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慷中国战士歌

出自:近现代·唐鼎元《赋呈清秋阁主》

拼音:[kǎi][kāng][zhōng,zhòng][guó][zhàn][shì][gē]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天宝诗人杜子美,一枝诗笔撑天地。
下写闾阎流离形,上写国家崩乱态。
写到收京心倍壮,寸管尽摄山河势。
临淮汾阳战绩高,纸上峥嵘龙虎气。
一编瑰玮尊诗史,龙门手笔谁轩轾。
当时饿死人不省,千秋读者齐挥泪。
岁拾橡栗莫救饥,一家啼哭寒云裏。
同谷七歌惨难闻,川原黯澹星日死。
万里间关入蜀中,依严稍得为生计。
浣花溪上添草堂,遗迹至今贵。
狂生狂妄不自让,子美笔阵探根柢。
函夏千年有厄运,天教杜老同身世。
西湖八载效吏隐,斗室峨峨贮书史。
九边鼙鼓动吟怀,三寸毛锥摧万骑。
慨慷中国战士歌,激烈南口杀敌事。
雨泣宝山烈士行,天恸南苑殉国诔。
平型大战剧昆阳,忻口歼贼几尽类。
海崖坚阵屹金汤。
云际飞车标赤帜。
一一摹写血淋漓,篇篇纸背动光怪。
鼋龟蛟鲸莫敢肆,麟凤狮象威可畏。
眼前河山有破碎,万古乾坤正气萃。
想见群英裹尸时,植立沙场犹裂眦。
胜负未决干戈深,提笔长望战场利。
短短管城所封处,神明监临寇敌忌。
琅琊长官眼无珠,夺我微禄绝生理。
饥肠难作鸾凤啸,枯砚莫呈金石制。
岂是与寇助为虐,笔花失却千寻彩。
二月铜官谷口居,俯江期蹈灵均轨。
清秋阁主今郑公,患难深时见风义。
自忘岩岩秩地尊,独深恋恋故人意。
存问不绝风雪天,为忧囊罄瓶无米。
千里楚山招入幕,一枝鹩巢安所寄。
丈夫不作徒感激,自抚青萍重砥砺。
长安臣朔不饥死,昌黎椽笔光犹在。
中原貔虎方扬威,沧海鲸鲵诛可待。
濡翰伫作收京诗,平淮西碑亦不愧。
下慰九泉忠烈魂,上拨星辰复其次。
徐蜀张严两仆射,自有杜韩声益迈。
文章有神交有道,世人那得窥其际。
报公千载岂无由,不使前人有专美。

查看原文

注释

【慨慷】1.亦作"慨忼"。 2.感慨。 3.情绪激昂。
【中国】1.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中国,践天子位焉。” 裴驷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河南省极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晋书·宣帝纪》:“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中国”指立国于黄河中下游的魏国),甚至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部称为“中国”。《史书·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3.中国(Madhya-desa)。古地名。即恒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见《法显传》。
【战士】1.士兵,参加作战的人。 2.泛指参加正义斗争或从事正义事业的人。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慨】

慨【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集韻》《韻會》口漑切,音欬。忼慨,壯士不得志也。从心旣聲。《徐曰》內自高亢憤激也。《後漢·馮良傳》慨然恥在厮役。

悲也。《禮·檀弓》旣葬,慨焉如不及。《疏》中心悲也。

《檀弓》練而慨然。《註》憂悼在心之貌。

通作愾。《晉書·陸機傳》登壇忼愾。

叶去吏切,音器。《賈誼·旱雲賦》遂積聚而合沓兮,相紛薄而慷慨。若飛翔之縱橫兮,揚波怒而澎濞。

【慷】

慷【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韻會》苦朗切《集韻》口朗切《正韻》口黨切,與忼同。慷慨,激昂之意。《後漢·齊武王縯傳》性剛毅慷慨。

《五音集韻》胡朗切,音沆。

去聲。《正韻》口浪切,音亢。義同。

《集韻》《韻會》《正韻》丘岡切,音康。《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成公綏·嘯賦》時幽散而將絕,中矯厲而慨慷。徐婉約而優游,紛繁騖而激揚。

【中】

中【子集上】【丨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

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

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註》猶言鼓一半也。

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滿也。《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註》謂滿二千石也。《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

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註》謂穿之也。

盛算器。《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

《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

俚語。以不可爲不中。《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

《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姓。漢少府卿中京。

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註》中猶應也。

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類篇》《正韻》直衆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卽仲呂,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叶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国】

國【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囗囶圀觥入聲。《說文》邦也。《周禮·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爲九州。

《冬官·考工記》匠人營國,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禮·王制》五國以爲屬,十國以爲連,二十國以爲卒,二百一十國以爲州。《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小國,地方五十里。

《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註》山國多山者,土國平地也,澤國多水者。

滅人之國曰勝國。《左傳註》勝國者,絕其社稷,有其土地也。

九州之外曰外國。亦曰絕國。《後漢·班超傳》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又》遠處絕國。

兩國相距曰敵國。《孟子》敵國不相征也。

外國來附者曰屬國。《李陵·答蘇武書》聞子之歸位,不過典屬國。《註》典,掌也。卽掌屬國之事者。

城郭國,行國。《宋程大昌備北邊對》漢西域諸國,有城郭國,有行國。城郭國,築城爲守者,行國不立城,以馬上爲國也。

姓。《姓苑》太公之後。齊有國氏,世爲上卿,宋有國卿。

【战】

戰【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曰戰。

懼也。《書·仲虺之誥》小大戰戰。

姓。漢戰兢,明戰愼。

【士】

士【丑集中】【士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集韻》《韻會》鉏里切,音仕。四民士爲首。《詩·大雅》譽髦斯士。《禮·王制》命鄕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鄕,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升之司馬,曰進士。

官總名。《書·立政》庶常吉士。《禮·王制》天子之元士,諸侯之上士,中士,下士。

《孔安國曰》士,理官也,欲得其曲直之理也。《書·舜典》帝曰:臯陶,汝作士。《左傳·僖二十八年》士榮爲大士。

漢制,嘗爵爲公侯奪免者,曰公士。

《前漢·鄒陽傳》武力鼎士。《註》能舉鼎者。

《前漢·李尋傳》拔擢天士。《註》能知天道者。

《後漢·李業傳》王莽以業爲酒士。《註》時官酤酒,故置酒士。

侍從之士。《通鑑》唐杜如晦等十八學士,時謂之登瀛州。

士卒。《左傳·丘甲註》革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家語》孔子之宋,匡人以。甲士圍之。

男子通稱。《詩·周頌》有依其士。

女之有士行者曰女士。《詩·大雅》釐我女士。

《管子·牧民篇》有士經。《註》士,事也。經,常也。

《梵書》釋子勤佛行者曰德士,無上士。

俗塐神像曰木居士。《韓愈詩》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山海經》大荒西有國,名淑士。

士鄕。《後漢·鄭傳》昔齊置士鄕。《註》管仲相桓公,制國爲二十一鄕,工商之鄕六,士鄕十五。

縣名,勇士縣,屬天水郡,見《後漢·西羌傳》。

姓。陶唐之苗裔士蔿之後,爲士氏,見《統譜》。

複姓,漢士孫瑞,扶風人。

與事通。《書·洛誥》見士于周。《註》悉來赴役也。《詩·豳風》勿士銜枚。《註》自今可勿爲行銜枚之事。

叶主矩切,音雨。《詩·大雅》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叶下父。父,音甫。《說文》士,事也。數始于一,終于十,从一从十。《集韻》本作。

與仕通。

【歌】

歌【辰集下】【欠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可哥《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音柯。《說文》詠也。《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曲合樂也。《詩·魏風》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曰謠。

《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曰登歌,曰升歌。

鐘名。《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山名。《廣輿記》歌山,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

朝歌,地名,紂所都也。漢爲縣,屬河內郡。見《前漢·地理志》。

叶古賀切,音過。《左貴·晉元后誄》內敷隂敎,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說見《顏氏·刊謬正俗》。

叶居之切,音姬。《屈原·遠遊》張樂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叶斤於切,音居。《柳宗元·饒娥。

相关诗句
不使前人有专美 报公千载岂无由 世人那得窥其际 文章有神交有道 自有杜韩声益迈 徐蜀张严两仆射 上拨星辰复其次 下慰九泉忠烈魂 平淮西碑亦不愧 濡翰伫作收京诗 沧海鲸鲵诛可待 中原貔虎方扬威 昌黎椽笔光犹在 长安臣朔不饥死 自抚青萍重砥砺 丈夫不作徒感激 一枝鹩巢安所寄 千里楚山招入幕 为忧囊罄瓶无米 存问不绝风雪天 独深恋恋故人意 自忘岩岩秩地尊 患难深时见风义 清秋阁主今郑公 俯江期蹈灵均轨 二月铜官谷口居 笔花失却千寻彩 岂是与寇助为虐 枯砚莫呈金石制 饥肠难作鸾凤啸 夺我微禄绝生理 琅琊长官眼无珠 神明监临寇敌忌 短短管城所封处 提笔长望战场利 胜负未决干戈深 植立沙场犹裂眦 想见群英裹尸时 万古乾坤正气萃 眼前河山有破碎 麟凤狮象威可畏 鼋龟蛟鲸莫敢肆 篇篇纸背动光怪 一一摹写血淋漓 云际飞车标赤帜 海崖坚阵屹金汤 忻口歼贼几尽类 平型大战剧昆阳 天恸南苑殉国诔 雨泣宝山烈士行 激烈南口杀敌事 慨慷中国战士歌 三寸毛锥摧万骑 九边鼙鼓动吟怀 斗室峨峨贮书史 西湖八载效吏隐 天教杜老同身世 函夏千年有厄运 子美笔阵探根柢 狂生狂妄不自让 遗迹至今贵 浣花溪上添草堂 依严稍得为生计 万里间关入蜀中 川原黯澹星日死 同谷七歌惨难闻 一家啼哭寒云裏 岁拾橡栗莫救饥 千秋读者齐挥泪 当时饿死人不省 龙门手笔谁轩轾 一编瑰玮尊诗史 纸上峥嵘龙虎气 临淮汾阳战绩高 寸管尽摄山河势 写到收京心倍壮 上写国家崩乱态 下写闾阎流离形 一枝诗笔撑天地 天宝诗人杜子美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