽来。
森索妖星迷赤雾,睢阳齿碎天将暮。
红灯白酒贺兰营,曲误方矜公瑾顾。
月晕重重闻楚歌,洞胸犹握鲁阳戈。
仲由缨结那惜死,国势不张将奈何。
从今狂寇逾三塞,海门不守长城坏。
蒿市终悬懦帅头,中原赢得逃兵在。
又见长编纪北盟,符离一溃误书生。
万金币去龟阴返,只恐忠魂恨不平。

查看原文

注释

【汗雨】汗流如雨。
【铜面】见"铜面具"。
【面具】1.护脸器具。 2.假面。 3.比喻伪装。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汗】

汗【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集韻》《韻會》侯旰切《正韻》侯幹切,音翰。《說文》人液也。《關尹子·八籌篇》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爲血,在外爲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易·渙卦》渙汗其大號。《史記·蘇秦傳》揮汗成雨。《前漢·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龍》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泮汗,水無涯貌。《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采色澔汗。

瀾汗,長貌。《木華·海賦》洪濤瀾汗。

汗汗,水廣大無際貌。《郭璞·江賦》汗汗沺沺。

質汗,藥名。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寒。可汗,酋長之稱。讀若克韓。

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音干。餘汗,縣名。《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應劭註》汗音干。

《韻補》叶彤甸切,音莧。《蘇轍·夏夜詩》老人氣如縷,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氣淨如練。

【雨】

雨【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王矩切,音羽。《說文》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玉篇》雲雨也。《元命包》隂陽和爲雨。《大戴禮》天地之氣和則雨。《釋名》輔也。言輔時生養。《易·乾卦》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書·洪範》八庶徵,曰雨,曰暘。

《爾雅·釋天》暴雨謂之涷,小雨謂之霡霂,久雨謂之淫。陸佃云:疾雨曰驟,徐雨曰零,久雨曰苦,時雨曰澍。

穀雨,二十四氣之一。見《後漢·律曆志》。

《正字通》雨虎,蟲名。遁甲開天圖曰:霍山有雨虎,狀如蠶,長七八寸,在石內,雲雨則出,可炙食。或曰石蠶之類。詳見《本草綱目》。

《集韻》歐許切,音。義同。

《廣韻》《集韻》《韻會》王遇切,音芋。《集韻》自上而下曰雨。《韻會》風雨之雨上聲,雨下之雨去聲。《詩·邶風》雨雪其雱。

《小雅》雨我公田。《釋文》雨,于付反。《禮·月令》仲春始雨水。《註》漢始以雨水爲二月節。

叶羽軌切,音以。《易林》隂積不已,雲作淫雨。

【白】

白【午集中】【白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

《禮·檀弓》殷人尚白。

《增韻》素也。潔也。《易·賁卦》白賁无咎。《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

《說卦》巽爲白。《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

明也。《禮·曾子問》當室之白。《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註》白道,謂明道也。《前漢·谷永傳》反除白罪。《註》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

白屋,以茅覆屋也。《前漢·蕭望之傳》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

白衣,給官府趨走者。《前漢·兩龔傳》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

白徒,猶白身。《管子·乘馬篇》白徒三十人奉車兩。

白丁。《北史·李敏傳》周宣帝謂樂平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

白民。《魏書·食貨志》莊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

白著。《唐書·劉晏傳》稅外橫取謂之白著。《春明退朝錄》世人謂酒酣爲白著。言刻薄之後人必顚沛,酩酊如飲者之著也。

《禮·玉藻》君衣狐白裘。《註》以狐之白毛皮爲裘也。

《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

《唐書·食貨志》隋末行五銖白錢。

《前漢·也。

《古今注》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

《字學淵源》飛白書,蔡邕見施堊帚而作。

星名。《博雅》太白謂之長庚。

旗名。《禮·明堂位》殷之大白。

罰爵名。《說苑》魏文侯與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爲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酒名。《禮·內則》酒淸白。《註》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

稻曰白,黍曰黑。《周禮·天官·籩人》其實䵄蕡白黑。

馬名。《詩·秦風》有馬白顚。《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猛獸名。《汲冢周書》義渠以茲白。《註》茲白,一名駁,能食虎豹。

蟲名。《爾雅·釋蟲》蟫白魚。《註》衣書中蟲也。

《大戴禮》白鳥者,謂蚊蚋也。

草名。《前漢·西域傳》鄴善國多白草。

三白,正月雪也。《西北農諺》要宜麥,見三白。

五白,簙簺五木也。《宋玉·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梵言一年爲一白。《傳燈錄》我止林閒,已經九白。

山名。《後漢·耿恭傳》竇固前擊白山,功冠三軍。《註》冬夏有雪,故名白山。《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

水名。《桑欽水經》白水出朝陽縣西。

州名。《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

海外有白民國。見《山海經》。

白狄,狄別名。見《春秋·成九年》。

戎類有六,一曰老白。見《風俗通》。

姓。黃帝後。《左傳》秦大夫白乙丙。

複姓。《史記·秦本紀》白冥氏,秦族。《潛夫論》吉白氏,莘姓後。

白楊提,代北三字姓。

《諡法》外內貞復曰白。

《玉篇》告語也。《正字通》下告上曰稟白。同輩述事義亦曰白。《前漢·高帝紀》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後漢·鍾皓傳》鍾瑾常以李膺言白皓。

《唐書·宦者傳》宣宗時,諸道歲進閹兒,號私白。○按《說文》入聲有白部,去聲自部內亦載白字。在自部內者讀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詞言之氣从鼻出,與口相助也。是告語之白讀自,西方之白讀帛,音義各別。許氏分爲二部。《玉篇》合而爲一,今从之。

《集韻》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

博陌切。與伯同。長也。一曰爵名。亦姓。《印藪》有白鸞氏。《註》卽伯字。

叶旁各切,音薄。《詩·小雅》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

叶房密切,音弼。《蘇軾·寒食雨詩》暗中偸負去,夜半眞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古文自。疾二切。

【沾】

沾【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他兼切,音添。水名。《說文》水出壷關,東入淇。

《說文》一曰益也。義同添。《徐鉉曰》今俗別作添,非是。

《廣韻》張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音詹。漬也,濡也。《史記·滑稽傳》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陳丞相世家》汗出沾背,通作霑。

與覘通。《禮·檀弓》國昭子曰:我喪也,斯沾。《註》沾讀爲覘,視也。

《廣韻》《集韻》都念切,音店。亦水名。

縣名,在樂平。《漢志》屬上黨郡。《廣輿記》太原府樂平縣,本漢沾縣。

《集韻》《正韻》的協切,音跕。沾沾,自整貌。《史記·魏其傳》沾沾自喜。《註》師古曰:輕薄也。徐廣曰:沾,昌兼反,又當牒反,一曰尺占反。

【铜】

銅【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同。《說文》赤金也。《本草集解》銅有赤白靑三種。赤銅出川廣雲貴等處,山中土人穴山采礦,鍊取之。白銅出雲南,靑銅出南番。《廣韻》金之一品。《前漢·律歷志》凡律度量用銅者,取爲物至精,不爲燥濕寒暑變節,不爲霜露風雨攺形也。

自然銅。一名石髓鉛。

銅靑。《本草集解》銅之精華,卽空綠,以次空靑也。《抱朴子·金丹卷》銅靑塗脚,入水不腐。

地名。《左傳·成九年》執諸銅鞮。《註》銅鞮,晉別縣,在上黨。《前漢·地理志》益州郡銅瀨縣。

山名。《前漢·吳王濞傳》吳有豫章郡銅山。

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屬官有辨銅令丞。《註》辨銅,主分別銅之種類也。

宮名。《左傳·襄三十一年》銅鞮之宮數里。《註》銅鞮,晉離宮。

人名。《前漢·古今人表》銅鞮伯華。

《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于函德殿銅池中。《註》銅池,承霤也。以銅爲之。

《古今注》秦始皇有名馬曰銅爵。

《史記·孝文本紀》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

與洞通。《山海經》洞庭之山。《註》洞,或作銅。

【面】

面【戌集中】【面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象人面形。《書·益稷》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見也。《禮·曲禮》夫爲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註》反言面者,從外來,宜知親之顏色安否。《儀禮·聘禮》者出請事,賔面如覿幣。《註》面,亦見也。《周禮·秋官·司儀》私面。《註》私覿也。

向也。《書·周官》不學牆面。《疏》人而不學,如面向牆。《禮·曲禮》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

《玉藻》唯君面尊。《註》面,猶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面朝後市。

《廣韻》前也。《儀禮·士冠禮》覆之面葉。《註》面,前也。

《韻會》方面,當四方之一面也。《書·顧命》大輅在賔階面,綴輅在阼階面。《周禮·冬官考工記》或審曲面勢。《註》審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勢之宜。《史記·留侯世家》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韻會》相背曰面。《史記·項羽紀》馬童面之。《註》如淳曰:面,不正視也。《前漢·項羽傳註》師古曰:如淳說非也。面謂背之,不面向也。面縛亦謂反背而縛之,杜元凱以爲但見其面,非也。

《前漢·張敞傳》自以便面拊馬。《註》師古曰:便面,扇之類也。亦曰屛面。

【具】

具【子集下】【八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其遇切《集韻》《韻會》衢遇切《正韻》忌遇切,音懼。《說文》共置也。《廣韻》備也,辦也,器具也。《儀禮·饋食禮》東北面告濯具。《前漢·劉澤傳》田生子請張卿臨,親修具。《註》師古曰:具,供具也。《荀子·王制篇》具具而王,具具而霸。《註》言具其所具也。

與俱通。《詩·小雅》則具是違。《詩詁》俱也。

姓。《左傳》有具丙。

《詩·小雅》爾牲則具。《註》居律反,音橘。

《韻補》叶忌救切,求去聲。《漢·馬融·廣成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虞人植旍,獵者效具。車弊田罷,從入禁囿。

相关诗句
只恐忠魂恨不平 万金币去龟阴返 符离一溃误书生 又见长编纪北盟 中原赢得逃兵在 蒿市终悬懦帅头 海门不守长城坏 从今狂寇逾三塞 国势不张将奈何 仲由缨结那惜死 洞胸犹握鲁阳戈 月晕重重闻楚歌 曲误方矜公瑾顾 红灯白酒贺兰营 睢阳齿碎天将暮 森索妖星迷赤雾 不见沈舟项羽来 孤军已被重围合 红衣炮劈两山开 八道花旗迤逦排 定教执燧探龙穴 但使连衡共捣虚 虎气腾腾呼杀贼 酋矛散漫难成列 火云红映绿檀枪 汗雨白沾铜面具 六月炎蒸鸟不翔 鸭江流水渌汪汪 不畏前驱惭后殿 我今一死何重轻 提刀愿识罗浑面 将军怒马奔如电 一箭谁登广武坛 重英不动清人轴 列幕连营袖手看 水犀十万下三韩 红帽如闻平秀吉 白旄倏遍萨摩州 败盟毁约思蚕食 无端骤长邯郸虱 巫闾目断白云秋 盼煞桄榔船上客 都尉连章苦慰留 雕戈早晚镇高州 血腥裹甲三重透 赤峰明月踏营归 困兽淩兢殊死斗 忽闻传箭追穷寇 不辞剪纸与招魂 只有拊膺长痛哭 反斗终怀国士恩 春风泪洒脊令原 可怜夜半凶书至 长向朝阳望捷书 斩关破贼真吾弟 联枝跗萼称同气 空有天生刘大刀 不教日压秦长脚 岛屿虽重主恩高 从此将军气转豪 越裳甘弃同瓯脱 铁轨南通俾路芝 海壖星子纷纷落 此时鳀壑气尤恶 夜寒如雪按伊凉 携得琵琶红袖妓 揽镜忽惊头上霜 空怜岁月去堂堂 酒酣无那肝肠热 狂撑大眼睨公卿 呼卢未辨争先得 百战功名等一掷 也向天街蹋软红 朅来收拾穿云履 鼻端出火耳生风 闷杀新娘曹景宗 哥舒仆固羞为伍 莫作寻常蕃将看 凯歌自和逻沙舞 论功首重桓虔武 得意摩天苦战时 红绡抹额黄皮绔 搴旗早结上公知 幼抱犀渠作健儿 生来惯识祁连冢 涅臂长悬报国心 白杆朱丝号神勇 东征虎将花门种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