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

出自:两汉·蔡琰《胡笳十八拍》

拼音:[shēng][shū][hū][xī][rú][bái][jū][zhī][guò,guō][xì]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

我生之初尚无为。
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乱离。
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
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音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
遭恶辱兮当告谁。
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
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里兮归路遐。
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
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
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
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
鞞鼓喧兮从夜达明。
胡风浩浩兮暗塞营。
伤今感昔兮三拍成。
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
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
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
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
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雁飞高兮邈难寻。
空断肠兮思愔愔。
攒眉向月兮抚雅琴。
五拍冷冷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
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沓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
六拍悲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
不知愁以兮说向谁是。
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
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
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
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俳优。
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
我心愁兮亦复然。
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怨兮欲问天。
天苍苍兮上无缘。
举头仰望兮空云烟。
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
疆场征战何时歇。
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故乡隔兮音尘绝。
哭无声兮气将咽。
一生辛苦兮缘离别。
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贪生而恶死。
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
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
胡人宠我兮有二字。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
悯之念之兮生长边鄙。
十有一拍兮因兹起。
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
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羌胡蹈舞兮共讴歌。
两国交欢兮罢兵戈。
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
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十有二拍兮兮哀乐均。
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
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
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
号失声兮谁得知。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
愁为子兮日无光辉。
焉得羽翼兮将汝归。
一步一远兮足难移。
魂消影绝兮恩爱遗。
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
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
心悬悬兮长如饥。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
唯我愁苦兮不暂移。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
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
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
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
气填胸兮谁识曲。
处穹庐兮偶殊俗。
愿得归兮天从欲。
再还汉国兮欢心足。
心有怀兮愁转深。
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
子母分离兮意难任。
同天隔越兮如商参。
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
我与儿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
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忧不忘。
弹鸣琴兮情何伤。
今别子兮归故乡。
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
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
关山阻修兮行路难。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乾。
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
人马饥豗兮筋力单。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
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
缘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虽终。
响有馀兮思无穷。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
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
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
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查看原文

注释

【倏忽】一转眼;忽然:倏忽不见|山地气候倏忽变化,应随时注意|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白驹】1.白色骏马。比喻贤人﹑隐士。语出《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2.《诗.小雅》篇名。 3.用作赠别贤士之辞。 4.比喻流逝的时间。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
【过隙】喻时间短暂,光阴易逝。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生】

生【午集上】【生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甥。《說文》進也。《玉篇》起也。《莊子·外物篇》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跈則衆害生。《註》生,起也。

《玉篇》產也。《博雅》人十月而生。《穀梁傳·莊二年》獨隂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

出也。《易·觀卦》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註》生,猶動出也。

養也。《周禮·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馭其福。《註》生,猶養也。賢臣之老者,王有以養之。《左傳·哀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

《韻會》死之對也。《孟子》生,亦我所欲也。《前漢·文帝紀》世咸嘉生而惡死。

造也。《公羊傳·桓八年》遂者何,生事也。《註》生,猶造也。專事之詞。

性也。《書·君》惟民生厚,因物有遷。《傳》言人自然之性敦厚,因所見所習之物,有遷變之道。

《左傳·僖二十七年》於是乎出定襄王,入務利民,民懷生矣。《疏》懷生者,謂有懷之心。

《詩·衞風》旣生旣育,比予于毒。《箋》生,謂財業也。《前漢·高帝紀》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周禮·冬官考工記·矢人》凡相笴,欲生而摶。《註》相猶擇也,生謂無瑕蠹也。摶謂圜也。

不熟也。《史記·項羽紀》與一生彘肩。

語辭。《李白·戲杜甫詩》借問別來太瘦生。《歐陽修詩》問向靑州作麼生。

平生,疇昔也。《阮藉詩》平生少年時,趙李相經過。《杜甫詩》平生爲幽興,未惜馬蹄遙。

《正字通》凡事所從來曰生。宋高宗朝,孫楙入覲,嘗論公生明。上問何以生公。曰:廉生公。問何以生廉。曰:儉生廉。上稱善。

所生,祖父也。《詩·小雅》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疏》當早起夜臥,行之無辱汝所生之父祖也。

友生,朋友也。《詩·小雅》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先生,師之稱。諸生,弟子之稱。《韓愈·進學解》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史記·酈生傳》高祖謂酈食其,以萬戸封生。《註》師古曰:生猶言先生。文穎曰:諸生也。

先生,父兄也。《論語》有酒食,先生饌。

《儀禮·士冠禮》遂以摯見於鄕大夫鄕先生。《註》鄕先生,鄕中老人爲卿大夫致仕者。《史記·五帝紀》薦紳先生難言之。

《詩·商頌》以保我後生。《朱註》我後生,謂後嗣子孫也。

門生。《裴皡詩》三主禮闈年八十,門生門下見門生。

蒼生,民也。《晉書·謝安傳》安石不出,其如蒼生何。《張協雜詩》冲氣扇九垠,蒼生衍四垂。

《前漢·郊祀志》故神降之嘉生。《註》師古曰:嘉生謂衆瑞。

《楚語》滯則不震,生乃不殖。《註》生,人物也。

水名。《山海經》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生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註》卽奢延水也。水西出奢延縣西南赤沙阜,東北流。

姓。《正字通》漢生臨,明生甫申。

微生,浩生,俱複姓。

與牲同。《前漢·昭帝紀》令破烏桓。斬虜獲生有功。《註》獲生口也。

與狌同。《汲冢周書》郭都生生。

《廣韻》《正韻》所敬切《集韻》《韻會》所慶切,音貹。產也。《字彙》俗謂雞生卵。

《集韻》《韻會》所景切,音眚。育也。《論語註》四乳生八子。《陸德明·音義》生,所幸反。

如字。

《正韻》息正切,音性。《周禮·地官·司徒》以土會之灋,辨五土之物生。《註》杜子春讀爲性。

《韻補》叶師莊切,音商。《傅毅·舞賦》在山峨峨,在水湯湯,與志遷化,容不虛生。

叶桑經切,音星。《詩·小雅》雖有兄弟,不如友生。叶寧平。《東方朔·七諫》觀天火之炎煬兮,聽大壑之波聲。引八維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長生。

叶尸連切,音羶。《黃庭經》內養三神可長生,魂欲上天魄入淵,還魂反魄道自然。

【倏】

倏【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竹切,音叔。倏忽。

犬走疾也。下从犬。俗作倐,从火,非。

【忽】

忽【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骨切,音笏。《說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齊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

《廣韻》倏忽也。《爾雅·釋詁》盡也。《註》忽然盡貌。《左傳·文五年》臯陶庭堅,不祀忽諸。

滅也。《詩·大雅》是絕是忽。《傳》忽,滅也。

《集韻》輕也。一蠶爲一忽,十忽爲一絲。《劉德曰》忽,蜘蛛網也。

慢忽也。《後漢·崔駰傳》公愛班固而忽崔駰。

忽荒,空無著也。《賈誼·服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姓。明有忽忠,忽明。

通作曶。《前漢·揚雄傳》時人皆曶之。《註》與忽同。

仲忽,人名。《前漢·古今人表》作中曶。亦通作笏。《儀禮·士喪禮》竹笏。《註》今文笏作忽。亦通作芴。《荀子·正名篇》芴然而粗。《註》與忽同。無根本貌。

叶火一切,音翕。《前漢·班固敘傳》元元本,木數始於一,產氣黃鍾,造計杪忽。

叶許月切,音血。《陸機·雲賦》盈八紘以餘憤,雖彌天其未泄。豈假期于遷晷,邁崇朝而倏忽。《說文》从心勿聲。《長箋》亦書作。◎按今字,皆从小篆出,止可依《說文》疏解,如忽字,借義通義甚多,而精蕰正譌必援古文大篆,以折今文,則衆義皆可廢矣。說今文之字,惟从今文,駁正經史借用處,則字義已明,不必過爲迂論臆斷也。凡諸部字,不多引精蕰正譌辨駁者,俱倣此。

【兮】

兮【子集下】【八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說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

通作猗。《書·秦誓》斷斷猗,大學引作兮。《莊子·大宗師》我猶爲人猗。

與侯通。《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註》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侯,卽大風歌。《韻會》歐陽氏曰:俗作〈丷下丅〉。

【如】

如【丑集下】【女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人諸切《集韻》《韻會》《正韻》人余切,音鴽。《說文》从隨也。一曰若也,同也。《書·舜典》如五器,如岱禮,如初,又然也。《易·離卦》突如其來如。《前漢·揚雄傳》雄家產不過十金,晏如也。

往也,至也。公如棠,如齊。見《左傳》。《劉伶·酒德頌》幕天席地,縱意所如。

月名。《爾雅·釋歲》二月爲如。

語助辭。《論語》恂恂如也。《孟子》驩虞如也,皥皥如也。

凉如。縣名。《前漢·郊祀志》上遂北巡朔方,還釋兵凉如。

肥如,古國名,在遼西郡。《應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

姓。如羅氏,攺爲如氏,見《統譜》。

本覺爲如,今覺爲來,見《道院集》。

眞如,有變易性相,如如常住不遷,見《禪燈錄》。

見《山海經》。

通作而。《前漢·五行志》引左傳,星隕如雨。《註》如,而也,星隕而且雨。

《廣韻》人恕切《集韻》《韻會》如倨切,音茹。《東方朔·七諫》忽容容其安之兮,超荒忽其焉如。苦衆人之難信兮,願離情而遠舉。《註》舉去聲。

《集韻》《類篇》乃箇切,音那。亦若也。

【白】

白【午集中】【白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

《禮·檀弓》殷人尚白。

《增韻》素也。潔也。《易·賁卦》白賁无咎。《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

《說卦》巽爲白。《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

明也。《禮·曾子問》當室之白。《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註》白道,謂明道也。《前漢·谷永傳》反除白罪。《註》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

白屋,以茅覆屋也。《前漢·蕭望之傳》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

白衣,給官府趨走者。《前漢·兩龔傳》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

白徒,猶白身。《管子·乘馬篇》白徒三十人奉車兩。

白丁。《北史·李敏傳》周宣帝謂樂平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

白民。《魏書·食貨志》莊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

白著。《唐書·劉晏傳》稅外橫取謂之白著。《春明退朝錄》世人謂酒酣爲白著。言刻薄之後人必顚沛,酩酊如飲者之著也。

《禮·玉藻》君衣狐白裘。《註》以狐之白毛皮爲裘也。

《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

《唐書·食貨志》隋末行五銖白錢。

《前漢·也。

《古今注》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

《字學淵源》飛白書,蔡邕見施堊帚而作。

星名。《博雅》太白謂之長庚。

旗名。《禮·明堂位》殷之大白。

罰爵名。《說苑》魏文侯與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爲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酒名。《禮·內則》酒淸白。《註》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

稻曰白,黍曰黑。《周禮·天官·籩人》其實䵄蕡白黑。

馬名。《詩·秦風》有馬白顚。《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猛獸名。《汲冢周書》義渠以茲白。《註》茲白,一名駁,能食虎豹。

蟲名。《爾雅·釋蟲》蟫白魚。《註》衣書中蟲也。

《大戴禮》白鳥者,謂蚊蚋也。

草名。《前漢·西域傳》鄴善國多白草。

三白,正月雪也。《西北農諺》要宜麥,見三白。

五白,簙簺五木也。《宋玉·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梵言一年爲一白。《傳燈錄》我止林閒,已經九白。

山名。《後漢·耿恭傳》竇固前擊白山,功冠三軍。《註》冬夏有雪,故名白山。《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

水名。《桑欽水經》白水出朝陽縣西。

州名。《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

海外有白民國。見《山海經》。

白狄,狄別名。見《春秋·成九年》。

戎類有六,一曰老白。見《風俗通》。

姓。黃帝後。《左傳》秦大夫白乙丙。

複姓。《史記·秦本紀》白冥氏,秦族。《潛夫論》吉白氏,莘姓後。

白楊提,代北三字姓。

《諡法》外內貞復曰白。

《玉篇》告語也。《正字通》下告上曰稟白。同輩述事義亦曰白。《前漢·高帝紀》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後漢·鍾皓傳》鍾瑾常以李膺言白皓。

《唐書·宦者傳》宣宗時,諸道歲進閹兒,號私白。○按《說文》入聲有白部,去聲自部內亦載白字。在自部內者讀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詞言之氣从鼻出,與口相助也。是告語之白讀自,西方之白讀帛,音義各別。許氏分爲二部。《玉篇》合而爲一,今从之。

《集韻》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

博陌切。與伯同。長也。一曰爵名。亦姓。《印藪》有白鸞氏。《註》卽伯字。

叶旁各切,音薄。《詩·小雅》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

叶房密切,音弼。《蘇軾·寒食雨詩》暗中偸負去,夜半眞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古文自。疾二切。

【驹】

駒【亥集上】【馬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舉朱切《集韻》《韻會》恭于切,音拘。《說文》馬二歲曰駒。《註》六尺以上馬,五尺以上駒。《爾雅·釋獸》伭駒,褭驂。《註》伭駒,小馬,別名褭驂。或曰此卽腰褭,古之良馬名。《周禮·夏官·廋人》攻駒。《註》攻駒,騬其蹄齧者。

《校人》月令《註》執駒,無令近母,猶攻駒也。

《禮·月令》仲夏,游牝別羣,則縶騰駒。《註》季春妊孕已遂,故仲夏不使同羣,拘繫騰躍之駒,防踶齧。

驪駒,歌名。《前漢·儒林傳》王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註》服虔曰:逸《詩》篇名,見《大戴禮》,客欲去歌之。

元駒,魚名。《崔豹·古今注》兗州人呼赤鯉爲元駒。

蟻別名。

株駒,枯樹本也。《列子·天瑞篇》若橜株駒。

姓,周駒伯,漢駒幾,見《萬姓統譜》。

《集韻》俱遇切,音句。義同。《詩·小雅》老馬反爲駒,不顧其後。集傳駒,叶去聲。

《集韻》駒驪,國名。

叶居侯切,音鉤。《易林》川深難游,水爲我憂。多虛少實,命鹿爲駒。

【之】

之【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姓。出《姓苑》。

《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魏風》上愼旃哉。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过】

過【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臥切,戈去聲。《玉篇》度也,越也。《正韻》超也。《易·繫辭》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禮·檀弓》過之者,俯而就之。《史記·贾生傳》自以爲過之,今不及也。

過失也。《書·大禹謨》宥過無大。《註》過者,不識而誤犯也。《前漢·文帝紀》俱去細過,偕歸大道。

罪愆也。《周禮·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誅,以馭其過。

責也。《史記·項羽紀》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卦名。易大過,小過。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禾切,音戈。《廣韻》經也。《書·禹貢》東過洛汭,北過洚水。

過所也。《釋名》過所至關津以示也。或曰傳轉也,轉移所在,識以爲信。

國名。《左傳·襄四年》處澆于過。《註》過,國名。東萊掖縣有過鄕。

㵎名。《詩·大雅》溯其過㵎。

姓。《後漢·劉陶傳》過晏之徒。《註》過,姓,過國之後。《正韻》經過之過,平聲。超過、過失之過,去聲。

【隙】

隙【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隟《唐韻》綺戟切《集韻》《韻會》《正韻》乞逆切,音綌。《說文》壁際孔也。《玉篇》穿穴也,裂也。《禮·三年問》若駟之過隙然。《釋文》隙,本又作卻。《左傳·昭元年》牆之隙壞。《孟子》鑽穴隙相窺。《史記·貨殖傳》秦文孝繆居雍隙。《註》隙者,閒孔也。地居隴蜀之閒要路,故曰隙。

《玉篇》閒也。《左傳·隱五年》皆於農隙,以講事也。《註》隙,閒也。

《廣韻》怨也。《史記·樊噲傳》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

《前漢·匈奴傳贊》遭王莽始開邊隙。

《前漢·地理志》北隙烏丸夫餘。《註》隙,際也。

《唐韻正》古音綺略反,義同。

《唐韻正》古音綺路反。《韓非子·亡徵篇》木之折也,必通蠹。牆之壞也,必通隙。《說苑·建本篇》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如過隙。○按玉篇、廣韻、韻會、正韻諸書皆作。

相关诗句
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 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 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 响有馀兮思无穷 十八拍兮曲虽终 缘琴翻出音律同 胡笳本自出胡中 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 人马饥豗兮筋力单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 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乾 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 关山阻修兮行路难 十七拍兮心鼻酸 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 旧怨平兮新怨长 今别子兮归故乡 弹鸣琴兮情何伤 对萱草兮忧不忘 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 我与儿兮各一方 十六拍兮思茫茫 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同天隔越兮如商参 子母分离兮意难任 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 心有怀兮愁转深 再还汉国兮欢心足 愿得归兮天从欲 处穹庐兮偶殊俗 气填胸兮谁识曲 十五拍兮节调促 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 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 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 唯我愁苦兮不暂移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 心悬悬兮长如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 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 魂消影绝兮恩爱遗 一步一远兮足难移 焉得羽翼兮将汝归 愁为子兮日无光辉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 号失声兮谁得知 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 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 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十有二拍兮兮哀乐均 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 遣千金兮赎妾身 忽遇汉使兮称近诏 两国交欢兮罢兵戈 羌胡蹈舞兮共讴歌 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 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十有一拍兮因兹起 悯之念之兮生长边鄙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 胡人宠我兮有二字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 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 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我非贪生而恶死 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一生辛苦兮缘离别 哭无声兮气将咽 故乡隔兮音尘绝 胡风夜夜吹边月 杀气朝朝冲塞门 疆场征战何时歇 城头烽火不曾灭 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举头仰望兮空云烟 天苍苍兮上无缘 怨兮欲问天 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 我心愁兮亦复然 天无涯兮地无边 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制兹八拍兮拟俳优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我不负天兮何配我殊匹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 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 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 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 不知愁以兮说向谁是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 六拍悲兮欲罢弹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 朝见长城兮路沓漫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 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 五拍冷冷兮意弥深 攒眉向月兮抚雅琴 空断肠兮思愔愔 雁飞高兮邈难寻 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 四拍成兮益凄楚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 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 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 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 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伤今感昔兮三拍成 胡风浩浩兮暗塞营 鞞鼓喧兮从夜达明 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 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 越汉国兮入胡城 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 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 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云山万里兮归路遐 将我行兮向天涯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 心愤怨兮无人知 笳一会兮琴一拍 遭恶辱兮当告谁 对殊俗兮非我宜 志音乖兮节义亏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 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 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天不仁兮降乱离 我生之后汉祚衰 我生之初尚无为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