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相和锵玎玎

出自:清代·陈子升《楚吟行》

拼音:[dòng][xiāo][xiāng,xiàng][hé,hè,huó,huò,hú][qiāng][dīng][dīng]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

越王台下水泠泠,白云山高高且清。
昌华苑中飞湿萤,当年美人字素馨。
虞园古树摇孤亭,六榕虚塔风檐铃。
骞槎杳矣海上星,蒟酱虽微闻汉廷。
箫韶南播森球钘,微辞能赋骚可经。
十七八岁女妖娙,繁华之子色晶荧。
承颜悦目效体形,转喉迭齿从心铭。
幽深翕辟行复停,宛转绵邈似不宁。
洞箫相和锵玎玎,指间密语通玲玲。
石泉溅溅飘蜻蜓,苍龙向月吟沧溟。
群莺飞飞乱柳汀,孤猿立木愁山屏。
仙羊剡剡来扬灵,陆郎乘骓排芳扃。
越人楚吟君试听,澧兰沅芷非独醒。
劝君犀觥斟醁醽,舒神导气延百龄。

查看原文

注释

【洞箫】箫,因不封底而得名。
【相和】相互谐调。
【玎玎】象声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洞】

洞【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弄切,音恫。《說文》疾流也。《班固·西都賦》潰渭洞河。

深也,朗徹也。《顏延之詩》識密鑒亦洞。

通也。《司馬相如·大人賦》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

貫也。亦貫徹之意。《史記·蘇秦傳》遠者括臂洞胸。

洞洞,質慤貌。《禮·祭義》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

洞疑,心不定也。《史記·蘇秦傳》虛喝洞疑。

幽壑曰洞。

《後漢·梁冀傳》連房洞戸。《註》洞,通也。謂相當也。

洞庭,湖名。

山名,在長沙。

《集韻》徒孔切《正韻》徒總切,音動。義同。

《廣韻》徒紅切《集韻》徒東切,音同。洪洞,縣名。

洚洞,水無涯貌。

鴻洞,相連貌。《淮南子·天文訓》天地鴻洞。亦作澒洞。《枚乗·七發》澒洞兮蒼天。

《韻補》叶徒當切,音唐。《道藏歌》開度飛元眞,凝化淪空洞。帝眞始明精,號曰子元陽。

【箫】

簫【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禮·月令》仲夏之月,命樂師均琴瑟管簫。《蔡邕·月令章句》簫長則濁,短則淸。以蠟蜜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管而成音,無所復調,當與琴瑟相參。《周禮·春官》笙師掌敎龡簫。《爾雅·釋言》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疏》李巡曰:大簫,聲大者言言也。小者聲揚而小,故言筊。筊,小也。郭璞曰:簫,一名籟。《莊子·寓言篇》顏成子遊謂南郭子綦曰: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註》郭象曰:籟,簫也。《前漢·元帝紀贊》鼓琴瑟,吹洞簫。《註》如淳曰:洞簫,簫之無底者。《段龜龍·涼州記》呂纂,咸寧二年,人發張駿冢,得玉簫。《丹陽記》江寧縣南三十里有慈姥山,積石臨江,上生簫管竹,圓緻異于他處,自泠倫採竹嶰谷,其後惟此簳見珍,故歷代常給樂府,而俗呼曰鼓吹山。《正韻》亦作箾。

弓末謂之簫。《禮·曲禮》凡遺人弓者,右手執簫,左手承弣。《註》簫,弭頭也。謂之簫,簫邪也。《正義》:簫,弓頭,頭稍剡差邪似簫,故謂爲簫也。

與篠通。《馬融·長笛賦》林簫蔓荆。《註》簫與篠通。

叶音脩。《劉邵·趙都賦》擊靈鼓,鳴籟簫。乘素波,鏡淸流。

【相】

相【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

《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

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

《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

《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

《爾雅·釋詁》導也。

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相者,一人敎導,卽贊勉也。

《增韻》。

《廣韻》扶也。《禮·禮器》樂有相步。《註》扶工也。

《小爾雅》治也。《左傳·昭九年》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註》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

選擇也。《周禮·春官·簭人》上春相簭。《註》謂更選擇其蓍也。

送杵聲。《禮·曲禮》鄰有喪,舂不相。《註》相者,聲以相助,歌以助舂,猶引重者呼邪許也。

相術。《左傳·文元年》內史叔服能相人。

月名。《爾雅·釋天》七月爲相。

官名。《呂覽》相者,百官之長也。《古三墳》伏犧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前漢·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

計相。《史記·張丞相傳》張蒼遷爲計相。《註》專主計籍。

內相。《唐書·陸贄傳》贄爲翰林時,號內相。

家相。《禮·曲禮》士不名家相。《註》主知家務者。

《周禮·春官》有馮相氏。《夏官》有方相氏。

樂器。《禮·樂記》治亂以相。《註》相卽拊也。亦以節樂,以韋爲表,裝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

星名。《石申星經》相星在北極斗南。

江神,名奇相。見《博雅》。

太史祥風,以占吉凶。《古今注》作伺風鳥,夏禹所作也。

藥名。《本草綱目》相,麻黃別名。相鳥,馬蘭別名。

地名。《商書序》河稟甲居相。《註》在河北。令魏郡有相縣。

州名。後魏置相州,唐曰鄴都。

姓。《後漢·南蠻傳》武落鐘離山出四姓,一曰相氏。《後秦》相雲。《北齊》相願。

相里,務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複姓。

《字彙補》音禳。《禮·祭法》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註》相近當爲禳祈,王肅又作祖迎。

叶思必切,音悉。《杜甫·漫興絕句》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陸游詩話》白樂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爲問長安月,如何不相離是也。此詩相欺,亦當讀入聲。《說文》易緯文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故从目从木。《正字通》相,俗作爲二,非。

【和】

和【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和萬邦。

《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

《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

《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

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臥切,禾去聲。《廣韻》聲相應。《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集韻》調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锵】

鏘【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音瑲。《玉篇》鏘鏘,聲也。《廣韻》鏗鏘。《集韻》玉聲也。一曰樂聲。《詩·大雅》八鸞鏘鏘。《箋》鏘鏘,鳴聲。《左傳·莊二十二年》鳳凰于飛,和鳴鏘鏘。《禮·玉藻》然後玉鏘鳴也。《註》鏘,聲也。

《後漢·張衡傳》踰高閣之鏘鏘。《註》鏘鏘,高貌。

與蹌通。《禮·曲禮》士蹌蹌。《註》蹌,本又作鶬。或作鏘。《疏》容貌舒揚也。

《集韻》初耕切,音琤。義同。

【玎】

玎【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當經切,音丁。《說文》玉聲也。

《說文》齊太公子伋諡曰玎公。《韻會》諡法,述義不勉曰玎。

《廣韻》《集韻》中莖切《正韻》甾耕切,音朾。《廣韻》玎玲,玉聲。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