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唱和无时无

出自:明代·成鹫《题东华侄诗文集》

拼音:[dì,tì,tuí][xiōng][chàng][hé,hè,huó,huò,hú][wú][shí][wú]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生子不愿为腐儒,寻行数墨成蠹鱼。
教子莫教治生产,求田问宅徒守株。
君不见渥洼龙种千里足,高视阔步陵天衢。
安能俛首随款段,血汗伏枥悲盐车。
忆我伯兄九谷子,先世分室城东居。
一朝落地为兄弟,先后雁行如贯珠。
七岁同师授章句,八岁九岁能操觚。
十岁为文学声律,弟兄唱和无时无
大庭广众弄柔翰,满堂宾客争称誉。
伯翁我翁莞尔笑,私心相庆阳谦虚。
我年十三举博士,自誇逸足能先驱。
须臾阳九天改步,儒冠高挂归田庐。
伯兄十五始入学,一举再举登贤书。
兄年十九我十八,从此出处天渊殊。
兄方及弟两出宰,廿年不调思归与。
我年四十入山去,终老不材如大樗。
殊涂同辙各有以,盖棺事定当何如。
伯兄不死赖有子,快哉一马生三驹。
中间神骏不可测,少不相从东郡趋。
有时绕膝闻诗礼,有时出郭随蹇驴。
有时承欢郯子国,有时定省来姑苏。
孺子可教更可畏,制义帖括宁区区。
吟诗直欲祖风雅,初盛为主中晚奴。
文章寝食饱秦汉,三唐两宋皆皮肤。
而翁所学有真诀,心传口授无精粗。
小子狂简志高远,良玉未及分瑕瑜。
秋风飒飒树不静,废书读礼日月徂。
太初堂上见手泽,白门城外闻啼乌。
故园归去问封树,总角今来成丈夫。
我时卧病一百日,朝来起坐须持扶。
归人解装席未煖,闻我老病深嗟吁。
自携诗卷过桥去,行吟直到南山隅。
吟声未歇履声近,病夫下榻开绳枢。
入门再拜谁家子,谛视方知封与胡。
去日垂垂髫夹囟,归时鬑鬑微有须。
去日斑衣事儿戏,归时博带飘长裾。
人生少壮会如此,使我日暮悲穷涂。
问子来意胡为乎,袖中有物能卷舒。
琅玕出手光照席,索我落笔为点污。
我身既隐文何有,汝言可采良不诬。
开卷一唱复三叹,掩卷大声还疾呼。
九谷子,九谷子,有子如此道不孤,有子如此道不孤。

查看原文

注释

【弟兄】1.弟弟和哥哥。 2.弟弟。 3.指哥哥。 4.对同辈﹑同伙或对下属表示亲切的称呼。 5.喻不相上下。
【唱和】1.歌唱时此唱彼和。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陆德明释文:"本又作"唱"。" 2.指音律相合。 3.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 4.以诗词相酬答。 5.比喻彼此和谐融洽,多指夫妇关系。唱和(-hè) : 1.按别人诗的原韵,另作一诗,表示对前诗的应和:唱和词章|诗酒唱和。 2.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东西唱和互相扇动。 3.比喻关系融洽和谐(多指夫妇关系):夫妇俩配合默契,唱和融洽。
【无时】1.不定时,随时。 2.不知何时。 3.没有一刻;无有一时。 4.不逢时会。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弟】

弟【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惟孝友于兄弟。

與悌通。《廣雅》弟,順也,言順於兄。《禮·曲禮》僚友稱其弟也。

易也。《廣韻》愷悌,一作豈弟。《詩·齊風》齊子豈弟。《傳》豈,樂也。弟,易也。

《廣韻》特計切《集韻》《韻會》《正韻》大計切,音第。義同。◎按《集韻》以兄弟、豈弟之弟爲上聲,孝弟之弟爲去聲,據《廣韻》薺、霽二韻,弟俱訓兄弟,霽韻悌訓孝悌,又上聲。宋禮部韻,悌訓愷悌,上去二聲通押。則兄弟、豈弟、孝弟,俱可通用上去二聲也。

【兄】

兄【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許榮切《集韻》《韻會》《正韻》呼榮切,虩平聲。《說文》長也。《通論》口儿爲兄。儿者,人在下,以兄敎其下也。《精薀》从人从口,以弟未有知而誨之。《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爲兄。《玉篇》昆也。《詩·小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管子·心衛篇》善氣迎人,親於弟兄。

《集韻》《韻會》許放切《正韻》虛放切,音貺。《前漢·尹翁歸傳》尹翁歸字子兄。《註》師古曰:兄讀曰況。

《詩·大雅》不殄心憂,倉兄塡兮。《註》倉兄與愴怳同。《又》職兄斯引。《註》兄怳同。

與況同。《漢樊毅華嶽廟》君善必書,兄乃盛德。《註》兄與況同。《管子·大匡篇》召忽語管仲曰:雖得天下,吾不生也。吾不生也,兄與我齊國之政也。

《說文》況貺皆以兄得聲。《白虎通》兄,況也。兄況于父。今江南北猶呼兄爲況。

虛王切,音荒。《詩·魏風》陟彼岡兮,瞻望兄兮。《晉魯褒錢神論》親愛如兄,字曰孔方。《通雅》謂兄爲況,本於荒音。《釋名》兄,荒也。荒,大也。靑徐人稱兄曰荒。

《正字通》方音讀若熏。義同。

【唱】

唱【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尺亮切,音厰。《說文》導也。《玉篇》禮記曰:一唱而三歎。○按《樂記》今本作倡。

《廣韻》發歌也。《廣韻》亦作誯。《集韻》亦作昌。

【和】

和【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和萬邦。

《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

《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

《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

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臥切,禾去聲。《廣韻》聲相應。《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集韻》調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无】

无【卯集下】【无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而無傲。

《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註》虛無皆有閒隙。《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註》無,猶不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姓。《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文無,藥名。《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說文奇字作无。《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集韻》或作亡。《詩·衞風》何有何亡。

通作毋。書,無逸。《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通作毛。《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集韻》無或作橆。韻會,,尤非。

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时】

時【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

《韻會》辰也,十二時也。

《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

《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疏》謂伺虎不在家時而往謝之。

《博雅》善也。《廣韻》中也。

地名。《左傳·莊九年》戰于乾時。《註》乾時,齊地。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時。

姓。《廣韻》良吏傳有時苗。《何氏姓苑》云:今鉅鹿人。

與塒同。《詩·王風》雞棲于塒。《釋文》塒,本亦作時。

《韻補》叶上紙切。《王粲·七釋》不以志易道,不以身後時。進德修業,與世同理。

叶側吏切。《屈原·離騷》忳鬰邑余侘傺兮,吾獨窮苦乎此時也。叶下態,態音替。

相关诗句
有子如此道不孤 有子如此道不孤 九谷子 九谷子 掩卷大声还疾呼 开卷一唱复三叹 汝言可采良不诬 我身既隐文何有 索我落笔为点污 琅玕出手光照席 袖中有物能卷舒 问子来意胡为乎 使我日暮悲穷涂 人生少壮会如此 归时博带飘长裾 去日斑衣事儿戏 归时鬑鬑微有须 去日垂垂髫夹囟 谛视方知封与胡 入门再拜谁家子 病夫下榻开绳枢 吟声未歇履声近 行吟直到南山隅 自携诗卷过桥去 闻我老病深嗟吁 归人解装席未煖 朝来起坐须持扶 我时卧病一百日 总角今来成丈夫 故园归去问封树 白门城外闻啼乌 太初堂上见手泽 废书读礼日月徂 秋风飒飒树不静 良玉未及分瑕瑜 小子狂简志高远 心传口授无精粗 而翁所学有真诀 三唐两宋皆皮肤 文章寝食饱秦汉 初盛为主中晚奴 吟诗直欲祖风雅 制义帖括宁区区 孺子可教更可畏 有时定省来姑苏 有时承欢郯子国 有时出郭随蹇驴 有时绕膝闻诗礼 少不相从东郡趋 中间神骏不可测 快哉一马生三驹 伯兄不死赖有子 盖棺事定当何如 殊涂同辙各有以 终老不材如大樗 我年四十入山去 廿年不调思归与 兄方及弟两出宰 从此出处天渊殊 兄年十九我十八 一举再举登贤书 伯兄十五始入学 儒冠高挂归田庐 须臾阳九天改步 自誇逸足能先驱 我年十三举博士 私心相庆阳谦虚 伯翁我翁莞尔笑 满堂宾客争称誉 大庭广众弄柔翰 弟兄唱和无时无 十岁为文学声律 八岁九岁能操觚 七岁同师授章句 先后雁行如贯珠 一朝落地为兄弟 先世分室城东居 忆我伯兄九谷子 血汗伏枥悲盐车 安能俛首随款段 高视阔步陵天衢 君不见渥洼龙种千里足 求田问宅徒守株 教子莫教治生产 寻行数墨成蠹鱼 生子不愿为腐儒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