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壮亦览高僧传

出自:宋代·吴处厚《游沃洲山真封院》

拼音:[jí][zhuàng][yì][lǎn][gāo][sēng][chuán,zhuàn]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幼年曾读乐天碑,及壮亦览高僧传
闻有沃洲风景佳,脚未能到心空羡。
近至新昌披县图,此山乃在吾厩圈。
想像时时挂梦魂,欲一游之念无便。
夜来人报天姥雪,今日趁晴初出县。
酸风瞥瞥吹我须,寒气棱棱刮人面。
半膝短衫翻以轻,独脚小轿快而健。
不知路入幽涧长,但觉山随白云转。
靠昏投宿梅林村,侵卯便过真封院。
新霜滑澾行李难,一步一拄一回眩。
养马坡前秋草黄,骏骨已埋无复见。
放鹤峰头树影孤,鹤不来归云漫漫。
入门触物皆荒凉,尘几蠹经三五卷。
饿鸦叫噪绕生台,野雀毰毸集寒殿。
老杉千尺惟空腔,犹有枯藤半萦缠。
忆昔江左全盛时,十有八人皆俊彦。
或吟或啸或遨嬉,不觉回头垂缨弁。
林泉耽味久成癖,鱼鸟留连老忘倦。
前有道猷后法潜,锡杖卓泉坚志愿。
晚则道林经构之,左右前后遂完缮。
烟霞一窟直几钱,买醭商量价何贱。
聚徒数百日高谈,供有香花斋有面。
岁时浸久山浸荒,种粟烧畬耕掘遍。
茂林髡?无几存,莽荡周回空一片。
惟馀溪水清汪湾,百匹秋光泻寒练。
古今兴废尽如斯,欲去使人还恋恋。

查看原文

注释

【高僧】精通佛理、道行高深的和尚:虔诚修行,遂为高僧。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及】

及【子集下】【又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琴入聲。《說文》逮也。从又从人。《徐曰》及,捕人也。會意。《廣韻》至也。

《韻會》旁及,覃被也。《詩·大雅》覃及鬼方。《周頌》燕及皇天。

《增韻》連累也。《左傳·隱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兼與之辭。《左傳·宣七年》與謀曰及。

《後漢·黨錮傳》張儉等八人爲八及,言能導人追宗也。

《韻補》叶極業切。《詩·大雅》征夫捷捷,每懷靡及。

【壮】

壯【丑集中】【士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集韻》《韻會》側亮切《正韻》側况切,莊去聲。《說文》大也。

彊也,盛也。《爾雅·釋天》八月爲壯。《易·卦名》震上乾下,大壯。《禮·曲禮》三十曰壯。《月令》仲冬之月,冰始壯。

《史記·趙后傳》額上有壯髮。《師古曰》俗呼圭頭是也。

《前漢·食貨志》貝有五種,一曰壯貝。

傷也。《郭璞曰》淮南呼壯爲傷。

醫用艾灸,一灼謂之壯。

側羊切,音莊。亦姓。《晉語》趙子問賢人,得壯馳兹。

《伏滔·望濤賦》宏濤於是鬱起,重流於是電驤。起沙渟而迅邁,觸橫門而克壯。俗从土作壯,省作壮,非。

【亦】

亦【子集上】【亠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睪。總也,又也。

傍及之詞。

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亦本作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览】

覽【酉集上】【見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盧敢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敢切,藍上聲。《說文》觀也。《孔安國·尚書序》覩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史記·秦始皇紀》登兹泰山,周覽東極。

州名。《唐書·地理志》劒南道有覽州,貞觀二十三年置。

姓。《姓苑》望出彭城。

《韻會》通作攬。《王羲之·蘭亭敘》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正字通》按攬覽音同義別。攬,撮取也。溷同覽,非。

《韻會》《正韻》盧瞰切,藍去聲。《前漢·韋孟·諷諫詩》我王如何,曾不斯覽。叶下鑒,師古讀。

官名。《唐書·南蠻傳》南詔,各府副將曰演覽、繕覽、澹覽、幕覽。《唐書·音義》讀。《俗書證誤》从亽作覧,非。

【高】

高【亥集上】【高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

《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

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

《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

如字。

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叶居何切。《蘇黃門·嚴顏》相傳昔者嚴太守,刻石千歲字已譌。嚴顏生平吾不記,獨憶城破節最高。《韻會》俗作髙。

【僧】

僧【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蘇增切《集韻》慈陵切《韻會》思澄切《正韻》思登切,塞平聲。沙門也。梵音云僧伽,從浮屠敎者,或稱上人。梵語僧伽邪三合音,俗取一字,名曰僧。《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

《禪宗記》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者,今應赴僧也。

眞臘國呼僧爲苧菇,僧皆茹魚肉,惟不飮酒,供佛亦用魚肉。僧用金銀轎,扛傘柄者,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

《唐本草》密陀,僧一名沒多僧,出波斯國,形似黃龍齒而堅重。

【传】

傳【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直攣切《集韻》《韻會》《正韻》重緣切,音椽。轉也。《左傳·莊九年》公喪戎路,傳乗而歸。《註》戎路,兵車。傳乗,乗他車。《釋文》傳,直專反。

丁戀反。

《正韻》授也,續也,布也。《周禮·夏官·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註》傳說往古之事也。讀平聲。

《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註》倦勤,傳家事于子也。

《禮·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傳。《註》移也。

《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傳舍。《釋名》傳,轉也。人所止息,去者復來。轉,相傳無常主也。《史記·酈食其傳註》高陽傳舍。

《說文》遽也,驛遞曰傳。《禮·玉藻》士曰傳遽之臣。《註》驛傳車馬,所以供急遽之令,士賤而給役使,故自稱如此。

古者以車駕馬,乗詣京師,謂之傳車。後又置驛騎,用單馬乗之,若今之遞馬。凡四馬高足爲置傳,四馬中足爲馳傳,四馬下足爲乗傳,一馬二馬爲軺傳。漢律,諸當乗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乗傳參封之。參,三也。有期會絫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乗置馳傳五封之,兩端各二,中央一軺,傳兩馬再封之,一馬一封,以馬駕軺車而乗傳,曰一封軺傳。

關傳。《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則以節傳出之。《前漢·文帝紀》《註》張晏曰:信也,若今過所也。如淳曰: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謂之傳。師古曰:今或用棨刻木爲合符。《後漢·蕃傳》投傳而去。《註》符也。丁戀切。《釋名》傳,轉也。轉移所在,執以爲信也。

《集韻》《韻會》《正韻》柱戀切,音瑑。訓也。賢人之書曰傳。

紀載事迹以傳於世亦曰傳,諸史列傳是也。《釋名》傳,傳也。以傳示後人也。

續也。《孟子》傳食於諸侯。

叶重倫切,音。《前漢·敘傳》帝庸親親,厥國五分,德不堪寵,四支不傳。◎按諸字書傳本有直攣、知戀、直戀三切,《廣韻》分析極細,《正韻》因之。然歷考經史註疏,驛傳之傳,平、去二音可以互讀,至傳道、傳聞、傳授之傳,乃一定之平聲,紀載之傳,一定之去聲。此音之分動靜,不可易者也。《正字通》專闢動靜字音之說,每於此等處,爲渾同之說以亂之,此斷斷不可从者。

按《廣韻》二仙,傳,直攣切,音椽,又持戀,丁戀二切。三十三線,傳,直戀切,卽持戀切。知戀切,卽丁戀切。丁戀切蓋用交互門法,不如用音和知戀切爲安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