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霭翠幕四垂

出自:清代·庄棫《戚氏 归自白门,绿阴满径,流莺睍睆,好音动人,率然赋之,不自知其言之长也。》

拼音:[báo,bó,bò][ǎi][cuì][mù][sì][chuí]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

看花回。
又看新绿护楼台。
几处轻阴,昼长无事,去徘徊。
尘埃。
点苍苔。
芳心撩乱碧云钗。
消魂连番花信,向人蜂蝶自飞来。
斗草情绪,寻花心事,个侬谁共衔杯。
记筵陈夏屋,香满春殿,羯鼓频催。
螺黛浅画蛾眉。
朱颜渐老,宝镜又慵开。
游丝绕,旧欢休忆,倦眼徐揩。
遣幽怀。
薄霭翠幕四垂,似水静悄空阶。
脆圆荐酒,沁齿流酸,结子还有青梅。
百啭流莺巧,任啼鴂老,听杜鹃哀。
怊怅高楼影事,共文箫、宛转韵幽谐。
一般斗酒双柑,竹林深处,招隐人何在,枉早春、游冶花如海,思往事、空令愁埋。
惨绿衣、手自亲裁。
奈流光、迅速信音乖。
想方塘外,钿车稳卧,缓送轻雷。

查看原文

注释

【翠幕】1.翠色的帷幕。 2.比喻苍翠浓荫的林木。
【四垂】1.从四面垂下来。 2.四境;四边。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薄】

薄【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傍各切,音泊。林薄也。《楚辭註》林草不交錯曰薄。《揚雄·甘泉賦》列新雉于林薄。《註》草叢生曰薄。

簾也。《禮·曲禮》帷薄之外不趨。《史記·周勃世家》勃以織薄曲爲生。《索隱曰》織蠶薄也。

厚薄。

少也。《詩·周南》薄澣我衣。

聊也。《詩·周南》薄言采之。

輕也。《前漢·董仲舒傳》愍世俗之靡薄。

嫌也。《前漢·張安世傳》薄朕忘故。

《揚子·方言》勉也。秦晉曰釗,或曰薄。故其鄙語曰薄努,猶勉努也。

《博雅》薉也。

集也。《司馬相如·上林賦》奄薄水渚。

《史記·蘇秦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被也。《書·益稷》外薄四海。

水名。《山海經》蟲尾之山,薄水出焉。

姓。《史記·外戚世家》薄太后父,吳人,姓薄氏。

亭名。《後漢·郡國志》滎陽有薄亭。

草名。薄荷,見荷字註。

通亳。《禮·郊特牲》薄社北牖。《註》殷社。《荀子·議兵篇》湯以薄,武以鎬。

迫各切,音博。廹也。《易·說卦傳》雷風相薄。《左傳·僖二十四年》薄而觀之。

迫晚曰薄暮。

侵也。《荀子·天論篇》寒暑未薄而疾。

匹各切,音粕。《詩·齊風》載驅薄薄。《傳》疾驅聲也。

薄革切,同欂。壁柱也。《爾雅·釋宮》屋上薄謂之筄。

《唐韻古音》讀蒲。《書》序:成王旣踐奄,將遷其君於蒲姑。《左傳》《史記》作薄姑。

【霭】

靄【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画:24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蓋切,音藹。《說文》雲貌。从雨,謁省聲。《集韻》或作䨠。

《韻會》雲集貌。

《韻會》《正韻》依亥切,音欸。義同。

《韻會》氛也。

《廣韻》於葛切《集韻》《韻會》《正韻》阿葛切,音遏。義同。

【翠】

翠【未集中】【羽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七醉切,音綷。《說文》靑羽雀也。出鬰林。《爾雅·釋鳥》翠鷸。《註》似燕,紺色。《疏》李巡曰:鷸一名曰翠,其羽可以爲飾。樊光云:靑羽。出交州。《前漢·賈山傳》飾以翡翠。《註》雄曰翡,雌曰翠。

《南越王趙陀傳》翠鳥幹。《博物志》翡身通黑,惟胸前背上翼後有赤毛。翠身通靑黃,惟六翩上毛長寸餘靑,其飛則羽鳴翠翡翠翡然,因以爲名。

《禮·內則》舒雁翠。《註》舒鴈,鵝也。翠,尾肉也。

《爾雅·釋山》未及上翠微。《疏》謂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名翠微。一說山氣靑縹色,故曰翠微。

姓。《急就篇註》翠氏,楚景萃之後也。避入關三遷,懷土逃匿,改姓爲翠。

【幕】

幕【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慕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末各切,音莫。《說文》帷在上曰幕。《廣雅》帳也。《釋名》幕,絡也,在表之稱也。《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左傳·成十六年》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伯州犂侍于王後,王曰:張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

《韻會》幕府。軍旅無常居,故以帳幕言之。通作莫。《史記·李牧傳》市租皆輸入莫府。《註》索隱曰:古者出征爲將帥,軍還則罷,理無常處,以幕帟爲府署,故曰幕府。《李廣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註》索隱曰:凡將軍謂之幕府者,蓋兵門合施帷帳,故稱幕府。古字通用,遂作莫耳。

《周禮·天官·幕人註》幕或在地,展幣於其上。

臂脛衣也。《釋名》留幕,冀州所名大褶至膝者也。留,牢也。幕,絡也。言牢絡在衣表也。《史記·蘇秦傳》當戰,則斬堅甲鐵幕。《註》謂以鐵爲臂脛之衣。

《類篇》覆食案亦曰幕。

《廣雅》粗幕庵也。

《廣雅》幕,覆也。《易·井卦》上六井收勿幕。《註》幕猶覆也。《疏》不自掩覆,與衆共之。

《爾雅·釋言》幕,暮也。《註》幕然暮夜也。

六幕。《前漢·禮樂志》紛紜六幕浮大海。《註》猶言六合也。

沙幕。《前漢·武帝紀》衞靑將六將軍絕幕。《註》幕,沙幕。臣瓚曰:沙土曰幕,直度曰絕。師古曰:幕者,今之突厥中磧耳。

縣名。《前漢·地理志》淸河郡繹幕縣,琅邪郡姑幕縣。

《廣韻》姓也。《姓譜》舜祖幕之後。《史記·世家》自幕至於瞽瞍。《註》鄭衆曰:幕,舜之先也。

《集韻》莫半切,音縵。平而無文曰幕。《前漢·西域傳》罽賔國錢爲騎馬,幕爲人面。《註》韋昭曰:幕,錢背也。

《韻補》蒙晡切,音模。《李陵·別蘇武歌》經萬里兮度沙幕,爲君將兮奮匈奴。

《正韻》莫狄切,音覓。《盧仝·思君吟》我心爲風兮淅淅,君身爲雲兮幕幕。

【四】

四【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息利切,音泗。《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玉篇》隂數次三也。《正韻》倍二爲四。《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姓。《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易,非四之本義也。

《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垂】

垂【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是爲切,音甀。自上縋下。《易·大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詩·小雅》垂帶而厲。

布也。《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

同陲。堂之盡處近階者。《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史記·袁盎傳》臣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邊垂。《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垂。《前漢·谷永傳》方今四垂宴然。

地名。《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註》垂,衞地,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宣八年》仲遂卒于垂。《註》齊地。

《集韻》馳僞切,音縋。鄉名。在縣。

《集韻》樹僞切《正韻》殊僞切,音瑞。《書·舜典》垂共工。陸德明讀。

將及也。杜甫有垂老別詩。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