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闻微尘佛

出自:宋代·蔡卞《楞严经偈》

拼音:[rǔ][wén][wēi][chén][fó,fú,bì,bó]

平仄:仄平平平平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士,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如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如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说,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息本权机,祇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性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婆娑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
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尘登如在梦。
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
馀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反□□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證。
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
訋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閒人,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自馀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沈沦,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馀者,真实心如是。

查看原文

注释

【微尘】1.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 2.极细小的尘埃。 3.喻指卑微不足道者。常用作谦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汝】

汝【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人渚切《集韻》《韻會》《正韻》忍與切,音茹。水名。《說文》水出弘農盧氏,還歸山東入淮。《水經》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鄕西天息山。《酈道元注》今汝水出魯陽縣之大盂山黃柏谷,至原鹿縣,南入於淮,謂之汝口。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會也。《春秋釋例》汝水至汝隂褒信縣入淮。《詩·周南》遵彼汝墳。

州名。《廣韻》春秋時爲王畿及鄭楚之地。左傳,楚襲梁,及霍,漢爲梁縣,後魏屬汝北郡,隋移于陸渾縣北,遂攺爲汝州。《廣輿記》今屬河南州,西有臨汝城古蹟。

汝寧,郡名。《廣輿記》秦屬潁川,漢曰汝南,元曰汝寧郡,有汝陽縣。

姓。《書·亡篇》有汝鳩,汝方,湯之賢臣。《左傳》有汝寬。

《韻會》通作女。《前漢·地理志》女陽,女隂,與汝同。

爾女亦作爾汝。《書·益稷》子欲左右,有民汝翼。子欲宣力,四方汝爲。

【闻】

聞【未集中】【耳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

《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

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

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

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

《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發聞惟腥。《釋文》聞,音問,又如字。

《廣韻》名達。《書·微子之命》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詩·大雅》令聞令望。《朱註》令聞,善譽也。

通作問。《前漢·匡衡傳》淑問揚乎疆外。

《韻補》叶無沿切,音近眠。《楚辭·九章》孤臣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孰能思而不隱兮,昭彭咸之所聞。還音旋。

【微】

微【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非切,音薇。《爾雅·釋詁》幽微也。《易·繫辭》知微知彰。《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廣韻》微,妙也。《禮·禮運》德產之致也精微。

《說文》隱行也。《史記·秦始皇紀》微行咸陽。

《廣韻》細也。《孟子》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

《玉篇》不明也。《詩·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韻會》衰也。《詩·小雅》式微式微。《箋》微乎微者也。《史記·杞世家》杞小微。

《韻會》賤也。《尚書序》虞舜側微。

《爾雅·釋詁》匿微也。《註》微謂逃藏也。《左傳·哀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註》微,匿也。

《爾雅·釋詁》蔽,微也。《晉語》公子重耳過曹,曹共公聞其駢脅,諜其將浴,設微薄而觀之。《註》微,蔽也。

殺也。《禮·檀弓》禮有微情者。《疏》微,殺也,言賢者喪親,必致滅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數,以殺其內情。

伺察也。《前漢·郭解傳》使人微知賊處。《註》微,伺問之也。

《爾雅·釋訓》骭瘍爲微。《註》骭,脚脛。瘍,瘡也。《詩·小雅》旣微且尰。

《韻會》非也。《詩·邶風》微我無酒。

《韻會》無也。《禮·檀弓》齊餓者,不食嗟來之食。曾子曰:微與。《註》微,猶無也。

國名。《書·牧誓》微盧彭濮。《傳》微在巴蜀。

《爾雅·釋山》未及上翠微。《疏》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山氣靑縹色,故曰翠微也。

紫微,太微,少微,星名。《晉書·天文志》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侯府也。少微,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明大而黃,則賢士舉也。

三微。《後漢·章帝紀》春秋於春每月書王者,重三正,愼三微也。《註》三微者,三正之始,萬物皆微,物色不同,故王者取法焉。十一月,時陽氣始施於黃泉之下,色皆赤,赤者陽氣,故周爲天正,色尚赤。十二月,萬物始牙而色白,白者隂氣,故殷爲地正,色尚白。十三月,萬物莩甲而出,其色皆黑,人得加功展業,故夏爲人正,色尚黑。

姓。《左傳·哀八年》微虎。《註》魯大夫。

微生,複姓。《論語》微生高。

【尘】

尘【寅集上】【小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字彙補》古文塵字。註詳土部十一畫。(塵)〔古文〕。埃也。《爾雅·釋詁》久也。謂塵垢稽久也。《詩·小雅》無將大車,祗自塵兮。《後漢·班固傳》風伯淸塵。《拾遺記》石虎起樓四十丈,異香爲屑,風起則揚之,名芳塵。《嶺南表異錄》犀角爲簪梳,塵不著髮,名辟塵犀。

淫視爲遊塵,見《穀梁序疏》。

明窻塵,丹砂,藥名。《李白·草創大還詩》髣髴明窻塵。

《梵書·圓覺經》根塵虛妄。《註》根塵,六根之塵,謂眼、耳、鼻、舌、心、意。

《列仙傳》麻姑謂王方平曰:見東海三變爲桑田,今將行復揚塵乎。

姓,見《統譜》。

叶直連切,音廛。《班彪·北征賦》忽進路以息節兮,飮予馬兮洹泉。朝露漸予冠蓋兮,衣晻藹而蒙塵。

【佛】

佛【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符勿切,音咈。《說文》見不諟也。

仿佛亦作彷彿,髣髴。《揚雄·甘泉賦》仿佛其若夢。《班固·幽通賦》夢登山而迥眺,覿幽人之髣髴。《漢書》作仿佛。

捩也。《禮·曲禮》獻鳥者,佛其首,畜鳥則勿佛。《註》恐鳥喙害人,爲小竹籠,以捩轉其首也。

逆也,戾也。《禮·學記》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揚子·法言》荒乎淫,佛乎正。與拂同。

輝粲貌。《黃香·九宮賦》銀佛律以順游。

三佛齊,佛郞機,柔佛,皆外國名。

佛桑,花名。

姓。明佛正。

佛佗。佛者,覺也。以覺悟羣生也。

《集韻》《正韻》蒲沒切,音浡。興起貌。《荀子·非十二子篇》佛然平世之俗起焉。與浡勃通。

《集韻》《韻會》《正韻》同弼。《詩·周頌》佛時仔肩。《毛傳》佛,大也。《鄭箋》佛,輔也。

叶方味切,音廢。《前漢·司馬遷敘傳》學微術昧,或見仿佛疑殆匪闕,違衆忤世。《正字通》世傳漢明帝永平七年,佛法始入中國,非也。秦時沙門室利房等至,始皇以爲異,囚之。夜有金人,破戸以出。漢武帝時,霍去病過焉支山,得休屠王祭天金人以歸,帝置之甘泉宮。金人者,浮屠所祠,今佛像卽其遺法也。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未之信。迨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以問於朝。傅毅以佛對曰:天竺國有佛,卽神也。帝遣中郞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經二十四章,釋迦立像,倂與沙門攝騰,竺法蘭東還。以是考之,秦西漢知有佛久矣,非明帝始也。

古本列子周穆王篇,西域之國有化人,無西方聖人名佛之說,獨仲尼篇載孔子曰:西方之人有聖者。蓋假借孔子之語也。《字彙》沿《正韻》,改化人爲聖人,非。

相关诗句
真实心如是 圆通超馀者 但以此根修 及末劫沈沦 堪以教阿难 方便易成就 于此门无惑 愿加被未来 无漏不思议 顶礼如来藏 浅深同说法 非是长修学 即事舍尘劳 皆是佛威神 自馀诸方便 观世音□□ 成就涅槃心 求出世閒人 以救诸末劫 訋我诸方便 诚如佛世尊 非唯观世音 我亦从中證 当依如是法 未来修学人 今各入圆明 现在诸菩萨 斯门已成就 过去诸如来 一路涅槃门 此是微尘佛 圆通实如是 性成无上道 反□□自性 旋汝倒闻机 大众及阿难 明极即如来 馀尘尚诸学 成圆明净妙 尘垢应念消 六用皆不成 一处成休复 分成六和合 元依一精明 六根亦如是 诸幻成无性 息机归寂然 要以一机抽 虽见诸根动 幻作诸男女 如世巧幻师 谁能留汝形 尘登如在梦 犹如梦中事 却来观世间 寂照含虚空 净极光通达 尘消觉圆净 闻复翳根除 三界若空花 见闻如幻翳 六根成解脱 一根既返源 能脱欲谁名 旋闻与声脱 因声有名字 闻非自然生 何不自闻闻 将闻持佛佛 畜闻成过误 欲漏不先除 一切秘密门 汝闻微尘佛 佛母真三昧 如幻不思议 宣说金刚王 我承佛威力 阿难汝谛听 旋流获无妄 岂非随所沦 不免落邪思 阿难纵强记 循声故流转 众生迷本闻 声论得宣明 今此娑婆国 身心不能及 觉观出思惟 不为不思无 纵令在梦想 是则常真实 生灭二圆离 声有亦非生 声无既无灭 非实闻无性 无声号无闻 闻中为有无 音声性动静 是则通真实 五根所不齐 遐迩俱可闻 隔垣听音响 心念纷无绪 身以合方知 口鼻亦复然 目非观障外 此则圆真实 十处一时闻 十方俱击鼓 譬如人静居 如观音所说 我今启如来 出世获常住 救世悉安宁 梵音海潮音 妙音观世音 无畏施众生 得大自在力 入微尘佛国 于恒沙劫中 良哉观世音 离苦得解脱 实以闻中入 欲取三摩提 清净在音闻 此方真教体 佛出婆娑界 我今白世尊 云何获圆通 因果今殊感 念性元生灭 诸行是无常 云何获圆通 存心乃虚妄 观识非常住 若以识性观 云何获圆通 无觉异菩提 昏钝先非觉 若以空性观 云何获圆通 对非无上觉 动寂非无对 若以风性观 云何获圆通 非初心方便 厌有非真离 若以火性观 云何获圆通 如如非觉观 想念非真实 若以水性观 云何获圆通 有为非圣性 坚碍非通达 若以地性观 云何获圆通 念缘非离物 何关性分别 神通本宿因 云何获圆通 元非遍一切 非身无所束 持犯但束身 云何获圆通 名句非无漏 开悟先成者 说法弄音文 云何获圆通 住成心所住 祇令摄心住 鼻息本权机 云何获圆通 初心不能入 生于大因力 心闻洞十方 云何获圆通 自体先无定 话本称非相 识见杂三和 云何获圆通 想念不可说 湛了终无见 知根杂乱思 云何获圆通 涯量不冥会 如非圆觉观 身与所触同 云何获圆通 味亡了无有 因味生觉了 舌非入无端 云何获圆通 支离匪涉入 现前无交气 鼻息出入通 云何获圆通 四维亏一半 明前不明后 见性虽洞然 云何获圆通 能所非遍涉 凭尘如有所 法称为内尘 云何获圆通 合离性非定 无所不明触 触以所触明 云何获圆通 其觉不恒一 要以味时有 味性非本然 云何获圆通 不恒其所觉 离则元无有 香以合中知 云何获圆通 一非含一切 但伊名句味 音声杂语言 于是获圆通 如何不明彻 精了不能彻 色想结成尘 迟速不同伦 初心入三昧 顺逆皆方便 圣性无不通 方便有多门 归元性无二 况复诸三有 沤灭空本无 皆依空所生 有漏微尘国 如海一沤发 空生大觉中 知觉乃众生 想澄成国士 依空立世界 迷妄有虚空 所立照性亡 元明照生所 圆澄觉元妙 觉海性澄圆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