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丛开迹处

出自:明代·李昱《题蜀山图五十四韵》

拼音:[cán][cóng][kāi][jì][chǔ,chù]

平仄:平平平仄仄

蚕丛开迹处,追旧已茫然。
霸业依天险,王图度地偏。
蜀乡繁景物,秦塞迥人烟。
邛笮名非一,褒斜路几千。
尧封终未遍,禹贡岂应全。
不尽山环绕,无穷水接连。
岷峨相互属,沱汉共洄沿。
飞鹤犹难过,哀猿尚可缘。
扪参还历井,入地忽登天。
峻坂青泥滑,嵌岩碧树圆。
一吟三叹息,十步九欹颠。
行路难如此,伤时益勉旃。
良工曾夙契,绘事至今传。
路始蚕崖入,人於鸟道旋。
锦江元自阔,玉垒为谁坚。
迤?瞻眉曲,苍茫忆磬川。
犍为藏小县,宣化瞰层巅。
僧寺随高下,商帆或后先。
盘涡宜鹭浴,枉渚称鸥眠。
锁水通旁港,泸州带野壖。
涪翁亭共仰,堡子塞堪怜。
南定楼云矗,嘉陵石黛妍。
平林方蓊郁,远嶂复联翩。
黔水明沙溆,酆山夹市廛。
载经夔子国,多羡武侯贤。
八阵躬耕后,三分未出前。
北来愁魏武,东下骇孙权。
猿鸟今萧瑟,风云亦渺悬。
空馀滩漠漠,惟有月娟娟。
工部人千古,成都屋数椽。
云安尝伏枕,涪万不闻鹃。
屡过瞿唐峡,须乘滟滪船。
垂堂能弗戒,上濑却劳牵。
捩柂凭三老,摊钱问长年。
壮游虽去邑,故隐必归田。
步履西郊外,移家二崦边。
白盐疑雪积,赤甲与霞褰。
所值干戈地,皆成锦绣篇。
江花供句好,汀草映袍鲜。
一老俱云已,群公抑有焉。
凝神搜僻壤,游思究残编。
高祖炎基肇,文翁美化专。
喧腾长卿檄,寂寞子云玄。
跃马城难恃,鸣蛙井易穿。
赤符重烜赫,白帝谩迁延。
莫哂姜维阁,休誇邓艾毡。
英雄基始创,庸闇祚难绵。
中土名犹正,边夷僣罔悛。
晋唐初改辙,李孟又摩肩。
守固宁修德,乘危乃慕膻。
浮云驰往誉,流水逐前愆。
草阁秋风老,花溪夜雨悬。
纷纷看崒嵂,历历数潺湲。
咫尺登临罢,挥毫染素笺。

查看原文

注释

【蚕丛】1.相传为蜀王的先祖﹐教人蚕桑。 2.借指蜀地。 3.见"蚕丛路"。
【开迹】发迹;起家;创业。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蚕】

蚕【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正韻》。絲蟲也。《說文》任絲也。《詩·豳風》蠶月條桑。《書·禹貢》桑土旣蠶。《淮南子·天文訓》蠶珥絲而商絃絕。《博物志》蠶三化,先孕而後交,不交者亦產子。《爾雅翼》蠶之狀,喙呥呥類馬,色斑斑似虎。初拂謂之蚝,以毛掃之,蠶尚小,不欲見露氣。桑葉著懷中令暖,然後切之得氣,則衆惡除也。《酉陽雜俎》食而不飮者蠶。

原蠶。《埤雅》再蠶謂之原蠶,一名魏蠶,今以晚葉養之。

紅蠶。蠶足於葉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蠶已老,則紅,故謂之紅蠶。

野蠶。《後漢·光武紀》野蠶成繭,被于山阜。

華蠶。《述異記》園客種五色香草,啖華蠶,得繭一百二十枚,大如甕。

《本草》石蠶,一名沙蝨,乃東澗水中細蟲。

雪蠶,生隂山及峨嵋山,北人謂之雪蛆。

金蠶,屈如指環,食故緋帛錦,如蠶之食葉也。

蠶室。《晉書·禮志》皇后親乗車東郊苑中蠶室祭蠶神。

蠶神。《爾雅翼》今蠶神曰苑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

人名。《成都記》蠶叢氏,蜀君也。

地名。《前漢·地理志》蜀郡蠶陵。《國名記》彭之遵縣有蠶厓。

蠶繭,草名。《本草》治腫脹。

【丛】

叢【子集下】【又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正韻》徂紅切《集韻》《韻會》徂聰切,族平聲。《說文》聚也。从丵从取。《書·無逸》是叢于厥身。

姓。南北朝滁州刺史叢鐇。

臺名。在邯鄲。

《集韻》或作樷。《前漢·東方朔傳》樷珍怪。

作藂。《前漢·息夫躬傳》藂棘棧棧。《註》詩葛覃註:灌木曰藂。

《韻補》叶徂黃切,音牀。《韓愈·此日足可惜詩》蕭條千萬里,會合安可逢。淮之水舒舒,楚山直叢叢。逢音房。《韻會》後人誤作菆,或作蕞,二字皆非。毛氏曰:丵,上从四直,兩長兩短。从丱,非。丵原刻下从羊。

【开】

開【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侅。《說文》張也。《廣韻》解也。《韻會》啟也。《爾雅·釋言》闢也。

《五音集韻》通也。《易·乾卦疏》亨通也。會合萬物,令使開通而爲亨也。

發也。《禮·學記》故君子之敎喻也。開而勿達。《註》開謂發頭角。《疏》但爲學者,開發大義頭角而已。

釋也。《易·乾坤卦文言疏》諸卦及爻,皆從乾坤而出,故特作文言,以開釋之。《書·多方》殄戮多罪,亦克用勸,開釋無辜,亦克用勸。

《韻會》條也。

始也。《後漢·馮衍傳》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註》開、發,皆始也。《禮·檀弓》曩者爾心或開予。《註》開,謂諫爭有所發起。

星名。《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註》春秋運斗極云:斗第六開陽。

《集韻》州名。本漢朐䏰縣地,後魏置開州鎭。

縣名。《史記·高祖紀》與偕攻開封。

《功臣年表》開封侯陶舍。《註》縣名。屬河南。

《集韻》人名。《左傳·襄二十三年》曹開御戎。《註》齊臣。

《韻會》姓也。

《集韻》通作闓。詳闓字註。

《集韻》輕煙切,音牽。山名。在雍州。通作汧。

《韻補》叶音虧。《謝惠連·擣衣篇》盈篋自余手,幽緘君開。腰帶準疇昔,不知今是非。

叶音欺。《左思·蜀都賦》宣化之闥,崇禮之闈。華闕雙邈,重門洞開。

【迹】

迹【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資昔切,音積。《說文》步處也。《廣韻》足跡也。《左傳·宣十二年》遷大國之迹于鄭。《前漢·揚雄傳》擬足而投迹。《淮南子·說山訓》足蹍地而爲迹。

凡功業可見者曰迹。《書·武成》太王肇基王迹。《前漢·王褒傳》索人求士者,必樹霸迹。

凡前人所遺留者曰迹。《莊子·天運篇》《六經》先王之迹也。

凡有所遵循亦曰迹。《書·蔡仲之命》爾乃邁迹自身。《註》仲無所因,故曰邁迹。《前漢·平當傳》深迹其道,而務修其本。《註》謂求其踪迹。

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迹。《淮南子·說山訓》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唐書·魏徵傳》豈有君臣同心事形迹者。

循實而考之亦曰迹。《前漢·功臣表》迹漢功臣。

《杜欽傳》將以求天心,迹得失也。

風迹,風化之迹也。《後漢·朱浮傳》頗欲厲風迹。

迹射,尋迹而射也。《前漢·王尊傳》將迹射士千人。

迹人,官名。《周禮·地官·迹人註》迹之言跡。知禽獸處也。

與跡同。《文中子·問易篇》心跡之判久矣。

與蹟通。《詩·小雅》念彼不蹟。《註》謂不循故道也。

叶卽略切,音爵。《陸機·演連珠》火壯則煙微,性充則情約。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無佇立之迹。《集韻》或作。

【处】

處【申集中】【虍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

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廣韻》留也,息也,定也。

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

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

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

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

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

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

《廣韻》讀去聲,昌據切。所也。《詩·邶風》爰居爰處,爰喪其馬。《魯語》五三次。《註》次,處也。三處,野、朝、市也。

《集韻》居御切。通據。人名,齊有梁丘處。

通杵。《公羊傳·僖十二年》侯處臼卒。《註》《左傳》作杵臼。《說文》作処。《廣韻》俗作䖏。

相关诗句
挥毫染素笺 咫尺登临罢 历历数潺湲 纷纷看崒嵂 花溪夜雨悬 草阁秋风老 流水逐前愆 浮云驰往誉 乘危乃慕膻 守固宁修德 李孟又摩肩 晋唐初改辙 边夷僣罔悛 中土名犹正 庸闇祚难绵 英雄基始创 休誇邓艾毡 莫哂姜维阁 白帝谩迁延 赤符重烜赫 鸣蛙井易穿 跃马城难恃 寂寞子云玄 喧腾长卿檄 文翁美化专 高祖炎基肇 游思究残编 凝神搜僻壤 群公抑有焉 一老俱云已 汀草映袍鲜 江花供句好 皆成锦绣篇 所值干戈地 赤甲与霞褰 白盐疑雪积 移家二崦边 步履西郊外 故隐必归田 壮游虽去邑 摊钱问长年 捩柂凭三老 上濑却劳牵 垂堂能弗戒 须乘滟滪船 屡过瞿唐峡 涪万不闻鹃 云安尝伏枕 成都屋数椽 工部人千古 惟有月娟娟 空馀滩漠漠 风云亦渺悬 猿鸟今萧瑟 东下骇孙权 北来愁魏武 三分未出前 八阵躬耕后 多羡武侯贤 载经夔子国 酆山夹市廛 黔水明沙溆 远嶂复联翩 平林方蓊郁 嘉陵石黛妍 南定楼云矗 堡子塞堪怜 涪翁亭共仰 泸州带野壖 锁水通旁港 枉渚称鸥眠 盘涡宜鹭浴 商帆或后先 僧寺随高下 宣化瞰层巅 犍为藏小县 苍茫忆磬川 迤?瞻眉曲 玉垒为谁坚 锦江元自阔 人於鸟道旋 路始蚕崖入 绘事至今传 良工曾夙契 伤时益勉旃 行路难如此 十步九欹颠 一吟三叹息 嵌岩碧树圆 峻坂青泥滑 入地忽登天 扪参还历井 哀猿尚可缘 飞鹤犹难过 沱汉共洄沿 岷峨相互属 无穷水接连 不尽山环绕 禹贡岂应全 尧封终未遍 褒斜路几千 邛笮名非一 秦塞迥人烟 蜀乡繁景物 王图度地偏 霸业依天险 追旧已茫然 蚕丛开迹处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