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米赡亲族

出自:清代·王季珠《甲寅四月,偶赴琴城,晤西京吾兄,欢谈竟日,阔别五六年,精神如昨,出先德柳村图属题。柳村都兄之尊人,弟之世长也,弟即不文,就少年所闻见者而略叙之,虽不足概平生,而落落大端已在,于是赋五古一章,所以纪实也,质之吾兄当乎否乎》

拼音:[sù][mǐ][shàn][qīn,qìng][zú]

平仄:仄仄仄平平

造庐得披图,小小只尺幅。
易于摩躯干,难于绘眉目。
遗貌而取神,妙手得真诀。
因柳以为号,是乃泉明属。
翳余十五龄,侍父登门读。
堂上列尊彝,庭前莳花木。
艇子系垂杨,一水纡回绿。
时公正强盛,湖海气充足。
所笃在乎行,所崇在乎学。
刀圭救生灵,粟米赡亲族
治心犹治文,骊珠已在握。
每待落课时,入塾衣冠肃。
米家书画船,赵氏金石录。
公本赏鉴家,嗜古兼收蓄。
地以人著名,人为地造福。
宜乎继起者,庭除富兰玉。
忽忽十馀年,变迁感陵谷。
斯图得重展,怎不三薰沐。
手笔罗燕许,香艳摘宋屈。
永永寿贞珉,悬为正与鹄。
予果何所云,敷述平生熟。
逸事倘传闻,再倩名贤续。

查看原文

注释

【粟米】1.泛指粮食。 2.小米。 3.九章算术之一。古代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
【亲族】指家属及同宗族的人。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粟】

粟【未集上】【米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音涑。《說文》嘉穀實也。《韻會小補》粟爲陸種之首,米之有甲者。《書·禹貢》四百里粟。《周禮·地官》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註》耡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稅粟也。屋粟,民有田不耕,所罰三夫之稅粟。閒粟,閒民無職事者所出,一夫之征粟。《爾雅·釋草註》秫謂黏粟,與穀相似,米黏。北人用之釀酒,其莖稈似禾而粗大。

地名。《穀梁傳·文十年》及蘇子盟于女粟。《前漢·地理志》左馮翊屬縣粟邑。《註》莽曰粟城。《水經注》睢水,又東逕粟縣。

水名。《水經注》居庸縣故城,魏上谷郡治,有粟水在焉。

官名。《史記·孝景紀》更命治粟內史爲大農。

國名。《北史·魏明帝紀》大延元年八月,粟特國遣使朝貢。

姓。袁紹魏郡太守粟舉。

沙謂之粟。《山海經》柜山有英水,中多丹粟。《註》細丹沙如粟也。

《廣東新語》連山有八排猺,自稱猺丁,曰八百粟。

叶思積切。《韓愈·進學解》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本作。

【米】

米【未集上】【米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正韻》莫禮切《集韻》《韻會》母禮切,八,侍御七。《周禮·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註》九穀六米。《疏》九穀六米者,九穀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云九穀六米。

姓。唐有米嘉榮。

學名。《禮·明堂位》米廩,有虞氏之庠也。

《本草》蛇牀,一名蛇米。《廣東新語》薏苡,一名米,亦曰薏珠子。

《日本土風記》倭國十二支之巳曰米。

【赡】

贍【酉集中】【貝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集韻》《韻會》時豔切《正韻》舒贍切,苫去聲。《說文》給也。《玉篇》周也。假助也。《孟子》此惟救死而恐不贍。《趙岐註》恐凍餓而不給。

《後漢·李王鄧來傳贊》李鄧豪贍。《註》鄧晨代以吏二千石爲豪,李通家富爲贍也。

《班固傳論》固文贍而事詳。

與澹同。《史記·司馬相如傳》漉沈贍葘。《註》索隱曰:《漢書》作灑沈澹灾。澹,安也。

《前漢·食貨志》猶未足以澹其欲也。《註》師古曰:澹,古通贍。《集韻》贍,或作。亦作儋。

【亲】

親【酉集上】【見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七平聲。《廣韻》愛也。《孝經序》親譽日著。《註》慈愛之心曰親。《荀子·不苟篇》交親而不比。《註》親謂仁恩。《周語》慈惠保民,親也。

近也。《易·乾卦》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增韻》躬也。《詩·小雅》弗躬弗親。《箋》言不躬而親之也。《禮·文王世子》世子親齊而養。《註》親,猶自也。

《釋名》襯也。言相隱襯也。《增韻》姻也。《禮·大傳》親者,屬也。《疏》謂有親者,各以屬而爲之服。《左傳·昭十四年》祿勳合親。《杜註》親,九族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隂禮敎親,則民不怨。《註》謂男女之禮,婚姻以時,則男不曠,女不怨。

六親,父母、兄弟、妻子也。《管子·牧民篇》上服度則六親固。

《前漢·禮樂志註》如淳曰:父、子、從父昆弟、從祖昆弟、曾祖昆弟、族昆弟,爲六親。

姓。《史記·孟嘗君傳》齊王逐周最,而聽親弗。《註》親弗,人姓名。《戰國策》作祝弗。

通作新。《大學》在親民。《程註》親,當作新。

《唐韻》七遴切《集韻》《韻會》七刃切《正韻》寸遴切,七去聲。《左傳·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註》以親疏爲分別。《釋文》有平去兩音。

《廣韻》親家也。《集韻》婚姻相謂爲親。

叶蒼先切,音千。《楊方·合歡詩》磁石引長針,陽燧下焱煙,宮商聲相和,心同自相親。《字彙》古从,非。

【族】

族【卯集下】【方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㞺昨木切,音鑿。《說文》矢鋒也。束之族族也。《類篇》一曰从㫃,㫃所以標衆矢之所集。

聚也。《書·堯典》以親九族。《註》高祖至孫之親。《詩·周南》振振公族。《傳》公族,公同祖也。《周禮·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註》三族,謂父子孫,人屬之正名。《左傳·隱八年》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疏》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傍支別屬,則各自立氏。

《書·堯典》方命圯族。《傳》族,類也。

《書·泰誓》罪人以族。《傳》一人有罪,濫。

《周禮·地官·大司徒》四閭爲族。《註》閭二十五家,族百家。

《左傳·襄八年》謀之多族。《註》族,家也。

《爾雅·釋詁》木族生爲灌。《註》族,叢生。《疏》木叢生者爲灌。

《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註》交錯聚結爲族。

《集韻》作木切,音鏃。義同。

千切,音凑。與蔟同。《前漢·律歷志》一曰黃鐘,二曰太族。《淮南子·泰族訓註》泰言古今之道,萬物之指,族於一理,明其所謂也。

《集韻》《正韻》切,音奏。樂變也。《前漢·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註》蘇林曰:族音奏。師古曰:奏,進也。

《集韻》《類篇》先奏切,音漱。嗾,或作族。使犬聲。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