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泥厉水不足道

出自:清代·朱圭《出都日竹君兄赠我长歌三十六韵缄行箧中过淮阴舟中发而读之乃得次韵》

拼音:[bá][ní,nì][lì][shuǐ][bù,fǒu][zú][dào]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长勤翼倦乐暂休,便静倪动当远游。
三万六千云衣狗,东西南北风马牛。
我行闽粤别岂久,临歧赠我清歌修。
此邦文献兄手寻,然犀照海珊网收。
橘黄荔丹昔拱把,十年又见霄烟浮。
延津交剑气隐斗,螺岭应石声锵球。
山川阻深空谷秀,国香脉脉心香搜。
著书尚欲抗马杜,讲学未肯卑峄邹。
鳌峰顶上曾驾说,诸生为我神淹留。
我时初壮今向老,芙蓉开落二十周。
久抛菑畬就卤莽,差可臭味分醍酋。
输君旷荡海鸥逸,愧我局缩辕驹鞧。
宦游将逮天下半,胜迹屡负山灵羞。
兹来稍觉日月暇,计程坐啸江淮舟。
丑兴午憩避炎暍,间复揽辔调刚柔。
跋泥厉水不足道
喜见岱岳雄东陬。
跻攀绝磴叩天阙,呼吸上縡俨攑褒。
高斋夜宿吼风雨,齐汨拟作银潢泅。
惜哉未践对床约,商歌不共初平俦。
翻思大观荡云海,黄山衡山谁拔尤。
即今渺瀰棹吴楚,湖波连天霭乃愁。
甓社堤头蓼花紫,谢公堰上棠阴秋。
金山窣堵最上级,俯瞰无蒂江天悠。
西湖幽处一凝盼,故侯瓜蔓心如抽。
衢严佳绝夙往复,夜渡七里风飕飕。
江郎曾觏直顶踵,三生念尔情咿㱊。
仙霞庾岭赓旧句,冰衔依旧心渝不。
传家德薄书易蠹,报国力小恩难酬。
注《雅》虫鱼欠识字,偷仓雀鼠解惄调。
达天君自追玉局,养生我亦师子由。
贯珠但保一黍得,如缕莫令千丝缪。
亡羊讵辨书与博,笑誉奚足生喜忧。
文章金石君不朽,寸田尺宅吾所求。
别肠虽暂尚车转,拱璧坐进诚或优。
奇词险语感深厚,舟中百读歌声遒。
寒光映骊三十六,和罢仰看龙尾稠。

查看原文

注释

【不足】1.不充足,不够。 2.不可,不能。 3.不值得,不必。 4.不难。 5.犹不尽。 6.犹不致。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跋】

跋【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行貌。《詩·鄘風》大夫跋涉。《傳》草行曰跋,水行曰涉。《釋文》韓詩云:不由蹊遂而涉曰跋。

《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跋,躐也。

《類篇》本也。《禮·曲禮》燭不見跋。《註》跋,本也。《疏》本,把處也。

《前漢·揚雄傳》跋犀犛。《註》張晏曰:跋,躡也。師古曰:反戾也。

《後漢·崔駰傳》黎共奮以跋扈兮。《註》跋扈,强梁也。

《篇海》足後爲跋。故書文字後曰跋。

姓。《五代名畫補遺》跋異,汧陽人。

《集韻》《正韻》北末切,音撥。義同。

《集韻》博蓋切,音貝。與䟺同。詳䟺字註。

《韻補》叶蒲麥切。《蘇軾·趙康靖公銘》遂授以政,歷佐三葉。濟于艱難,不疐不跋。

【泥】

泥【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奴低切《集韻》《韻會》《正韻》年題切,音䛏。水名。《說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

潏水之別名。《長安志》潏水,今名泥水。

江州洣水又謂之泥水。《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泥水。

水和土也。《書·禹貢》厥土惟塗泥。

汚也。《易·井卦》井泥不食。

丘名。《爾雅·釋丘》水潦所止曰泥丘。

泥中,衞邑也。《詩·邶風》胡爲乎泥中。

泥陽,縣名。《史記·酈商傳》蘇駔軍於泥陽。《前漢·地理志》北地郡有泥陽縣,王莽更曰泥隂。

弱也。《爾雅·釋獸》威夷長脊而泥。

蟲名,出東海,得水則活,失水則如泥。《杜甫詩》先拚一飮醉如泥。

紫泥,以封璽書者。《西京雜記》中書以武都紫泥爲璽室,加綠綈其上。

靑泥,水名。《長安志》藍田縣南有靑泥水,魏置靑泥軍。

坊名。《杜甫詩》飯煮靑泥坊底芹。

蜀人謂糊窻曰泥窻。《花蘂夫人宮詞》紅錦泥窻遶四廊。

渤泥,佛泥,俱國名。《諸蕃風俗》佛泥國在廣州東南,宋濂有渤泥入貢記。

《薛俊·日本寄語》星曰付泥,金曰空措泥,銀曰失祿楷泥,船曰浮泥。

姓。漢犍爲功曹泥和。

《廣韻》奴禮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禮切,音禰。泥泥,露濃貌。《詩·小雅》蓼彼蕭斯,零露泥泥。

柔澤貌。《詩·大雅》方苞方體,維葉泥泥。亦作。

《廣韻》奴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乃計切,尼去聲。滯也。《論語》致遠恐泥。

《集韻》乃定切,音甯。泥母,地名。

亭名。《左傳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讀如甯。

與涅同。《史記·屈原傳》皭然泥而不滓。《註》泥音涅。

【厉】

厲【子集下】【厂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集韻》《韻會》力制切《正韻》力霽切,音例。《說文》旱石也。从厂,蠆省聲。《徐曰》旱石,麤悍石。《玉篇》磨石也。《詩·大雅》取厲取鍛。

磨也。《左傳·成十六年》秣馬厲兵。《荀子·性惡篇》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

《說文》嚴也。《論語》聽其言也厲。

《廣韻》烈也,猛也。《禮·表記》不厲而威。

《玉篇》危也。《易·乾卦》厲无咎。

《爾雅·釋詁》厲,作也。《註》穀梁傳曰:始厲樂矣。《疏》興作也。《方言》厲,,吳曰厲。

《玉篇》虐也。《孟子》厲民以自養也。

《玉篇》上也。《詩·衞風》在彼淇厲。《韻會》岸危處曰厲。

《詩·衞風》深則厲。《註》以衣涉水,由帶以上曰厲。

《周禮·秋官·司厲註》犯政爲惡曰厲。

《爾雅·釋天》月在戌曰厲。

《韻會》醜惡也。《莊子·天地篇》厲之人夜半生子,恐其似己。

《史記·嚴安傳》民不夭厲。《註》厲,病也。

《前漢·儒林傳》以厲賢才焉。《註》師古曰:厲,勸勉之也。

《息夫躬傳》鷹隼橫厲。《註》師古曰:厲,疾飛也。

《正韻》厲鬼。《左傳·昭七年》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爲厲。

《正韻》鞶厲,帶重也。《左傳·桓二年》鞶厲斿纓。

姓。《廣韻》漢有魏郡太守厲溫。

《集韻》《正韻》落蓋切,音賴。《前漢·地理志》厲鄕,故厲國也。《註》師古曰:厲,讀曰賴。

《史記·范雎傳》漆身爲厲。《註》厲,音賴。言以漆塗身,而生瘡爲病癩。

《韻會》力孽切《正韻》良薛切,厲,歌聲淸越也。

【水】

水【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六飮之一。《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見《前漢·地理志》。

黑水,國名,卽韐。

露爲上池水。《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姓。

《韻補》叶式類切,音墜。《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叶呼委切,音毀。《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不】

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足】

足【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疋音哫。《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易·說卦》震爲足。《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禮·玉藻》足容重。《註》舉欲遲也。

《廣韻》滿也,止也。《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詩·小雅》旣霑旣足。《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不可曰不我足。《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草名。《爾雅·釋草》虃,百足。《註》音纖。

姓。《戰國策》足强。《註》韓人。

《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音沮。《論語》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傳》過也。《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註》足,猶擁也。

《廣韻》添物也。《類篇》益也。《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韻補》叶子悉切。《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爲賊。

【道】

道【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

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當道,草名。《博雅》當道,馬舄也。

《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陶去聲。《正韻》言也。《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由也。《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治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乗之國。《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引也。《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從也。《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山海經》風道北來。《註》道,從也。

《字彙補》動五切,音覩。《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叶徒厚切,頭上聲。《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相关诗句
和罢仰看龙尾稠 寒光映骊三十六 舟中百读歌声遒 奇词险语感深厚 拱璧坐进诚或优 别肠虽暂尚车转 寸田尺宅吾所求 文章金石君不朽 笑誉奚足生喜忧 亡羊讵辨书与博 如缕莫令千丝缪 贯珠但保一黍得 养生我亦师子由 达天君自追玉局 偷仓雀鼠解惄调 注《雅》虫鱼欠识字 报国力小恩难酬 传家德薄书易蠹 冰衔依旧心渝不 仙霞庾岭赓旧句 三生念尔情咿㱊 江郎曾觏直顶踵 夜渡七里风飕飕 衢严佳绝夙往复 故侯瓜蔓心如抽 西湖幽处一凝盼 俯瞰无蒂江天悠 金山窣堵最上级 谢公堰上棠阴秋 甓社堤头蓼花紫 湖波连天霭乃愁 即今渺瀰棹吴楚 黄山衡山谁拔尤 翻思大观荡云海 商歌不共初平俦 惜哉未践对床约 齐汨拟作银潢泅 高斋夜宿吼风雨 呼吸上縡俨攑褒 跻攀绝磴叩天阙 喜见岱岳雄东陬 跋泥厉水不足道 间复揽辔调刚柔 丑兴午憩避炎暍 计程坐啸江淮舟 兹来稍觉日月暇 胜迹屡负山灵羞 宦游将逮天下半 愧我局缩辕驹鞧 输君旷荡海鸥逸 差可臭味分醍酋 久抛菑畬就卤莽 芙蓉开落二十周 我时初壮今向老 诸生为我神淹留 鳌峰顶上曾驾说 讲学未肯卑峄邹 著书尚欲抗马杜 国香脉脉心香搜 山川阻深空谷秀 螺岭应石声锵球 延津交剑气隐斗 十年又见霄烟浮 橘黄荔丹昔拱把 然犀照海珊网收 此邦文献兄手寻 临歧赠我清歌修 我行闽粤别岂久 东西南北风马牛 三万六千云衣狗 便静倪动当远游 长勤翼倦乐暂休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