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泣血回白头

出自:明代·张萱《问水歌》

拼音:[zhàng][lí][qì][xiě,xuè][huí][bái][tóu,tou]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嗟余读洪范,恒雨亦咎徵。
问雨何以恒,有聪不能听。
咎急故罚寒,厥极无乃贫。
天启五年秋七月,伏金已半先天日。
皇天降割何不仁,降割独先余下邑。
显显神君听最聪,优优仁政咎非急。
水哉胡然不润下,金不收兮藏气失。
人言黑猪曾渡河,月虽仰瓦未离毕。
何事滂沱七昼夜,彳亍商羊号飋䫻。
铮栈雷车驾阴帝,神鞭鬼驭驱狂䎉。
黑风吹城城已摧,黑蜧翻波波欲立。
海底卷上天中央,冰夷起舞老蛟泣。
金乌锻翮天炱煤,崩云泼墨如喧豗。
共工无计窃帝壤,女娲不复填芦灰。
骊峰象岭已摇足,浮山又欲还蓬莱。
东岗为碇不可系,昼簸夜荡将摧颓。
四百君无大力负,我且挟尔同上昆崙台。
回头挥涕问城市,纵横大陆龙蛇起。
弘农不遇公沙穆,刺山合窳何日死。
朝惊东陌变空桑,暮诧西廛同瓠子。
悬釜枝头哺鹄形,架巢屋角飧鱼婢。
神君一叶犯洪涛,为听嗷嗷歌玉蕊。
菊藭未种罗浮山,竟日呼庚不呼癸。
桑麻百里似漂萍,沟壑一时无汎骴。
公序休誇蚁渡功,郑侨应愧乘舆惠。
老农曾赋省耕诗,卖剑买犊橾豚蹄。
满篝满车不满愿,穰穰更祝如京坻。
忽闻屏翳括新谷,春谷更作春蛾飞。
更闻玄冥税青苗,秋苗复逐秋涛驰。
四境四民真不造,一目一足常相随。
秋歛前年已苦暵,春耕去岁曾啼饥。
嗟今春耕又秋歛,粒粒尽贡无支祈。
医疮已剜眼前肉,负薪更苦毛无皮。
前年不及今年苦,今年复抱明年悲。
仰事俯育不必问,旧赋新税谁能支。
师行粮从急如火,仰屋县官无复之。
室罄欲卖无丁男,呱呱仅有怀中儿。
柳州曾说宁捕蛇,盈之尚欲月攘鸡。
手援胥溺出鱼腹,蒲鞭忍复加疮痍。
稽首神君真乐只,民饥民溺思由已。
请蠲请贷请民命,勿谓君门常万里。
倩谁为扣虎豹关,何日沧洲见黄纸。
吁嗟乎,杖藜泣血回白头,且向西园歌问水。

查看原文

注释

【杖藜】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2.藜杖;拐杖。
【泣血】1.无声痛哭,泪如血涌。一说,泪尽血出。形容极度悲伤。 2.指因极度悲痛而无声哭泣时流出的眼泪。
【白头】1.犹白发。形容年老。 2.谓夫妇互相敬爱﹐共同生活到年老。 3.指年老的尊亲。 4.清代豪绅富户组织领导的乡勇。头裹白布﹐故称。 5.鸟名。即白头翁。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杖】

杖【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直兩切《集韻》《韻會》雉兩切《正韻》呈兩切,音杖。《說文》所以扶行也。《禮·曲禮》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

《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鄕,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禮·喪服小記》父喪苴杖竹也,母喪削杖桐也。

木梃也。《家語》舜事瞽瞍,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方言》矜謂之杖,謂戈戟柄也。《呂覽·貴已篇》操杖以戰。

《爾雅·釋草》蒤,虎杖。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亮切,丈去聲。持也。與仗同。《書·牧誓》王左杖黃鉞。

憑倚也。《左傳·襄八年》杖信以待晉。

【藜】

藜【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郞奚切,音犂。蒿類。《禮·月令》藜莠蓬蒿興。《前漢·司馬遷傳》墨者,糲粱之食,藜藿之羹。《註》藜草似蓬。《爾雅翼》藜,莖葉似王芻,兗州蒸爲茹,又可爲杖。《晉書·山濤傳》文帝以濤母老,贈藜杖一枝。

《揚雄·甘泉賦》配藜四施。《註》配藜,披離也。

懸藜,玉名。《史記·范睢傳》梁有懸藜。

【泣】

泣【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去急切《集韻》《韻會》《正韻》乞及切,音湇。《說文》無聲出涕也。《徐鉉曰》泣,哭之細也。《禮·檀弓》泣血三年。

《集韻》力入切,音立。猋泣,疾貌。

與澀通。血凝不消也。《素問》寒氣容于背兪之脈,則血脈泣。

【血】

血【申集下】【血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呼決切,音泬。《類篇》祭所薦牲血。从皿,一,象血形。《釋名》血,濊也,出于肉,流而濊濊也。《關尹子·四符篇》一爲父,故受氣于父,氣爲水。二爲母,故受血于母,血爲火。《易·說卦傳》坎爲血卦。《疏》取其人之有血,猶地有水也。《禮·中庸》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大戴禮》血者猶血。《註》血,憂色也。

《山海經》兪者之山有木曰白咎,可以血玉。《註》謂染玉可以作光彩。

《詩·鄭風·茹藘疏》陸璣云:茹藘,一名地血。

《韻補》胡桂切,叶音惠。《劉向·九歎》晉申生之離讒兮,荆和氏之泣血,吳子胥之抉眼兮,王子比干之橫廢。

《毛詩古音攷》音綌,鼠思泣血,無言不疾。《宋玉·高唐賦》弭節奄忽,蹄足灑血。舉功先得,獲車已實。

【回】

回【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

《說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

《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

《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

《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

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

徘回。《說文》徘徊本作裵回。寬衣也,取其裵回之狀。《張衡·思賦》馬倚輈而徘回。《註》言踟躊不進也。

低回,紆衍貌。《史記·孔子世家贊》適魯,觀仲尼車服禮器,余低回留之,不能去。《前漢·揚雄傳》大道低回。

姓。《韻會》古賢者方回之後。《正字通》明宣德中御史回續。

地名。《後漢·郡國志》右扶風有回城,名曰回中。

通作迴。《荀子·儒效篇》圖迴天下於掌上。

通作廻。《史記·鄒陽傳》墨子廻車。

《正字通》回回,國名。西域大食國種也。明丘濬曰:國在玉門關外萬里,隋閒入中國。金元以後,蔓延滋甚,所至輒相親守,其所謂敎門者尤篤,今在在有之。

《集韻》《韻會》戸賄切,音悔。繞也。《左傳·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讀上聲。

《集韻》《韻會》胡對切,音繢。《前漢·趙充國傳》回遠千里。《註》回謂路迂回也,音胡悔反。

畏避也。《前漢·王溫舒傳》卽有避回。《註》謂不盡意,捕擊盜賊。

《蓋寬饒傳》刺舉無所回避。《註》回讀若諱。俗作囬。

【白】

白【午集中】【白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

《禮·檀弓》殷人尚白。

《增韻》素也。潔也。《易·賁卦》白賁无咎。《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

《說卦》巽爲白。《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

明也。《禮·曾子問》當室之白。《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註》白道,謂明道也。《前漢·谷永傳》反除白罪。《註》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

白屋,以茅覆屋也。《前漢·蕭望之傳》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

白衣,給官府趨走者。《前漢·兩龔傳》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

白徒,猶白身。《管子·乘馬篇》白徒三十人奉車兩。

白丁。《北史·李敏傳》周宣帝謂樂平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

白民。《魏書·食貨志》莊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

白著。《唐書·劉晏傳》稅外橫取謂之白著。《春明退朝錄》世人謂酒酣爲白著。言刻薄之後人必顚沛,酩酊如飲者之著也。

《禮·玉藻》君衣狐白裘。《註》以狐之白毛皮爲裘也。

《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

《唐書·食貨志》隋末行五銖白錢。

《前漢·也。

《古今注》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

《字學淵源》飛白書,蔡邕見施堊帚而作。

星名。《博雅》太白謂之長庚。

旗名。《禮·明堂位》殷之大白。

罰爵名。《說苑》魏文侯與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爲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酒名。《禮·內則》酒淸白。《註》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

稻曰白,黍曰黑。《周禮·天官·籩人》其實䵄蕡白黑。

馬名。《詩·秦風》有馬白顚。《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猛獸名。《汲冢周書》義渠以茲白。《註》茲白,一名駁,能食虎豹。

蟲名。《爾雅·釋蟲》蟫白魚。《註》衣書中蟲也。

《大戴禮》白鳥者,謂蚊蚋也。

草名。《前漢·西域傳》鄴善國多白草。

三白,正月雪也。《西北農諺》要宜麥,見三白。

五白,簙簺五木也。《宋玉·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梵言一年爲一白。《傳燈錄》我止林閒,已經九白。

山名。《後漢·耿恭傳》竇固前擊白山,功冠三軍。《註》冬夏有雪,故名白山。《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

水名。《桑欽水經》白水出朝陽縣西。

州名。《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

海外有白民國。見《山海經》。

白狄,狄別名。見《春秋·成九年》。

戎類有六,一曰老白。見《風俗通》。

姓。黃帝後。《左傳》秦大夫白乙丙。

複姓。《史記·秦本紀》白冥氏,秦族。《潛夫論》吉白氏,莘姓後。

白楊提,代北三字姓。

《諡法》外內貞復曰白。

《玉篇》告語也。《正字通》下告上曰稟白。同輩述事義亦曰白。《前漢·高帝紀》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後漢·鍾皓傳》鍾瑾常以李膺言白皓。

《唐書·宦者傳》宣宗時,諸道歲進閹兒,號私白。○按《說文》入聲有白部,去聲自部內亦載白字。在自部內者讀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詞言之氣从鼻出,與口相助也。是告語之白讀自,西方之白讀帛,音義各別。許氏分爲二部。《玉篇》合而爲一,今从之。

《集韻》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

博陌切。與伯同。長也。一曰爵名。亦姓。《印藪》有白鸞氏。《註》卽伯字。

叶旁各切,音薄。《詩·小雅》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

叶房密切,音弼。《蘇軾·寒食雨詩》暗中偸負去,夜半眞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古文自。疾二切。

【头】

頭【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投。《說文》首也。《禮·玉藻》頭容直。《釋名》頭,獨也,於體高而獨也。

古者謂一人爲一頭。《春秋元命苞》十紀,其一曰九頭紀,卽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

《儀禮·士相見禮》贄,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註》頭,陽也。《疏》執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殺之。雖死猶尚左,以從陽也。

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註》豎,小吏,名頭須。

藥名。《本草綱目》百頭,貫衆也。一名鴟頭。《陶弘景曰》葉似大蕨,毛芒似老鴟頭。

《唐韻》《正韻》古音徒。《古詩》東方千餘騎,夫壻居上頭。何用識夫壻,白馬從驪駒。《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上紀開闢,邃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

與兜通。《山海經》讙頭國。《註》讙兜,堯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國。

相关诗句
且向西园歌问水 杖藜泣血回白头 吁嗟乎 何日沧洲见黄纸 倩谁为扣虎豹关 勿谓君门常万里 请蠲请贷请民命 民饥民溺思由已 稽首神君真乐只 蒲鞭忍复加疮痍 手援胥溺出鱼腹 盈之尚欲月攘鸡 柳州曾说宁捕蛇 呱呱仅有怀中儿 室罄欲卖无丁男 仰屋县官无复之 师行粮从急如火 旧赋新税谁能支 仰事俯育不必问 今年复抱明年悲 前年不及今年苦 负薪更苦毛无皮 医疮已剜眼前肉 粒粒尽贡无支祈 嗟今春耕又秋歛 春耕去岁曾啼饥 秋歛前年已苦暵 一目一足常相随 四境四民真不造 秋苗复逐秋涛驰 更闻玄冥税青苗 春谷更作春蛾飞 忽闻屏翳括新谷 穰穰更祝如京坻 满篝满车不满愿 卖剑买犊橾豚蹄 老农曾赋省耕诗 郑侨应愧乘舆惠 公序休誇蚁渡功 沟壑一时无汎骴 桑麻百里似漂萍 竟日呼庚不呼癸 菊藭未种罗浮山 为听嗷嗷歌玉蕊 神君一叶犯洪涛 架巢屋角飧鱼婢 悬釜枝头哺鹄形 暮诧西廛同瓠子 朝惊东陌变空桑 刺山合窳何日死 弘农不遇公沙穆 纵横大陆龙蛇起 回头挥涕问城市 我且挟尔同上昆崙台 四百君无大力负 昼簸夜荡将摧颓 东岗为碇不可系 浮山又欲还蓬莱 骊峰象岭已摇足 女娲不复填芦灰 共工无计窃帝壤 崩云泼墨如喧豗 金乌锻翮天炱煤 冰夷起舞老蛟泣 海底卷上天中央 黑蜧翻波波欲立 黑风吹城城已摧 神鞭鬼驭驱狂䎉 铮栈雷车驾阴帝 彳亍商羊号飋䫻 何事滂沱七昼夜 月虽仰瓦未离毕 人言黑猪曾渡河 金不收兮藏气失 水哉胡然不润下 优优仁政咎非急 显显神君听最聪 降割独先余下邑 皇天降割何不仁 伏金已半先天日 天启五年秋七月 厥极无乃贫 咎急故罚寒 有聪不能听 问雨何以恒 恒雨亦咎徵 嗟余读洪范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