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虎贲意有托

出自:明代·张献翼《再过刘会卿丧所卜胡姬为尸仍设双俑为侍命伶》

拼音:[zhōng,zhòng][láng,làng][hǔ][bì,bēn][yì][yǒu,yòu][tuō]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昨日经过旧堂宿,今日经过旧堂哭。
交情今日尽凋残,草堂自此成幽独。
追忆平生颜,宛然在心目。
炙鸡絮酒去复来,素车白马情未足。
君不见古人祭天亦有尸,迎尸今日迎胡姬。
胡姬旧为门下客,曾问今宵是何夕。
今日寓其神,栖其魄,笑语若平生,欢宴未终毕。
坐上坐,身外身,此时此际相主宾。
存殁几时分两地,宾主何曾是两人。
谁谓君不起,音容忽凭几。
胡姬代君饮,胡姬代君语。
谁云君不知,对酒君不辞。
谁言君不见,肝肠在颜面。
两两为刍灵,侍立何亭亭。
不知向秀《思旧赋》,不为庾信《思旧铭》。
中郎虎贲意有托,不知为蝴蝶兮为螟蛉。
一杯酹先酒,二杯献吾友,三杯且共斟,停云在郊薮。
《前缓声》连《后缓声》,《大垂手》兼《小垂手》。
一弹遽沉吟,再弹怆已深,三弄犹自可,四奏伤知音。
君再生,我未死,相看半死生,何处分悲喜。
一声《薤露》杂《吴歈》,一唱《阳关》入《蒿里》。
思其人,到其堂,依然其处在,谁谓其人亡。予尝忤流俗
,君偏嗜昌歜。
今日胡姬为主人,朝云朝露迫我身。
不及黄泉也相见,长踏陆土如沉沦。
为君歌,为君舞,酒到刘伶坟上土。
呜呼!酒到刘伶坟上土。

查看原文

注释

【中郎】1.官名。秦置,汉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省称中郎。汉苏武﹑蔡邕曾任中郎将,后世均以中郎称之。 2.次子。
【虎贲】古代指勇士;武士。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中】

中【子集上】【丨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

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

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註》猶言鼓一半也。

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滿也。《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註》謂滿二千石也。《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

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註》謂穿之也。

盛算器。《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

《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

俚語。以不可爲不中。《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

《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姓。漢少府卿中京。

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註》中猶應也。

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類篇》《正韻》直衆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卽仲呂,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叶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郎】

郞【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音廊。《說文》魯亭。《左傳·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註》魯地。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郞亭。

夜郞,地名。屬牂牁郡。

官名。《韻會》秦初置郞中令,其屬官有三署郞。漢官尚書郞。初,三署郞旣選入臺,稱郞中,歲滿,稱侍郞。隋文帝諱中字,惟置侍郞。煬帝置六侍郞,其諸曹直曰郞,除侍字。

員外郞,亦隋置。

男子之稱。《唐書·房齡傳》高孝基曰:僕閱人多矣,無如此郞者。

婦謂夫爲郞。《晉書·列女傳》謝道韞曰:天壤之閒,乃有王郞。

僕稱主亦曰郞。《唐書·宋璟傳》鄭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云。

《正韻》與廊通。《前漢·東方朔傳》陛下今累郞臺,恐其不高。

姓。《廣韻》魯懿公孫費伯城郞居之,因氏。

漢有郞顗。

【虎】

虎【申集中】【虍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滸。《玉篇》惡獸也。《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鉉註》象形。《易·乾卦》風從虎。《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姓。《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灘名。《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山名。《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便器名。《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與琥通。《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干祿字書》通作。

【贲】

賁【酉集中】【貝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彼義切《正韻》必轡切,音臂。《說文》飾也。《易·賁卦》山下有火,賁。《釋文》鄭云:變也。文飾之貌。王肅云:有文飾,黃白色。

《序卦》賁,飾也。

《雜卦傳》賁,無色也。《書·湯誥》賁若草木。《註》賁,飾也。《詩·小雅》賁然來思。

《集韻》逋還切,音班。《易·賁卦·釋文》傅氏云:賁,古班字。文章貌。

《集韻》符分切,音焚。《書·盤庚》用宏兹賁。《傳》宏、賁,皆大也。《詩·大雅》賁鼓維鏞。《傳》賁,大鼓也。

《爾雅·釋魚》龜三足,賁。《疏》龜之三足者名賁。

《廣韻》博昆切《集韻》《韻會》《正韻》逋昆切,音奔。《書·立政》綴衣虎賁。《傳》虎賁以勇力事王。《周禮·夏官·虎賁氏》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

《旅賁氏》掌執戈盾,夾王車而趨。《孟子》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趙註》賁,勇士也。

《集韻》父吻切。與憤同。《禮·樂記》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註》賁,讀爲憤。憤,怒氣充實也。

沸也。《穀梁傳·僖十年》覆酒於地而地賁。《註》賁,沸起也。《釋文》與瀵同。

地名。《穀梁傳·昭五年》叔弓帥師,敗莒師于賁泉。《註》賁泉,魯地。扶粉反。

《集韻》方問切,音糞。《禮·射義》賁軍之將。《註》賁讀爲僨,猶覆敗也。

《集韻》力竹切,音六。賁渾,地名。《公羊傳·宣三年》楚子伐賁渾之戎。《釋文》賁,舊音六。《左傳》《穀梁傳》作陸。

《廣韻》《集韻》《韻會》符非切,音肥。姓也。《前漢·英布傳》中大夫賁赫。《後漢·光武紀》董憲將賁休。《註》前書賁赫,音肥,今姓音奔。

《集韻》孚袁切,音翻。番禺。《山海經》作賁禺。

【意】

意【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集韻》《韻會》於記切《正韻》於戲切,音䔬。志之發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爲情所意念謂之意。《禮運》非意之也。《註》意,心所無慮也。《疏》謂於無形之處,用心思慮也。無慮,卽慮無也。

與抑通。《徐鍇曰》見之於外曰意。意,猶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大戴禮》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歟。意猶抑。《論語》抑與之歟。《漢石經》作意,抑猶意,古通用也。

《轉注古音》於宜切,音醫。《前漢·韓信傳》意嗚猝嗟。

叶乙力切,音億。《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羣臣頌功,請刻於石,表垂乎常式。

與臆通。《賈誼·服賦》請對以意。《史記》作臆。《師古曰》叶韻音億。《魏校曰》从心从音。意不可見而象,因言以會意也。

【有】

有【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

《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

《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

《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叶演女切。《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托】

托【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集韻》《韻會》闥各切。同拓。見拓字註。

不托,與餺飥通。《五代史·李茂貞傳》一日食粥,一日食不托。《歐陽脩·歸田錄》唐人謂湯餠爲不托。

柈名。宋曰托子,今曰托盤。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