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流光、迅速信音乖

出自:清代·庄棫《戚氏 归自白门,绿阴满径,流莺睍睆,好音动人,率然赋之,不自知其言之长也。》

拼音:[nài][liú][guāng][xùn][sù][xìn,shēn][yīn][guāi]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看花回。
又看新绿护楼台。
几处轻阴,昼长无事,去徘徊。
尘埃。
点苍苔。
芳心撩乱碧云钗。
消魂连番花信,向人蜂蝶自飞来。
斗草情绪,寻花心事,个侬谁共衔杯。
记筵陈夏屋,香满春殿,羯鼓频催。
螺黛浅画蛾眉。
朱颜渐老,宝镜又慵开。
游丝绕,旧欢休忆,倦眼徐揩。
遣幽怀。
薄霭翠幕四垂,似水静悄空阶。
脆圆荐酒,沁齿流酸,结子还有青梅。
百啭流莺巧,任啼鴂老,听杜鹃哀。
怊怅高楼影事,共文箫、宛转韵幽谐。
一般斗酒双柑,竹林深处,招隐人何在,枉早春、游冶花如海,思往事、空令愁埋。
惨绿衣、手自亲裁。
奈流光、迅速信音乖
想方塘外,钿车稳卧,缓送轻雷。

查看原文

注释

【流光】〈书〉1.光阴;岁月:~如箭ㄧ~易逝。 2.闪烁流动的光,特指月光。
【迅速】速度高,非常快。
【信音】音信,消息。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奈】

奈【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同柰。詳木部柰字註。

【流】

流【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㳅《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留。《說文》水行也。《爾雅·釋言》流,覃也。《疏》謂水之流,必相延及。《詩·大雅》如川之流。

《爾雅·釋詁》流,擇也,求也。《詩·周南》左右流之。

下也。《詩·豳風》七月流火。

流漫無節制也。《禮·樂記》樂勝則流。

《書·禹貢》二百里流。《禮·王制》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放也。《書·舜典》流宥五。

視不端諦曰流。《左傳·成六年》鄭伯視流而行速。

走也。《戰國策》楚襄王流淹于城陽。《註》謂走而自匿。

《周禮·冬官·玉人註》鼻勺曰流,凡流皆爲龍口。

《前漢·食貨志》朱提銀重八兩爲一流。

《前漢·藝文志》儒家流,道家流,隂陽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縱橫家流,雜家流,農家流,小說家流,各有所從出,分九家。

流布也。《易·謙卦》地道變盈而流謙。

流轉也。《禮·仲尼燕居》周流無不徧。

《張協·七命》傾罍一朝,流湎千日。《註》齊顏色,均衆寡謂之流。

長流,官名。《顏之推·家訓》名治獄參軍爲長流。

黃流,酒名。《詩·大雅》黃流在中。

雙流,縣名。《廣輿記》屬成都府。

《韻補》叶如切,音閭。《陸雲詩》樂奏聲哀,言發涕流。唯願君子,德與福俱。

叶力救切,音溜。《博詩》悠悠建平,皇澤未流。朝選于衆,乃子之授。

【光】

光【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炗廣平聲。《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

《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

諡法,能紹前業曰光。

姓。《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

《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䊯。

【迅】

迅【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息進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晉切,音信。《說文》疾也。《楚辭·九章》羌迅高而難當。

《爾雅·釋獸》狼,其子獥,絕有力,迅。《註》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疏》迅,疾也。

《廣韻》私閏切《集韻》須閏切,音浚。義同。

【速】

速【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㑛。《說文》疾也。《孟子》王速出令。

《玉篇》召也。《易·需卦》有不速之客三人來。《詩·小雅》以速諸父。

速速,不相親附之貌。《楚辭·九歎》躬速速而不吾親。

與䔩通。速速,陋也。《後漢·蔡邕傳》速速方轂。《註》速速,言鄙陋之小人也。《詩》作䔩䔩。

《正韻》鹿之足跡曰速。《石鼓文》鹿鹿速速。籀作遫。速字从辵作。

【信】

信【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㐰䚱《唐韻》息晉切《集韻》《正韻》思晉切,音訊。愨也,不疑也,不差爽也。《易·繫辭》人之所助者,信也。《左傳·僖七年》守命共時之謂信。

《爾雅·釋地》大蒙之人信。《註》地氣使然也。

《左傳·莊三年》一宿爲舍,再宿爲信。《詩·豳風》于女信處。

《周頌》有客信信。《註》四宿也。

符契曰信。《前漢·平帝紀》漢律,諸乗傳者持尺五木轉信。《註》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或用木爲之。《後漢·竇武傳》取棨信閉諸禁門。《註》棨,有衣戟也。

古人謂使者曰信。與訊通。《史記·韓世家》軫說楚王,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司馬相如·諭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

州名。唐置信州,卽今廣信府。

姓。信陵君無忌之後。

複姓。《何氏姓苑》有信都,信平二氏。

《集韻》《正韻》升人切。與申同。《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詩·邶風》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同身。《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註》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叶斯鄰切,音新。《詩·小雅》庶民弗信。叶上親。◎按《正韻》云:韓王信本與淮隂侯同名,嫌誤讀作新。今《敘傳》韓信音新,是信本有平、去兩音,其讀平者亦音,而非叶矣。

【音】

音【戌集中】【音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今切,音隂。《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易·中孚》翰音登于天。《禮·曲禮》雞曰翰音。

姓。見《姓苑》。

《正韻》於禁切。與䕃通。《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乖】

乖【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怪平聲。《說文》背呂也。象脅肋形。《玉篇》戾也,異也。睽也,背也。《易·序卦傳》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左傳·昭三十年》伍員曰:楚執政衆而乖。

貴州夷寨有乖西。

《韻補》叶公回切,音規。《前漢·敘傳》官失學微,六家分乖。壹彼壹此,庶硏其幾。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