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按节顺弗踰

出自:元代·贡师泰《学圃吟》

拼音:[hán][shǔ][àn][jié,jiē][shùn][fú][yú]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江边乞地学种蔬,周遭步量弓百馀。
十日去耕十日锄,耕锄未毕仆已痡。
东家倩人不受呼,西家倩人纳官租。
菜苗虫食且半枯,昨朝许有今朝无。
出门抱瓮空踌躇,南邻老圃笑我迂。
共倚大树立须臾,手把一卷神农书。
口称此事焉可诬,治土贵熟壅贵腴。
三犁两耜工力俱,燥湿得所避亢淤。
田不荦确坚已粗,深畦浅垄画成区。
四分井字旁通渠,浏浏野水翻渴乌。
然后种艺皆荣敷,寒暑按节顺弗踰
风和日媚雨露濡,水菘山芥菠䔖菰。
韭黄薤白葱榝苏,绿葵青藿华靓姝。
藻荇芹茆蘋蘩芜,瓜瓞茭藕苔笋蒲。
蔓菁芦菔连根株,牡丹芍药萼重趺。
茄房豆荚悬瓠壶,紫姜红蓼郁雕胡。
玉延蹲鸱巧相扶,皮毛脱迸明月珠。
长颈短脰腻理肤,冰浆雪液如凝酥。
翠鳞银甲虬髯须,魁首肥颜施丹朱。
琅玕琥珀钩珊瑚,镵斸摘掇视密疏。
多盈筐箱少盈裾,削剥淹渍役膳奴。
甘脆鲜微芗味殊,主奠翼翼宾于于。
熟可羹芼生可咀,适口绝胜羞仙厨。
子欲学圃不早图,只今后时将何如。
列鼎肉食称鄙夫,炰脍日厌荤与鱼。
请子置之勿次且,褒衣博带归尔儒。
吾计子食当晨晡,家园自足供所需。
予嗤翁言亦何愚,翁实勤苦少暇娱。
白须黑面形瘠癯,暵即胼胝汗辘轳。
涝即腰胫没垢污,矧兹恶苣与苦荼。
加以臭蒜杂秽荽,邪蒿浊苋兼滑榆。
多食呕泄神志瘉,得失往往如瑕瑜。
西伯爱歜垂圣谟,大官专膳国以墟。
曾晰嗜枣宣尼徒,亦有请学讥樊须。
孤竹采薇终饿殂,屈到好芰竟离居。
元亮隐菊多令誉,诸葛元修名岂虚。
陶家齑瓮庾家菹,黄金不聘苏东湖。
是非荣辱理不渝,世间万物皆乘除。
翁言固辨亦过谀,邻家有酒且共沽。
醉酣仰面一长吁,忽见黄鹄翔天衢。

查看原文

注释

【寒暑】1.冷和热:~表。 2.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易节丨经历了十五个~才完成这部书稿。
【按节】1.停挥马鞭。表示徐行或停留。 2.击节,打拍子。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寒】

寒【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姓。漢博士寒朗。

叶胡田切,音賢。《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叶側鄰切,音眞。《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

【暑】

暑【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舒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賞呂切,音鼠。《說文》熱也。《釋名》暑,煮也。熱如煮物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正字通》時令有大暑、小暑。

【按】

按【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文帝箏賦》陸離抑按,磊落縱橫。

《爾雅·釋詁》止也。《史記·周本紀》王按兵毋出。《前漢·高帝紀》吏民皆按堵如故。《註》按次第牆堵,不遷動也。

據也。《禮·月令》孟冬,命工師效功,祭器,按度程。《史記·白起傳》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註》屯兵以據援。

撫也。《史記·平原君傳》毛遂按劒,歷階而上。

《鄒陽傳》人無不按劒相盼。

控也。《史記·絳侯世家》天子乃按轡徐行。

察行也,考驗也,舉也,劾也。《前漢·賈誼傳》驗之往古,按之當今之務。

《丙吉傳》掾史不稱職,輒予長休告,終無所按驗,公府不按吏自吉始。

按摩也。《前漢·藝文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集韻》《韻會》阿葛切,音遏。捺也。《詩·大雅》以按徂旅。《傳》止也。《釋文》按又作遏。《韻會》《正韻》按案互通。亦通作桉。

【节】

節【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卩《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結切,音接。《說文》竹節也。

操也。《左傳·成十五年》諸侯將見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爲君非吾節也。

止也,檢也,制也。《易·頤象》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疏》節,裁節。

《節卦》節亨。苦節不可貞。《疏》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

《說卦傳》節,止也。《書·康誥》節性惟日其邁。《禮·檀弓》品節斯。《註》制斷也。《爾雅·釋樂》和樂謂之節。《疏》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謂之和樂,樂和則應節。《左傳·莊二十三年》公如齊觀社,曹劌諫曰: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史記·樂書》大禮與天地同節。《正義曰》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貴賤等差異別,是大禮與天地同節。

符節,所以示信。《書·康誥》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註》諸有符節之臣,若爲官行文書而有符,今之印者也。《周禮·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註》以王命往來,必有節以爲信。

《秋官》小行人掌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爲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爲之。《禮·玉藻》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註》隨事緩急,急則二節,故走。緩則一節,故趨也。《左傳·文十二年》秦西乞術曰: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爲瑞節。《註》節,信也。《史記·秦始皇紀》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正義曰》旄節者,編旄爲之,以象竹節。

時節。《左傳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爲啟。立秋、立冬爲閉。用此八節之日登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

人君壽日皆名節,有萬壽節、天中節等名。

地名。《左思·魏都賦》掘鯉之淀,蓋節之淵。《註》蓋節淵在平原鬲縣北。

貫節,藥草名。

樂器,卽拊也,所以節樂。

諡法,好廉自克曰節。

漢宣帝改元地節。《應劭曰》欲令地得其節。

姓。明正德中,守禦指揮僉事節鐸。

官名。《眞風土記》村中人家稍密,有鎭守之官,名曰買節。

《集韻》昨結切,音截。《詩·小雅》節彼南山。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叶子計切。《曹植·王霸贊》壯氣凌雲,挺身奮節。所征必拔,謀顯垂惠。

【顺】

順【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㥧巡食閏切,盾去聲。《說文》理也。从頁从巛,會意。川流也。《玉篇》從也。《詩·大雅》有覺德行,四國順之。《箋》有大德行,則天下順從其政。《釋名》順,循也,循其理也。

放之也。《儀禮·大射儀》大射正執弓,以袂順左右隈。《疏》以袂向下,於弓隈順放之。

山名,水名。《山海經》有順山,順水出焉。

《釋名》鳳皇五色,心文曰德,翼文曰順。

《揚子·方言》目好謂之順。《註》言流澤也。

《增韻》和也。《易·豫卦》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疏》聖人和順而動,合天地之德,故天地亦如聖人而爲之。《禮·樂記》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

《增韻》不逆也。《爾雅·釋詁》舒業順,敘也。《疏》順者不逆有敘也。

《諡法》慈惠徧服曰順。

《小爾雅》順,退也。

【弗】

弗【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集韻》《韻會》分勿切,音紱。《說文》撟也。《玉篇》不正也。《韻會》違也。

不也。《書·堯典》績用弗成。《春秋·僖二十六年》公追齊師至巂,弗及。《公羊傳註》弗者,不之深者也。

《韻會》不可也,不然也。《史記·孔子世家》弗乎弗乎。

去也。《詩·大雅》以弗無子。《傳》弗,去也。去無子,求有子。《箋》弗之爲言祓也。

滭弗,盛貌。《司馬相如·子虛賦》滭弗宓汨。

【踰】

踰【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集韻》《韻會》攘踰垣牆。《禮·曲禮》禮不踰節。《左傳·隱元年》士踰月外姻至。《註》踰月,度月也。

《集韻》餘招切。與遙同。

椿俱切,音貙。義同。

勇主切。通作瘉。

相关诗句
忽见黄鹄翔天衢 醉酣仰面一长吁 邻家有酒且共沽 翁言固辨亦过谀 世间万物皆乘除 是非荣辱理不渝 黄金不聘苏东湖 陶家齑瓮庾家菹 诸葛元修名岂虚 元亮隐菊多令誉 屈到好芰竟离居 孤竹采薇终饿殂 亦有请学讥樊须 曾晰嗜枣宣尼徒 大官专膳国以墟 西伯爱歜垂圣谟 得失往往如瑕瑜 多食呕泄神志瘉 邪蒿浊苋兼滑榆 加以臭蒜杂秽荽 矧兹恶苣与苦荼 涝即腰胫没垢污 暵即胼胝汗辘轳 白须黑面形瘠癯 翁实勤苦少暇娱 予嗤翁言亦何愚 家园自足供所需 吾计子食当晨晡 褒衣博带归尔儒 请子置之勿次且 炰脍日厌荤与鱼 列鼎肉食称鄙夫 只今后时将何如 子欲学圃不早图 适口绝胜羞仙厨 熟可羹芼生可咀 主奠翼翼宾于于 甘脆鲜微芗味殊 削剥淹渍役膳奴 多盈筐箱少盈裾 镵斸摘掇视密疏 琅玕琥珀钩珊瑚 魁首肥颜施丹朱 翠鳞银甲虬髯须 冰浆雪液如凝酥 长颈短脰腻理肤 皮毛脱迸明月珠 玉延蹲鸱巧相扶 紫姜红蓼郁雕胡 茄房豆荚悬瓠壶 牡丹芍药萼重趺 蔓菁芦菔连根株 瓜瓞茭藕苔笋蒲 藻荇芹茆蘋蘩芜 绿葵青藿华靓姝 韭黄薤白葱榝苏 水菘山芥菠䔖菰 风和日媚雨露濡 寒暑按节顺弗踰 然后种艺皆荣敷 浏浏野水翻渴乌 四分井字旁通渠 深畦浅垄画成区 田不荦确坚已粗 燥湿得所避亢淤 三犁两耜工力俱 治土贵熟壅贵腴 口称此事焉可诬 手把一卷神农书 共倚大树立须臾 南邻老圃笑我迂 出门抱瓮空踌躇 昨朝许有今朝无 菜苗虫食且半枯 西家倩人纳官租 东家倩人不受呼 耕锄未毕仆已痡 十日去耕十日锄 周遭步量弓百馀 江边乞地学种蔬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