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忽现菡萏色

出自:清代·丘逢甲《莲花山吟》

拼音:[cāng][shān][hū][xiàn][hàn][dàn][sè]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

须弥山势趋中华,南来到海奇而葩。
不知何年碧海上,变现出此青莲花。
罡风吹花忽山立,山灵直取花为家。
群山万叶护花起,濛濛海气生青霞。
玲珑藕孔达海眼,中辟洞穴藏龙蛇。
偶传花妖骇世耳,时见仙药胎灵芽。
筠篮采药有山客,洞天琪草寻三桠。
山深往往遇灵境,异果或得安期瓜。
仙翁在山工造梦,纷纷鼠穴行牛车。
峰头布席作重九,幕天夜转星河斜。
人间万梦一夕聚,蝶愁蚁喜争相哗。
山灵醒眼观幻相,岁岁见惯宁嗟呀。
空青终古此山色,众星遍阅恒河沙。
或云文山昔登此,帝舟南望天之涯。
花中世界忽破碎,胡尘满眼空咨嗟。
力图南徼存帝统,荒山走处人争誇。
千年来者少此客,薜萝山鬼应相揶。
我归于潮已四载,看山未得探幽遐。
近游偶泛北溪棹,海风淅淅吹蒹葭。
苍山忽现菡萏色,直倚天半云难遮。
青鞋布袜意先往,泊舟径欲穷嵢岈。
千村万落出山下,山光青尽连桑麻。
一庵傍麓佛貌古,老僧云气生袈裟。
香厨石泉沁寒碧,松枝閒拾烹山茶。
绕庵微径转愈上,山农冬暖方烧畬。
岩苔半脱过虎迹,林香未散喧蜂衙。
于时身入莲花里,眼中山势尤盘拿。
天空海阔见真面,独立万古何槎枒!登山未半全势出,祗觉雄秀无能加。
天池玉井俨在目,奇石离立如辟邪。
慨将灵秘贶我觌,此意既拜山灵嘉。
竟让文山凌绝顶,山灵亦恐吾疵瑕。
林间选石久坐眺,苍然暮色催栖鸦。
下山回望留后约,山月送客明归槎。
梦神趾离夕引我,洞天仙乐陈皇娲。
须臾緤马碧云顶,山河历历隆而洼。
云中缥缈瞰人世,目厌战气腾蛮蜗。
愿化莲花作台坐,海上与佛同结跏。

查看原文

注释

【苍山】又称“点苍山”。在云南省大理市西北、洱海西岸。属横断山脉云岭。山势雄伟,十九峰南北并列,主峰马龙峰,海拔4122米。山顶终年积雪,有古冰川遗迹。山间十八条溪水悬流飞瀑,景色绝佳。山麓有崇圣寺三塔、观音堂、无为寺、罗刹阁等名胜古迹。
【菡萏】荷花:菡萏香消翠叶残。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苍】

蒼【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音倉。《說文》草色也。《易·說卦傳》震爲蒼筤竹。《臨川吳氏註》蒼,深靑色。《詩·王風》悠悠蒼天。《禮·玉藻》大夫佩水蒼玉。《疏》似水之蒼而雜有文。

《博雅》茂也。《書·益稷篇》至于海隅蒼生。《傳》蒼蒼然生草木。

老也。《詩·秦風》蒹葭蒼蒼。《釋文》物老之狀。

《前漢·陳勝傳》蒼頭。《註》士卒靑帛巾。

《綱目集覽》蒼黃,急遽貌。

姓。《通志·氏族略》蒼氏。《註》《風俗通》云:八愷,蒼舒之後。

《韻會》采朗切,倉上聲。莽蒼,寒狀。一曰近郊之色。《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飡而反。《唐書·韋述傳》蒼卒犇逼。《白居易詩》寒銷春蒼茫。亦作倉。《禮·月令》駕倉龍,服倉玉。《史記·蕭望之傳》倉頭廬兒。《直音》作蒼。蒼字从艸作。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忽】

忽【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骨切,音笏。《說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齊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

《廣韻》倏忽也。《爾雅·釋詁》盡也。《註》忽然盡貌。《左傳·文五年》臯陶庭堅,不祀忽諸。

滅也。《詩·大雅》是絕是忽。《傳》忽,滅也。

《集韻》輕也。一蠶爲一忽,十忽爲一絲。《劉德曰》忽,蜘蛛網也。

慢忽也。《後漢·崔駰傳》公愛班固而忽崔駰。

忽荒,空無著也。《賈誼·服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姓。明有忽忠,忽明。

通作曶。《前漢·揚雄傳》時人皆曶之。《註》與忽同。

仲忽,人名。《前漢·古今人表》作中曶。亦通作笏。《儀禮·士喪禮》竹笏。《註》今文笏作忽。亦通作芴。《荀子·正名篇》芴然而粗。《註》與忽同。無根本貌。

叶火一切,音翕。《前漢·班固敘傳》元元本,木數始於一,產氣黃鍾,造計杪忽。

叶許月切,音血。《陸機·雲賦》盈八紘以餘憤,雖彌天其未泄。豈假期于遷晷,邁崇朝而倏忽。《說文》从心勿聲。《長箋》亦書作。◎按今字,皆从小篆出,止可依《說文》疏解,如忽字,借義通義甚多,而精蕰正譌必援古文大篆,以折今文,則衆義皆可廢矣。說今文之字,惟从今文,駁正經史借用處,則字義已明,不必過爲迂論臆斷也。凡諸部字,不多引精蕰正譌辨駁者,俱倣此。

【现】

現【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正韻》形甸切,音見。《集韻》玉光。

《正韻》顯也,露也。《抱朴子至理卷》或形現往來。

《集韻》胡典切,音蜆。石之次玉者。

【菡】

菡【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胡感切,音頷。《說文》菡萏。《徐曰》菡,猶含也,未吐之意。《詩·陳風》彼澤之陂,有蒲菡萏。《爾雅·釋草》荷,芙蕖,其華菡萏。◎按《說文》作䓿,《六書正譌》云:俗作菡,非。然考經文皆作菡,《六書正譌》之說太泥。

【萏】

萏【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徒感切,音髧。《博雅》菡萏,芙蓉也。詳菡字註。

《韻會》葩華貌。《杜甫·朝享太廟賦》雲菡萏以張蓋。《五經文字》《說文》作。

【色】

色【未集下】【色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嗇。《說文》顏氣也。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爲顏氣。《禮·玉藻》色容莊。《汲冢周書》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厲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後漢·嚴光傳》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註》以形貌求之也。

采色。《書·臯陶謨》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註》五色,靑黃赤白黑也。《左傳·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色慾。《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傳》色,女色。《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爲民紀。

物景亦曰色。《莊子·盜跖篇》車馬有行色。《潘岳·關中詩》重圍克解,危城載色。豈曰無過,功亦不測。《註》載色,猶言有生氣起色也。

《公羊傳·哀六年》色然而駭。《註》驚貌。

《詩·魯頌》載色載笑。《傳》色,溫潤也。

《戰國策》怒於室者色於市。《註》色,作色也。

祕色。《高齋漫錄》世言祕色,磁器。錢氏有國時,越州燒進爲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祕色。

《博雅》色,縫也。

相关诗句
海上与佛同结跏 愿化莲花作台坐 目厌战气腾蛮蜗 云中缥缈瞰人世 山河历历隆而洼 须臾緤马碧云顶 洞天仙乐陈皇娲 梦神趾离夕引我 山月送客明归槎 下山回望留后约 苍然暮色催栖鸦 林间选石久坐眺 山灵亦恐吾疵瑕 竟让文山凌绝顶 此意既拜山灵嘉 慨将灵秘贶我觌 奇石离立如辟邪 天池玉井俨在目 祗觉雄秀无能加 登山未半全势出 独立万古何槎枒 天空海阔见真面 眼中山势尤盘拿 于时身入莲花里 林香未散喧蜂衙 岩苔半脱过虎迹 山农冬暖方烧畬 绕庵微径转愈上 松枝閒拾烹山茶 香厨石泉沁寒碧 老僧云气生袈裟 一庵傍麓佛貌古 山光青尽连桑麻 千村万落出山下 泊舟径欲穷嵢岈 青鞋布袜意先往 直倚天半云难遮 苍山忽现菡萏色 海风淅淅吹蒹葭 近游偶泛北溪棹 看山未得探幽遐 我归于潮已四载 薜萝山鬼应相揶 千年来者少此客 荒山走处人争誇 力图南徼存帝统 胡尘满眼空咨嗟 花中世界忽破碎 帝舟南望天之涯 或云文山昔登此 众星遍阅恒河沙 空青终古此山色 岁岁见惯宁嗟呀 山灵醒眼观幻相 蝶愁蚁喜争相哗 人间万梦一夕聚 幕天夜转星河斜 峰头布席作重九 纷纷鼠穴行牛车 仙翁在山工造梦 异果或得安期瓜 山深往往遇灵境 洞天琪草寻三桠 筠篮采药有山客 时见仙药胎灵芽 偶传花妖骇世耳 中辟洞穴藏龙蛇 玲珑藕孔达海眼 濛濛海气生青霞 群山万叶护花起 山灵直取花为家 罡风吹花忽山立 变现出此青莲花 不知何年碧海上 南来到海奇而葩 须弥山势趋中华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