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未尽支天策

出自:清代·丘逢甲《和平里行》

拼音:[nán,nā][lái][wèi][jìn,jǐn][zhī][tiān][cè]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莲花峰头望帝舟,双忠祠前吟古愁。
日星河岳浩然气,大笔更向蚝墩留。
里人敬忠宝遗字,未入南中金石志。
我来下马读残碑,吊古茫茫满襟泪。
三闽四广何苍黄,胡尘上掩天无光。
力支残局赖丞相,间关万里来潮阳。
双髻峰高练江曲,长桥小市驻行纛。
破碎河山小补完,警枕中宵睡初熟。
于时人心方翕然,盗魁擒馘尸军前。
四方响应大和会,祥兴天子平胡年。
里改今名定斯义,岂为南中好天气!幕府流离半死生,可惜无人述公意。
更取千秋名镇名,军中凤叔为留铭。
当时赤手扶天意,誓欲畀勿东南倾。
五坡岭边鼓声死,丞相北行残局已。
复壁犹藏痛哭人,此邑民原多义士。
东山谁筑丞相祠?英风如见提师时。
手酹睢阳守臣酒,口吟杜陵野老诗。
残疆更祝和平福,自为里人画此幅。
墨沈淋漓玉带生,镌上穹碑石痕绿。
屡经劫火碑难烧,碑趺赑屃临虹桥。
江流桥下天水碧,行客能言炎宋朝。
大峰北宋公南宋,凄凉君国弥增恸。
此桥曾过勤王师,斜日寒潮满桥洞。
鲁戈回日难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粤潮有信杭无信,空嗟三日签降笺。
南来未尽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
壮哉里门有此观,大书三字碑七尺。
字高二尺奇而雄,笔力直迫颜鲁公。
旁书九字庐陵某,过者千古怀孤忠。
碑阴何人识何语?询之里人不能举。
独有公书永不磨,卓立四朝阅风雨。
蚝何为者避公书,帖然徙去如鳄鱼。
尔虽么䯢识忠义,愧彼卖国降虏奴。
安得石阑周四角,上覆以亭备榱桷。
公书纵道神物护,亦恐年深或斑剥。
平生我忝忠义人,浪萍还剩浮沉身。
壶卢墩畔思故里,义师散尽哀孤臣。
凌风楼头为公吊,振华楼头梦公召。
眼前突兀见公书,古道居然颜色照。
斗牛下瞰风云扶,愿打千本归临摹。
何时和平真慰愿,五洲一统胡尘无。

查看原文

注释

【天策】1.星名。 2.帝王的谋略。 3.名号。唐高祖武德四年﹐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置天策府。参见"天策上将"﹑"天策府"。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南】

南【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来】

來【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

玄孫之子曰來孫。

麥名。《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䅘。

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

姓。

《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

叶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

叶郞狄切,音力。《詩·小雅》東人之子,職勞不來。叶下服。《大雅》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叶落蓋切,音賴。《屈原·離騷》因氣變而遂會舉兮,忽神奔而鬼怪。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叶良置切,音利。《荀子·賦篇》一往一來,結尾以爲事。

【未】

未【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

《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

《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

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尽】

尽【寅集上】【尸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

《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

姓。見《萬姓統譜》。

《唐韻》《正韻》卽忍切《集韻》《韻會》子忍切,盡矣。

《韻會》皆也。《左傳·昭二年》韓宣子曰:周禮盡在魯矣。

《類篇》任也。《增韻》縱令也。《左傳·文十四年》公子商人,盡其家貸於公。《禮·曲禮》虛坐盡後,食坐盡前。俗作儘。

盡盡,極視盡物之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盡盡然,盱盱然。

《韻會》徐刃切《正韻》齊進切,秦去聲。亦竭也。《周語》齊國佐其語盡。《註》盡其心意,善惡褒貶,無所諱也。《世說新語》可以累心處都盡。《註》盡,猶空也。

【支】

支【卯集下】【支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巵。《說文》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註》徐鍇曰:竹葉下垂也。《增韻》俗作攴,非。

《韻會》庶也。《詩·大雅》本支百世。《傳》支,支子也。《儀禮·士昏禮》支子則稱其宗。《註》支子,庶昆弟也。

《廣韻》持也。《左傳·定元年》天之所壞,不可支也。

《周語》武王克殷,作詩以爲飮歌,名之日支。《註》支,拄也。

《廣韻》度也。《晉書·職官志》有度支尚書。

《韻府》支,券也。《魏書·盧仝傳》一支付勳人,一支付行臺。《韓愈·寄崔立之詩》當如合分支。《註》今時人謂析產符契爲分支帳。

《大戴禮》燕支地計衆,不與齊均也。《註》支,猶計也。

《玉篇》支離自異。《類篇》一曰分也。《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支離分赴。《註》支離,分散也。

《玉篇》載充也。

《韻會》十二支,辰名。《史記·天官書註》爾雅釋天云: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歲隂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後漢·王符傳》明帝時,以反支日,不受章奏。《註》凡反支日,用月朔爲正,十二支終戌亥,反還於子丑。如朔日遇戌亥,卽初一爲反支也。見隂陽書。

國名。《書·禹貢》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卽敘。《註》馬云:析支在河關西。《前漢·平帝紀》黃支國獻犀牛。《註》應劭曰:黃支在日南之南。

《西域傳》條支國臨西海。

山名。《史記·匈奴傳》出隴西,過焉支山。《註》焉支山,在丹州。

荔支,果名。《後漢·和帝紀》舊南海獻荔支。

姓。《莊子·列禦》朱泙曼學屠龍於支離益。《何氏姓苑》支氏,琅邪人。《後趙錄》司空支雄。

與胑肢通。《易·坤卦》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疏》四支,猶人手足。

與枝通。《詩·衞風》芄蘭之支。《前漢·揚雄傳》支葉扶疎。

與梔通。《前漢·司馬相如傳》鮮支黃礫。《註》鮮支,卽今梔子樹也。

《集韻》翹移切,音衹。令支,縣名。《齊語》刜令支。《註》今爲縣在遼西。

《集韻》支義切,音寘。《揚子·方言》南楚謂謰謱爲支註。

【天】

天【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古文〕腆平聲。《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易·說卦》乾爲天。《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殻。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曆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星名。《爾雅·釋天》天,根氐也。《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神名。《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山名。《九州要記》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註》天山,卽祁連山。

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署名。《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髡》其人天且劓。

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論頗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策】

策【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楚革切《集韻》《韻會》測革切《正韻》恥格切,策難問,試者投射答之,謂之射策。若錄政化得失顯問,謂之對策。

策書。《釋名》策書敎令于上,所以驅策諸下也。《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爲侯伯。

籌也,謀也。《史記·袁盎傳》盎雖家居,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

蓍也。《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神策,於是迎日推策。《註》策,神蓍也。黃帝得蓍,因以推算曆數,逆知節氣與日辰之將來也。

竹名。《左思·吳都賦》策簩有叢。《吳筠·竹賦》爾其衆彙非一,則有策簩筋曼。

馬箠。《禮·曲禮》君車將駕,則僕執策立于馬前。《左傳·文十三年》晉士會行,繞朝贈之以策。《註》策,馬撾。

策馬曰策。《左傳·哀十一年》淸之戰,孟之側後入以爲殿,抽矢策其馬。

天策,星名。《左傳·僖五年》童謠云:鶉之賁賁,天策焞焞。《註》天策,傅說星。

金策,錫杖也,見《詩韻輯略》。

小也。《揚子·方言》木細謂之杪,燕之北鄙,朝鮮洌水之閒謂之策。

策策,落葉聲。《韓愈詩》秋風一披拂,策策鳴不已。

警策。《陸機·文賦》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註》馬因策而行疾,喩文資片語而理明。以一言入衆辭中,若策之警馬也。

刺也。《揚子·方言》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鮮之閒謂之策。

姓。明有策敏、策。

《集韻》一曰小箕。《篇海》亦作筴、。俗作䇿、筞,誤。

相关诗句
五洲一统胡尘无 何时和平真慰愿 愿打千本归临摹 斗牛下瞰风云扶 古道居然颜色照 眼前突兀见公书 振华楼头梦公召 凌风楼头为公吊 义师散尽哀孤臣 壶卢墩畔思故里 浪萍还剩浮沉身 平生我忝忠义人 亦恐年深或斑剥 公书纵道神物护 上覆以亭备榱桷 安得石阑周四角 愧彼卖国降虏奴 尔虽么䯢识忠义 帖然徙去如鳄鱼 蚝何为者避公书 卓立四朝阅风雨 独有公书永不磨 询之里人不能举 碑阴何人识何语 过者千古怀孤忠 旁书九字庐陵某 笔力直迫颜鲁公 字高二尺奇而雄 大书三字碑七尺 壮哉里门有此观 碧血丹心留片石 南来未尽支天策 空嗟三日签降笺 粤潮有信杭无信 潮生潮落穹碑前 鲁戈回日难中天 斜日寒潮满桥洞 此桥曾过勤王师 凄凉君国弥增恸 大峰北宋公南宋 行客能言炎宋朝 江流桥下天水碧 碑趺赑屃临虹桥 屡经劫火碑难烧 镌上穹碑石痕绿 墨沈淋漓玉带生 自为里人画此幅 残疆更祝和平福 口吟杜陵野老诗 手酹睢阳守臣酒 英风如见提师时 东山谁筑丞相祠 此邑民原多义士 复壁犹藏痛哭人 丞相北行残局已 五坡岭边鼓声死 誓欲畀勿东南倾 当时赤手扶天意 军中凤叔为留铭 更取千秋名镇名 可惜无人述公意 幕府流离半死生 岂为南中好天气 里改今名定斯义 祥兴天子平胡年 四方响应大和会 盗魁擒馘尸军前 于时人心方翕然 警枕中宵睡初熟 破碎河山小补完 长桥小市驻行纛 双髻峰高练江曲 间关万里来潮阳 力支残局赖丞相 胡尘上掩天无光 三闽四广何苍黄 吊古茫茫满襟泪 我来下马读残碑 未入南中金石志 里人敬忠宝遗字 大笔更向蚝墩留 日星河岳浩然气 双忠祠前吟古愁 莲花峰头望帝舟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