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似边头

出自:清代·吴伟业《阆州行》

拼音:[fēng][huǒ][sì,shì][biān][tóu,tou]

平仄:平仄仄平平

四坐且勿喧,听我歌阆州。
阆州天下胜,十二锦屏楼。
歌舞巴渝盛,江山士女游。
我有同年翁,阆州旧乡县。
送客苍溪船,读书玉台观。
忽乘相如车,谓受文翁荐。
游宦非不归,十载成都乱。
只君为爱子,相思不相见。
相见隔长安,干戈徒步难。
金牛盘七坂,铁马断千山。
敢辞道路艰,早向妻儿诀。
一身上鸟道,全家傍虎穴。
君自为尊章,岂得顾妻子。
分携各努力,妾当为君死。
凄凄复切切,苦语不能答。
好寄武昌书,莫买秦淮妾。
巴水急若箭,巴船去如叶。
两岸苍崖高,孤帆望中没。
二月到汉口,三月下扬州。
扬州花月地,烽火似边头
驿路逢老亲,迁官向闽越。
谓逼公车期,蚤看长安月。
再拜不忍去,趣使严装发。
河山一朝异,复作他乡别。
别后竟何如,飘零少定居。
愁中乡信断,不敢望来书。
尽道是葭萌,杀人满川陆。
积尸峨嵋平,千村惟鬼哭。
客有自秦关,传言且悲喜。
来时闻君妇,贞心视江水。
江水流不极,猿声哀岂闻。
将书封断指,血泪染罗裙。
五内为崩摧,买舟急迎取。
相逢惟一恸,不料吾见汝。
拭眼问舅姑,云山复何处。
泪尽日南天,死生不相遇。
汝有亲弟兄,提携思共济。
姊妹四五人,扶持结衣袂。
怀里孤雏痴,啼呼不知避。
失散苍皇间,骨肉都抛弃。
悠悠彼苍天,于人抑何酷。
城中十万户,白骨满崖谷。
官军收成都,千里见榛莽。
设官尹猿猱,半以饲豺虎。
尚道是阆州,此地差安堵。
民少官则多,莫恤蜀人苦。
凄凉汉祖庙,寂寞滕王台。
子规叫夜月,城郭生蒿莱。
只有嘉陵江,江声自浩浩。
我欲竟此曲,流涕不复道。

查看原文

注释

【烽火】1.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2.比喻战火或战争:~连天。
【边头】1.边疆;边地。 2.旁边。 3.方言。临近某个时候。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烽】

烽【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集韻》《韻會》則燔然之也。

《前漢·五行志》後章坐走馬上林,下烽馳逐,免官。《註》晉灼曰:冠首曰烽,競走曰逐。

《玉篇》戸東切,音洪。義同。

【火】

火【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星名。《書·堯典》日永星火。《傳》火,蒼龍之中星。

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

《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論語》鑽燧改火。

盛陽曰炎火。《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傳》炎火,盛陽也。《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爲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疏》春官爲大火。夏官爲鶉火,秋官爲西火,冬官爲北火,中官爲中火。

《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咸云聖火。

《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爲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爲火,五火爲團。《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二烈爲火,立火子,五火爲隊。

《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人身有火。《本草綱目》心藏神爲君火。包絡爲相火。

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見。《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山名。《山海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井名。《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寒火。《抱朴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火傳。《莊子·養生主》指窮放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疏》龜生火中者。

火䑕。《山海經》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䑕,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姓。《明紀事本末》火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正字通》洪武時,翰林火原潔。

《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爲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爲喜,或爲之化,乃喜之變音。

叶虎洧切《詩·豳風》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聲則爲喜,故灰字从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則爲火之徵也。是直以爲火當讀作毀,非止叶音矣。

叶後五切。《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叶虎何切。《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韻會小補》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集韻》或作灬。

【似】

似【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巳。肖也。《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疏》以其所似,名其草也。

嗣也。《詩·周頌》以似以續。

况也,奉也。《賈島詩》今日把似君,誰有不平事。

《正韻》相吏切,音寺。義同。

《韻補》叶養里切,音以。《詩·大雅》無曰余小子,召公是似。叶下祉。《賈誼·旱雲賦》運淸濁之澒洞兮,正重沓而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時彷彿而有似。

【边】

邊【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5画

〔古文〕眠切,音編。《玉篇》畔也,邊境也。《禮·玉藻》其在邊邑。《註》邊邑,九州邊鄙之邑。《左傳·成十三年》蕩搖我邊疆。

《正韻》旁近也。《前漢·高帝紀》齊邊楚。

側也。《禮·檀弓》齊衰不以邊坐。《疏》喪服宜敬,起坐宜正,不可著齊衰而偏坐也。

邊璋,半文飾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邊璋七寸。

姓。周大夫邊伯之後。南唐有邊鎬。《說文》作。

【头】

頭【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投。《說文》首也。《禮·玉藻》頭容直。《釋名》頭,獨也,於體高而獨也。

古者謂一人爲一頭。《春秋元命苞》十紀,其一曰九頭紀,卽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

《儀禮·士相見禮》贄,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註》頭,陽也。《疏》執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殺之。雖死猶尚左,以從陽也。

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註》豎,小吏,名頭須。

藥名。《本草綱目》百頭,貫衆也。一名鴟頭。《陶弘景曰》葉似大蕨,毛芒似老鴟頭。

《唐韻》《正韻》古音徒。《古詩》東方千餘騎,夫壻居上頭。何用識夫壻,白馬從驪駒。《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上紀開闢,邃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

與兜通。《山海經》讙頭國。《註》讙兜,堯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國。

相关诗句
流涕不复道 我欲竟此曲 江声自浩浩 只有嘉陵江 城郭生蒿莱 子规叫夜月 寂寞滕王台 凄凉汉祖庙 莫恤蜀人苦 民少官则多 此地差安堵 尚道是阆州 半以饲豺虎 设官尹猿猱 千里见榛莽 官军收成都 白骨满崖谷 城中十万户 于人抑何酷 悠悠彼苍天 骨肉都抛弃 失散苍皇间 啼呼不知避 怀里孤雏痴 扶持结衣袂 姊妹四五人 提携思共济 汝有亲弟兄 死生不相遇 泪尽日南天 云山复何处 拭眼问舅姑 不料吾见汝 相逢惟一恸 买舟急迎取 五内为崩摧 血泪染罗裙 将书封断指 猿声哀岂闻 江水流不极 贞心视江水 来时闻君妇 传言且悲喜 客有自秦关 千村惟鬼哭 积尸峨嵋平 杀人满川陆 尽道是葭萌 不敢望来书 愁中乡信断 飘零少定居 别后竟何如 复作他乡别 河山一朝异 趣使严装发 再拜不忍去 蚤看长安月 谓逼公车期 迁官向闽越 驿路逢老亲 烽火似边头 扬州花月地 三月下扬州 二月到汉口 孤帆望中没 两岸苍崖高 巴船去如叶 巴水急若箭 莫买秦淮妾 好寄武昌书 苦语不能答 凄凄复切切 妾当为君死 分携各努力 岂得顾妻子 君自为尊章 全家傍虎穴 一身上鸟道 早向妻儿诀 敢辞道路艰 铁马断千山 金牛盘七坂 干戈徒步难 相见隔长安 相思不相见 只君为爱子 十载成都乱 游宦非不归 谓受文翁荐 忽乘相如车 读书玉台观 送客苍溪船 阆州旧乡县 我有同年翁 江山士女游 歌舞巴渝盛 十二锦屏楼 阆州天下胜 听我歌阆州 四坐且勿喧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