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识文人

出自:清代·洪亮吉《代书寄汪大端光八十韵》

拼音:[yīn][yuán][shí,zhì][wén][rén]

平仄:平平平平平

百虑不失一,子才为世需。
六经甫通三,我识愧里儒。
才识工拙间,出处不可图。
子意乃不然,劝我入帝都。
为言予有亲,尚欲依菰芦。
子亲存我亡,一语伤藐孤。
负米十四年,娄空粟与刍。
子行燕赵归,勤作反哺乌。
我成吴越游,忽为失母雏。
我生惭世间,感子引作徒。
为倾橐中金,为计道上储。
六百里水程,十八日旱途。
历历夷险郊,孰宿孰可餔?英英公卿中,孰谒孰则毋?我足虽云劬,子口亦以瘏。
感子珍重心,临行野踟蹰。
譬若深谷风,幽草亦渐苏。
存亡心已伤,离别泪屡枯。
萋萋四月花,莽莽长河芜。
挈弟既惨悽,念友更咽呜。
相离第一程,梦子秦邮湖。
凉月忽抱肩,老鱼窥汀蒲。
东阿县西门,梦子又在吴。
俱为少年游,灯舫狂呼卢。
三梦宣武坊,斜日殷铜铺。
新知无一人,知子应念吾。
每梦必有泪,每泪必有书。
书皆千万言,纸恶字迹粗。
岂惟字迹粗,兼愧言辞纡。
长安识君人,谤誉亦复俱。
每苦立论严,憎子所服殊。
我不置一辩,归室始叹吁。
欲摘天半星,为子冠上珠。
欲剪湘中霞,为子身上襦。
天河濯五色,色异凡紫朱。
天衢曝众文,文匪常罗繻。
春月润子颜,秋露濯子肤。
日吐瑰丽辞,称此佩服都。
日陈琳球响,称此颜色姝。
留侯似妇人,曲逆美丈夫。
不闻史传讥,但觉流辈无。
尘冠弊履中,不必德义孚。
囚首垢面人,不必名实符。
虽然愿一言,少岁亦已徂。
二十颜尚髫,三十颔有须。
吾徒勤事业,弃置常所须。
要当惜心神,何必营衣裾。
急从良友箴,息此俗论诬。
明年登玉堂,三馆步复趋。
贻兹老成规,莫被轻薄愚。
我来人海中,戚戚意寡娱。
因缘识文人,千百量以车。
多文或为史,小智仅作胥。
行虽历方州,见乃守坐隅。
群獾出诗编,朱墨尽贡谀。
立语苦不工,已诩鲍谢逾。
我辈出直言,众目怒以盱。
谓我立论高,谓我制行迂。
一心苟无惭,兀兀任毁誉。
求子素识人,又各间一区。
非无杨生清,亦有黄子癯。
旬日乃握手,余皆掩蓬庐。
时时读子诗,消此嘅与歔。
子才信鹓鸾,我笔非于菟。
颇愧纷叠来,索诗若索逋。
我常思子言,气敛不敢舒。
逢子乃一发,笔禁口亦呼。
子书亦易作,字错墨屡涂。
前闻欲移家,急札驰邮奴。
煤车米石昂,讵可携妻孥。
况复堂上衰,行坐总欲扶。
岂任舟车劳,与此食粒粗。
诗储及瘦方,言皆悉锱铢。
讵不为子谋,使子鸟就笯。
子行试礼闱,先利矛与殳。
亦思贺万钱,不若储百壶。
倘或成同官,雅足见发纾。
拙效我亦收,令谟子先敷。
壮往庶有程,少习藉可除。
被酒一纵言,省札应豁如。

查看原文

注释

【因缘】1.机会;缘分。 2.依据;凭借;攀附。 3.勾结。 4.罗织罪名,加以构陷。 5.牵合,比附。 6.发端;缘起。 7.原因。 8.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 9.旧时常以宿世的"因缘"来解释人们今生的关系。犹言缘分。 10.关系。 11.姻缘。因,通"姻"。
【文人】1.古称先祖之有文德者。 2.知书能文的人。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因】

因【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姻。《說文》从囗大。會意。《徐鍇曰》能大者,衆圍就之也。

仍也,襲也。《論語》殷因於夏禮。《孟子》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註》析而又析也。《禮·禮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

依也。《論語》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托也。《孟子》時子因子而以告孟子。

由也。《鄒陽·上梁王書》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劒相眄者,無因至前也。

緣也。《傳燈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

姓。《左傳·定二年》遂人四族,有因氏。《正字通》明有因禮、因絅。

《六書正譌》借爲昏姻之姻,言女有所因。

叶烏前切,音烟。《陸雲·贈顧尚書詩》殊音合奏,曲異響連。絕我懽條,統我思因。《集韻》或作㧢。

【缘】

緣【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以絹切《集韻》《韻會》余絹切,音願。《說文》衣純也。《禮·深衣》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註》緣,緆也。《前漢·公孫弘傳》緣飾以儒術。《註》譬之於衣加純緣者。

《廣韻》與專切《集韻》余專切,音沿。《玉篇》因也。

循也。《孟子》猶緣木而求魚也。

順也。《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爲經。

夤緣,連絡也。《韓愈·古意》靑壁無路難夤緣。

《廣韻》吐亂切。與褖同。《周禮·天官·內司服》緣衣。《註》此緣衣者,實作褖衣也。褖衣御于王之服,亦以燕居。

《韻補》叶余倫切,陸機思歸賦,以緣字叶雲。

【识】

識【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

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

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姓。見《姓纂》。

《廣韻》《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與誌同。記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書·益稷》書用識哉。《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韻會》器之款鏤爲識。《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韻會》通作志。《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讀書通》通作幟。《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註》幟,記也。

《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義同。

《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師古註》墓須表識。俱音試。

《集韻》《類篇》昌志切,音熾。義同。

《釋名》識,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叶式列切,音刷。《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叶施灼切,音爍。《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集韻》或書作。

【文】

文【卯集下】【文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分切,音紋。《說文》錯畫也。《玉篇》文章也。《釋名》文者,會集衆綵,以成錦繡。合集衆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易·繫辭》物相雜,故曰文。《周禮·天官·典絲》供其絲纊組文之物。《註》畫繪之事,靑與赤謂之文。《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

《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說文》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古今通論》倉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

《易·乾卦文言疏》文謂文飾。

《易·坤卦》文在中也。《疏》通達文理。《史記·禮書》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是謂太隆。

《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疏》發舉則有文謀。

《禮·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史記·樂書》禮自外作,故文。《註》文猶動,禮肅人貌。貌在外,故云動。

《禮·樂記》禮減而進,以進爲文。樂盈而反,以反爲文。《註》文,猶美也,善也。

《左傳·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註》有文辭也。

《前漢·酷吏傳》司馬安之文法。《註》以文法傷害人也。《又》按其獄皆文致不可得反。《註》言其文案整密也。

姓。《前漢·循吏傳》文翁,廬江舒人也。

《史記·諡法》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獸名。《山海經》放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

《集韻》文運切,音問。《論語》小人之過也,必文。《朱傳》文,飾之也,去聲。

眉貧切,音珉。飾也。《禮·玉藻》大夫以魚須文竹,劉昌宗讀。

《韻補》叶微勻切。《崔駰·達旨》摛以皇質,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爲仁。《張衡·西京賦》都邑游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

叶無沿切。《蔡洪棊賦》畫路表界,白質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圓。

【人】

人【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姓。明人傑。

左人,聞人,俱複姓。

《韻補》叶如延切,音然。《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

相关诗句
省札应豁如 被酒一纵言 少习藉可除 壮往庶有程 令谟子先敷 拙效我亦收 雅足见发纾 倘或成同官 不若储百壶 亦思贺万钱 先利矛与殳 子行试礼闱 使子鸟就笯 讵不为子谋 言皆悉锱铢 诗储及瘦方 与此食粒粗 岂任舟车劳 行坐总欲扶 况复堂上衰 讵可携妻孥 煤车米石昂 急札驰邮奴 前闻欲移家 字错墨屡涂 子书亦易作 笔禁口亦呼 逢子乃一发 气敛不敢舒 我常思子言 索诗若索逋 颇愧纷叠来 我笔非于菟 子才信鹓鸾 消此嘅与歔 时时读子诗 余皆掩蓬庐 旬日乃握手 亦有黄子癯 非无杨生清 又各间一区 求子素识人 兀兀任毁誉 一心苟无惭 谓我制行迂 谓我立论高 众目怒以盱 我辈出直言 已诩鲍谢逾 立语苦不工 朱墨尽贡谀 群獾出诗编 见乃守坐隅 行虽历方州 小智仅作胥 多文或为史 千百量以车 因缘识文人 戚戚意寡娱 我来人海中 莫被轻薄愚 贻兹老成规 三馆步复趋 明年登玉堂 息此俗论诬 急从良友箴 何必营衣裾 要当惜心神 弃置常所须 吾徒勤事业 三十颔有须 二十颜尚髫 少岁亦已徂 虽然愿一言 不必名实符 囚首垢面人 不必德义孚 尘冠弊履中 但觉流辈无 不闻史传讥 曲逆美丈夫 留侯似妇人 称此颜色姝 日陈琳球响 称此佩服都 日吐瑰丽辞 秋露濯子肤 春月润子颜 文匪常罗繻 天衢曝众文 色异凡紫朱 天河濯五色 为子身上襦 欲剪湘中霞 为子冠上珠 欲摘天半星 归室始叹吁 我不置一辩 憎子所服殊 每苦立论严 谤誉亦复俱 长安识君人 兼愧言辞纡 岂惟字迹粗 纸恶字迹粗 书皆千万言 每泪必有书 每梦必有泪 知子应念吾 新知无一人 斜日殷铜铺 三梦宣武坊 灯舫狂呼卢 俱为少年游 梦子又在吴 东阿县西门 老鱼窥汀蒲 凉月忽抱肩 梦子秦邮湖 相离第一程 念友更咽呜 挈弟既惨悽 莽莽长河芜 萋萋四月花 离别泪屡枯 存亡心已伤 幽草亦渐苏 譬若深谷风 临行野踟蹰 感子珍重心 子口亦以瘏 我足虽云劬 孰谒孰则毋 英英公卿中 孰宿孰可餔 历历夷险郊 十八日旱途 六百里水程 为计道上储 为倾橐中金 感子引作徒 我生惭世间 忽为失母雏 我成吴越游 勤作反哺乌 子行燕赵归 娄空粟与刍 负米十四年 一语伤藐孤 子亲存我亡 尚欲依菰芦 为言予有亲 劝我入帝都 子意乃不然 出处不可图 才识工拙间 我识愧里儒 六经甫通三 子才为世需 百虑不失一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