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峰头望帝舟

出自:清代·丘逢甲《和平里行》

拼音:[lián][huā][fēng][tóu,tou][wàng][dì][zhōu]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莲花峰头望帝舟,双忠祠前吟古愁。
日星河岳浩然气,大笔更向蚝墩留。
里人敬忠宝遗字,未入南中金石志。
我来下马读残碑,吊古茫茫满襟泪。
三闽四广何苍黄,胡尘上掩天无光。
力支残局赖丞相,间关万里来潮阳。
双髻峰高练江曲,长桥小市驻行纛。
破碎河山小补完,警枕中宵睡初熟。
于时人心方翕然,盗魁擒馘尸军前。
四方响应大和会,祥兴天子平胡年。
里改今名定斯义,岂为南中好天气!幕府流离半死生,可惜无人述公意。
更取千秋名镇名,军中凤叔为留铭。
当时赤手扶天意,誓欲畀勿东南倾。
五坡岭边鼓声死,丞相北行残局已。
复壁犹藏痛哭人,此邑民原多义士。
东山谁筑丞相祠?英风如见提师时。
手酹睢阳守臣酒,口吟杜陵野老诗。
残疆更祝和平福,自为里人画此幅。
墨沈淋漓玉带生,镌上穹碑石痕绿。
屡经劫火碑难烧,碑趺赑屃临虹桥。
江流桥下天水碧,行客能言炎宋朝。
大峰北宋公南宋,凄凉君国弥增恸。
此桥曾过勤王师,斜日寒潮满桥洞。
鲁戈回日难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粤潮有信杭无信,空嗟三日签降笺。
南来未尽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
壮哉里门有此观,大书三字碑七尺。
字高二尺奇而雄,笔力直迫颜鲁公。
旁书九字庐陵某,过者千古怀孤忠。
碑阴何人识何语?询之里人不能举。
独有公书永不磨,卓立四朝阅风雨。
蚝何为者避公书,帖然徙去如鳄鱼。
尔虽么䯢识忠义,愧彼卖国降虏奴。
安得石阑周四角,上覆以亭备榱桷。
公书纵道神物护,亦恐年深或斑剥。
平生我忝忠义人,浪萍还剩浮沉身。
壶卢墩畔思故里,义师散尽哀孤臣。
凌风楼头为公吊,振华楼头梦公召。
眼前突兀见公书,古道居然颜色照。
斗牛下瞰风云扶,愿打千本归临摹。
何时和平真慰愿,五洲一统胡尘无。

查看原文

注释

【莲花】1.莲的花。 2.指莲:养了几盆~。
【峰头】1.亦作"峰头"。 2.峰顶。
【望帝】传说战国时蜀王杜宇,号望帝,因水灾让位退隐山中,死后化作杜鹃,日夜悲鸣,泪尽继而流血。后因用作杜鹃的别称:望帝啼鹃。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莲】

蓮【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苓《唐韻》落賢切《集韻》《韻會》《正韻》靈年切,音連。《爾雅疏》北人以蓮爲荷。

《說文》芙蕖之實也。《爾雅·釋草》荷,芙蕖。其實蓮。《註》蓮謂房也。

《集韻》連彥切,連去聲。《前漢·地理志》左馮翊蓮勺。《後漢·鄭興傳註》蓮勺,故城在今同州下邳縣東北。

《字彙補》所夾切。草名。《廣雅》鳶尾、烏蓮,射干也。

【花】

花【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峰】

峰【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同峯。

【头】

頭【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投。《說文》首也。《禮·玉藻》頭容直。《釋名》頭,獨也,於體高而獨也。

古者謂一人爲一頭。《春秋元命苞》十紀,其一曰九頭紀,卽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

《儀禮·士相見禮》贄,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註》頭,陽也。《疏》執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殺之。雖死猶尚左,以從陽也。

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註》豎,小吏,名頭須。

藥名。《本草綱目》百頭,貫衆也。一名鴟頭。《陶弘景曰》葉似大蕨,毛芒似老鴟頭。

《唐韻》《正韻》古音徒。《古詩》東方千餘騎,夫壻居上頭。何用識夫壻,白馬從驪駒。《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上紀開闢,邃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

與兜通。《山海經》讙頭國。《註》讙兜,堯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國。

【望】

望【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詩·邶風》瞻望弗及。

《詩·大雅》令聞令望。《疏》爲人所觀望。

《孟子》望望然去之。《趙岐註》慚愧之貌也。《朱傳》去而不顧之貌。

《博雅》覗也。《韻會》爲人所仰曰望。

責望。

怨望。

祭名。《書·舜典》望于山川。《傳》皆一時望祭之。《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音亡。義同。《詩·小雅》萬夫所望。《釋文》協韻音亡。

《釋名》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易·小畜》月幾望。《左傳·桓三年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爲弦,全照乃成望。《韻會》从壬,譌从王。《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

【帝】

帝【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音諦。《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爾雅·釋詁》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記·高帝紀》乃卽皇帝位汜水之南。《註》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

諡法。《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

上帝,天也。《易·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書·舜典》肆類于上帝。

五帝,神名。《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註》蒼帝曰靈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家語》季康子問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註》文耀鉤云: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春秋合誠圖云: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義曰:太乙,天帝之別名也。《又》大角者,天王帝廷。《註》索隱曰:援神契云:大角爲坐候。宋均云:坐,帝坐也。《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內五星,五帝座。

地名。《左傳·僖三十一年》衞遷于帝丘。《註》帝丘,今東郡濮陽縣,故帝顓頊之墟,故曰帝丘。

【舟】

舟【未集下】【舟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正韻》職流切《韻會》之由切,音周。《說文》船也。《釋名》舟言周流也。《易·繫辭》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爾雅·釋水》天子造舟。《註》比船爲橋。《又》諸侯維舟。《註》維連四船。《又》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又》士特舟。《註》單船。《揚子·方言》關西謂之船,關東謂之舟。今吳越皆謂之船。《世本》黃帝臣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呂氏春秋》虞姁作舟。《山海經》滛梁生番禺,是始爲舟。《物理論》化〈彳瓜〉作舟。《束皙·發蒙記》伯盆作舟。

《正韻》載也。

《韻會》帶也。《詩·大雅》何以舟之,惟玉及瑤,鞞琫容刀。《傳》舟,帶也。

尊下臺,若今時承槃。《周禮·春官·司尊》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正字通》一說古彝有舟,設而陳之,爲禮神之器。以酌以祼,皆挹諸其中而注之。舟與彝二器相須,猶尊之與壷,缾之與罍。先儒謂舟形如盤,若舟之載物,彝居其上,非也。今考漢敦足舟,花舟,舟之用在于容,非虛設以承彝也。形制詳博古圖。

地名。《左傳·襄十四年》子囊師于棠,以伐吳。吳人自臯舟之隘要而擊之。《註》臯舟,吳險阨之道。

《昭十三年》克息舟城而居之。《註》息舟,楚邑。

《哀二十一年》請除館于舟道。《註》舟道,齊地。

覆舟,山名。《淮南子·地形訓》維出覆舟。

官名。《禮·月令》季春之月,令舟牧覆舟,五覆五反。《註》舟牧,主舟之官也。

姓。《左傳》晉有大夫舟之僑。

與周通。《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舟以行水。《註》故書舟作周。鄭司農云:周當爲舟。

《韻補》叶陟魚切,音朱。《道藏歌》玉龜七寶林,唱贊願同舟。丹景曜目精,令我心踟躇。

《詩·大雅》何以舟之。《朱註》之遙反。與下刀叶。

相关诗句
五洲一统胡尘无 何时和平真慰愿 愿打千本归临摹 斗牛下瞰风云扶 古道居然颜色照 眼前突兀见公书 振华楼头梦公召 凌风楼头为公吊 义师散尽哀孤臣 壶卢墩畔思故里 浪萍还剩浮沉身 平生我忝忠义人 亦恐年深或斑剥 公书纵道神物护 上覆以亭备榱桷 安得石阑周四角 愧彼卖国降虏奴 尔虽么䯢识忠义 帖然徙去如鳄鱼 蚝何为者避公书 卓立四朝阅风雨 独有公书永不磨 询之里人不能举 碑阴何人识何语 过者千古怀孤忠 旁书九字庐陵某 笔力直迫颜鲁公 字高二尺奇而雄 大书三字碑七尺 壮哉里门有此观 碧血丹心留片石 南来未尽支天策 空嗟三日签降笺 粤潮有信杭无信 潮生潮落穹碑前 鲁戈回日难中天 斜日寒潮满桥洞 此桥曾过勤王师 凄凉君国弥增恸 大峰北宋公南宋 行客能言炎宋朝 江流桥下天水碧 碑趺赑屃临虹桥 屡经劫火碑难烧 镌上穹碑石痕绿 墨沈淋漓玉带生 自为里人画此幅 残疆更祝和平福 口吟杜陵野老诗 手酹睢阳守臣酒 英风如见提师时 东山谁筑丞相祠 此邑民原多义士 复壁犹藏痛哭人 丞相北行残局已 五坡岭边鼓声死 誓欲畀勿东南倾 当时赤手扶天意 军中凤叔为留铭 更取千秋名镇名 可惜无人述公意 幕府流离半死生 岂为南中好天气 里改今名定斯义 祥兴天子平胡年 四方响应大和会 盗魁擒馘尸军前 于时人心方翕然 警枕中宵睡初熟 破碎河山小补完 长桥小市驻行纛 双髻峰高练江曲 间关万里来潮阳 力支残局赖丞相 胡尘上掩天无光 三闽四广何苍黄 吊古茫茫满襟泪 我来下马读残碑 未入南中金石志 里人敬忠宝遗字 大笔更向蚝墩留 日星河岳浩然气 双忠祠前吟古愁 莲花峰头望帝舟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