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下膏场绣浍晻暧而渟洄

出自:明代·李梦阳《广州歌送罗参议》

拼音:[qí,jī][xià][gāo,gào][cháng,chǎng][xiù][kuài,huì][àn,ǎn,yǎn][ài][ér][tíng,tīng][huí]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丽哉遐乎广之为州兮,辟炎区奥雄跨乎南陲。
天作五岭奠玄武,排空下走何崔嵬。
拓邦几千祀,浩荡人文开。
秦还汉往不复识,但见古城苍苍生绿莱。
上则盘冈曲丘龙蛇虎蹲,其下膏场绣浍晻暧而渟洄
水银丹沙布平地,珍错奚翅犀与瑰。
夷舲贾舶竞追逐,白首浩淼谁曾回。
土产之异尚如此,何况四民者挺然参三才。
君今绾牒向南去,清风吹袂心悠哉。
峥嵘五羊城侧有千尺台,曩昔闻君坐其上醉睨沧溟如一杯。
是时榕蹊雨初霁,茉莉霜成堆。
君尝梦游而神适兮,岂知七载还复来。
男儿成名贵及早,英雄多少埋尘埃。
羡君青鬓结明主,出参方岳声如雷。
金章紫绶不可以幸致,如君者谓非历块之龙媒。
罗浮三千六百丈,矹律倚穷隈。
巨鳌戴之与波下上,三十五莲峰照耀云中辉。
群仙跨飞龙,流影乱岩霏。
我欲从之叹无术,送君翘首空徘徊。

查看原文

注释

【渟洄】水回旋不前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其】

其【子集下】【八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丌亓《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于今。

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

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

《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

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

山名。《前漢·武帝紀》四月,幸不其。《註》其音基,山名。《廣韻》在琅邪。

地名。《韻會》祝其,卽夾谷也。

《集韻》《韻會》居吏切。《正韻》吉器切,音寄。《韻會》語已辭。《詩·檜風》彼其之子。通作記。《禮·表記》引《詩》彼記之子。

通已。《左傳·襄二十七年》引《詩》彼己之子。

《韻會》或作忌。《詩·鄭風》叔善射忌。

【下】

下【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丅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說文》底也。《玉篇》後也。

賤也。

《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

《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

《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與女叶。《吳棫曰》毛詩下字一十有七,陸德明皆此讀。《第·古音考》與吳同。

叶胡佐切,音賀。《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膏】

膏【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之性,難正也。《註》膏,肉之肥者。《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軸。《註》狶膏,豬脂也。

《博雅》人一月而膏。《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註》心下爲膏。

《正韻》澤也。《博雅》膏,滑澤也。《易·屯卦》屯其膏。《疏》正義曰:膏謂膏澤也。

脣脂,以膏和丹作之,亦曰膏。《詩·衞風》豈無膏沐,誰適爲容。

甘也。《禮·禮運》天降膏露。《註》膏,猶甘也。

凡樹理之白者皆曰膏。《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膏物。《註》鄭司農曰:膏物,謂楊柳之屬,理致且白如膏。

五穀之滑者皆曰膏。《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註》郭曰:言味好,皆滑如膏。

《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音誥。潤也。《詩·曹風》芃芃黍苗,隂雨膏之。《釋文》膏,古報反。《禮·內則》脂膏以膏之。《釋文》膏之,古報反。◎按劉鑑經史動靜字音,凡脂膏之膏則讀平聲,用以潤物曰膏,則讀去聲。

【场】

場【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直良切《集韻》《韻會》《正韻》仲良切,音長。《說文》祭神道也。《師古曰》築土爲壇,除地爲場。

收禾圃曰場。《詩·豳風》九月築場圃。《周禮·地官》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

校士曰文場。《班固·答賔戲》婆娑乎術藝之場。《沈佺期詩》累年同畫省,四海接文場。

戰爭之地曰戰場。李華有弔古戰場文。

釋氏開堂設戒曰選佛場。《傳燈錄》丹霞將應舉,道遇一禪客,曰:選官何如選佛。霞曰:選佛當往何所。客曰:江西馬大師出世,此選佛場也。

《集韻》尸羊切,音商。《揚子·方言》蚍蜉犁鼠之場謂之坻場,一曰浮壤。場與埸別。或作㙊畼。俗作塲。

【绣】

繡【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息救切,音秀。《說文》五采備也。《釋名》繡,修也,文修修然也。《書·益稷》黼黻絺繡。《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五采備,謂之繡。

姓。《姓氏急就篇》漢有繡君實。

《集韻》先彫切,音蕭。《類篇》綺屬。《詩·唐風》素衣朱繡。《箋》繡,當爲綃。《韻補》當讀如肖。

【浍】

澮【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古文〕巜古外切,音儈。水名。《說文》水出靃山,西南入汾。《水經注》澮水,出詳高山。

涓澮,小流也。《郭璞·江賦》商搉涓澮。

《爾雅·釋水》水注溝曰澮。《周禮·地官·遂人》千夫有澮。《疏》澮,廣二尋,深二仞。

《廣韻》《集韻》古邁切,音夬。義同。

《集韻》烏外切,音薈。與濊同。深廣也。

戸八切,音滑。兩水合也。

【晻】

晻【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烏感切《集韻》《韻會》《正韻》鄔感切,音黯。《說文》不明也。《博雅》晻,障也。

冥也。《前漢·元帝紀》三光晻昧。《註》師古曰:晻與暗同。《荀子·不苟篇》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註》晻與暗同。

《廣韻》《集韻》《韻會》衣儉切《正韻》於檢切,音奄。晻晻,日無光也。《楚辭·九歎》日晻晻而下頹。

《集韻》烏紺切,音闇。義同。

【暧】

曖【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五音集韻》烏代切,音愛。《玉篇》晻曖,暗貌。

《易·豐卦》豐其蔀。《註》蔀,覆曖鄣光明之物也。《後漢·申屠蟠傳》甘是堙曖。《註》曖猶翳也。

《晏子·春秋》星之昭昭,不如月之曖曖。《屈原·離騷》時曖曖其將罷兮。《註》曖曖,昏昧貌。

《韻補》叶許旣切《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排金扉而北入,霄靄靄而晻曖。

【而】

而【未集中】【而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也。

《玉篇》語助也。《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書·洪範》而康而色。《傳》汝當安汝顏色。

《詩·小雅》垂帶而厲。《箋》而亦如也。

《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

《禮·檀弓》而曰然。《註》而,猶乃也。

《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學而時習之。

《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韻會》發端之辭也。

《集韻》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渟】

渟【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音庭。《埤蒼》渟,水止也。《史記·李斯傳》決渟水致之海。或作亭。《前漢·西域傳》其水亭居。

與停同。《後漢·趙岐傳》渟車呼與共載。

《集韻》湯丁切,音廳。與汀同。水際平地也。

【洄】

洄【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胡隈切《正韻》胡瑰切,音回。《說文》㴑洄也。《爾雅·釋水》逆流而上曰泝洄。《詩·秦風》溯洄從之。

水流貌。《後漢·王景傳》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

湖名,在襄陽。《水經注》蔡州大岸西,有洄湖。

通䙟。《爾雅·釋訓》洄洄,惛也。《註》洄本作䙟,音韋。

《集韻》胡對切,音潰。洄湜,水淸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