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方衒和璧

出自:清代·钱仪吉《谒虞仲翔祠堂三十六韵》

拼音:[mán][fāng][xuàn][hé,hè,huó,huò,hú][bì]

平仄:平平仄平仄

虞苑名犹昔,诃林迹几湮。
草堂留肸蛮,丰碣写嶙峋。
俶扰干戈会,非常竹箭珍。
衰时才间出,疏步气无伦。
擿策更夷险,吞爻悟屈伸。
本师田授孟,诤友郑兼荀。
河洛重渊秘,乾坤百战尘。
蛮方衒和璧,龙俗奏韶钧。
守阙憎豺虎,披文致凤麟。
儿曹恒结舌,之子数批鳞。
失路从南郡,牵丝忆富春。
仙家排视肉,寒素拾遗薪。
厨俊风沿汉,申辕浼事秦。
中朝虚坐久,下邑徒官频。
并骑甘降虏,当途哂外臣。
转闻嘲曼倩,旋见放灵均。
俗薄儒流贱,心危骨相屯。
梨颜凋瘴疠,酒胆郁轮囷。
白鹤徒相羡,青蝇未敢嗔。
荒隅潜讲肄,废籍抱忠诚。
晚诏穷兵悔,皇天返葬仁。
竟邀云翳扫,肯使玉坚磷。
覈议尚书戮,新言上相沦。
陆公还谴责,吾粲剧艰辛。
笞考连三事,凄凉逮二陈。
嗟居无妄世,同掷不赀身。
紫盖俄归命,金轩枉庆辰。
江东沈霸业,岭表颂经神。
暂以羁栖日,来游涨海滨。
问幡寻幻影,埋照感斯什道诚多忤,残编得大醇。
世儒参坠绪,疆吏举明禋。
梁井堪为酿,唐池欲采蘋。
徽猷存仿佛,芭舞肃逡巡。
独往谁知己,千秋德有邻。
更传元祐学,西笑望峨岷。

查看原文

注释

【蛮方】南方。
【和璧】见"和氏璧"。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蛮】

蛮【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直音》蠻字省文。(蠻)《唐韻》莫還切《集韻》《韻會》《正韻》謨還切,音獌。《玉篇》南夷名。《書·禹貢》三百里蠻。《傳》以文德蠻來之不制以法。《周禮·夏官·大司馬》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畿。《疏》蠻者縻也,縻繫之以政敎也。《班固·東都賦》外綏百蠻。《唐書·南蠻傳》有十姓白蠻,五姓烏蠻。

綿蠻,鳥聲。《詩·大雅》綿蠻黃鳥。

蠻蠻,鳥名。《山海經》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

水名。《戰國策》灓水齧其墓。《春秋後語》作蠻水。

雷名。《道書》五雷,五曰蠻雷。

姓。《通志·氏族略》蠻氏芈姓,荆楚之後因氏焉。

《韻補》彌鄰切,音民。《班固·東都賦》外綏百蠻。叶上珍字韻。

《古音攷》叶音眠。《曹植·王粲誄》翕然鳳舉,遠竄荆蠻。身窮志達,居鄙行鮮。

【方】

方【卯集下】【方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船也。

《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

《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釋文》視日景,以別東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別也。《禮·內則》敎之數與方名。《註》方名,如東西也。

《易·未濟》君子以愼辨物居方。《疏》各居其方,皆得安其所。《詩·大雅》萬邦之方,下民之王。《箋》方,猶嚮也。《疏》諸言方者,皆謂居在他所,人嚮望之,故云:方,猶嚮也。

道也。《易·恆卦》君子以立不易方。《註》方,猶道也。《禮·樂記》樂行而民鄕方。《註》方,猶道也。

《易·復卦》后不省方。《註》方,猶事。《疏》不省視其方事也。

術也,法也。《易·繫辭》方以類聚。《疏》方謂法術性行。《左傳·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註》方,法術。

放也。《書·堯典》方命圯族。《釋文》方,放也。

有之也。《詩·召南》維鵲有巢,維鳩方之。《傳》方,有之也。

今也。《詩·秦風》方何爲期。《箋》方今以何時爲還期。《莊子·天地篇》方且本身而異形。《註》凡言方且者,言方將有所爲也。

穀始生未實也。《詩·小雅》旣方旣皁。《箋》方,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

倂也。《儀禮·鄕射禮》不方足。《註》方,猶倂也。

旁出也。《儀禮·大射禮》左右曰方。《註》方,旁出也。

板也。《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於方。《註》方,板也。《禮·中庸》布在方策。《註》方,板也。策,也。

常也。《禮·檀弓》左右就養無方。《註》方,猶常也。

文也。《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註》方,猶文章也。

義之宜也。《左傳·隱三年》臣聞愛子,敎之以義方。

《閔二年》授方任能。《註》方百事之宜也。

比方也。《論語》子貢方人。《何晏註》比方人也。

《博雅》方,大也,正也。

祭名。《詩·小雅》以社以方。《傳》迎四方氣於郊也。

地名。《詩·小雅》侵鎬及方。《註》鎬,方,皆北方地名。

姓。《詩·小雅》方叔涖止。《傳》方叔,卿士也。

官名。《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土方氏,懷方氏,合方氏,訓方氏,形方氏。《前漢·朱雲傳註》尚方,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

醫方。《史記·扁鵲傳》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前漢·郊祀志》少君者,故深澤侯人主方。《註》侯家人主方藥也。

《廣韻》《集韻》符方切,音房。方與,縣名。《前漢·高帝紀》沛公攻胡陵方與。《註》音房預,屬山陽郡。

《集韻》蒲光切,音旁。彷或作方。《前漢·揚雄傳》方皇於西淸。《註》方皇,猶彷徨也。

文紡切。蝄或作方。《周禮·夏官·方相氏》敺方良。《註》方良,罔兩也。木石之怪夔罔兩。《張衡·東京賦》腦方良。《註》方良,草澤之神也。○按《說文》作蝄蜽。

《集韻》甫兩切,音倣。效也。

《韻補》叶膚容切《道藏·左夫人歌》騰躍雲景轅,浮觀霞上空。霄軿縱橫舞,紫蓋記靈方。

【衒】

衒【申集下】【行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黃練切《集韻》熒絹切,音縣。《韻會》自矜也。《廣韻》自媒也。《越絕書》衒女不貞,衒士不信。《前漢·東方朔傳》武帝初卽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數。《師古註》衒,行賣也。

《集韻》局縣切,音睊。義同。《說文》作。《六書正譌》通作眩。

【和】

和【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和萬邦。

《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

《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

《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

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臥切,禾去聲。《廣韻》聲相應。《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集韻》調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璧】

璧【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北激切《集韻》《韻會》必益切《正韻》必歷切,音辟。《說文》瑞玉,圜器也。《玉篇》瑞玉圜以象天也。《白虎通》璧者,外圜象天,內方象地。《詩·衞風》如圭如璧。《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註》肉,邊也。好,孔也。

星名。《詩·衞風·定之方中疏》璧居南則在室東,故因名東璧也。通作辟。

《韻補》叶必洛切,音近博。《江淹·擬曹植雜詩》君王禮英賢,不吝千金璧。從容冰井臺,淸池映華薄。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