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苓藿与詹糖

出自:宋代·苏籀《莳兰一首》

拼音:[shú][zhī,zhì][líng][huò][yǔ,yù,yú][zhān][táng]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湘累鞙佩南邦媚,天女襟期绝世芗。
艺植便应弥九畹,孰知苓藿与詹糖

查看原文

注释

【孰知】深刻了解;清楚地知道。
【詹糖】见"詹唐"。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孰】

孰【寅集上】【子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殊六切《集韻》《韻會》《正韻》神六切,,隸作孰。生之反也。《禮·禮運》腥其俎,孰其殽。《特牲饋食禮》註,祭祀自孰始。

歲稔也。《禮·樂記》德盛而敎尊,五穀時孰。《前漢·食貨志》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一,使民食足。互見火部熟字註。

《爾雅·釋訓》孰,誰也。《楚辭·天問》圓則九重,孰營度之。《莊子·天運篇》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史記·藺相如傳》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正韻》何也。《論語》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正字通》審也。《漢武策賢良制》其孰之復之。○按《說文》生孰字本但作孰,後人加火,以別生熟之熟,而孰但爲誰孰字矣。

【知】

知【午集中】【矢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

《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

《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苓】

苓【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靈。《說文》卷耳也。《爾雅·釋草》菤耳,苓耳也。《註》卷耳形似䑕耳,叢生如盤。《陸璣疏》可煑爲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璫。幽州謂之爵耳。《博雅》苓耳,枲耳也。

《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傳》苓,大苦也。

茯苓,藥名。《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魏志》潁川郤儉,能辟穀餌茯苓。

豬苓。《本草註》其塊黑,似豬矢,故名。《韓愈·進學解》是猶昌陽引年,而進以狶苓也。

地名。《晉書·地理志》扶苓縣,屬九德郡。

通零。《說文》草曰苓,木曰落。

《集韻》靈年切,音蓮。草名。《枚乗·七發》蔓草芳苓。《註》古蓮字。《韻會》亦作蘦。

作䕘。

【藿】

藿【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虛郭切,音霍。《說文》作,尗之少也。《詩·小雅》皎皎白駒,食我場藿。《儀禮·公食大夫禮》牛藿。《註》藿,豆葉。

《爾雅·釋草》蔨,鹿藿。《註》今鹿豆也。

香草。《左思·吳都賦》草則藿蒳豆蔻。《註》異物志曰:藿香,交阯有之。

《洞冥記》釣影山,去昭河三萬里,丹藿生於影中,葉浮水上。

《集韻》選委切,音髓。草木花敷貌。通作靃。《楚辭·招隱》靑莎雜樹兮,薠草霍靡。亦作靡。

【与】

与【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集韻》《正韻》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和也。《戰國策》內猶亂,與猶和也。

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姓。

《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詹】

詹【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職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音占。《說文》多言也。《莊子·齊物論》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韻會》或作譫。

《爾雅·釋詁》至也。《疏》詹,楚語也。古雅之別名也。《詩·魯頌》魯邦所詹。《傳》至也。

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應劭註》詹,省也,給也。《唐書·百官志》詹事府太子詹事、少詹事,各一人。

山名,草名。《博物志》右詹山,帝女化爲詹草,其葉鬱茂,其華黃,實如豆,服者媚于人。

姓。周宣王支子封詹侯,因以爲氏。《左傳》有詹父、詹桓伯。《列子》有詹何。

通作瞻。《春秋·莊十七年》齊人執鄭詹。《註》詹,鄭執政大夫。《公羊傳》作鄭瞻。《史記·周本紀》顧詹有河。《註》詹,同瞻。

與占通。《楚辭·卜居》往見太卜鄭詹尹。《註》占卜之官也。

與蟾通。《淮南子·說林訓》月照天下,蝕於詹諸。《註》月中蝦蟇。《爾雅·釋魚》作蟾諸。

《字彙補》徒濫切,音澹。足也。《呂覽·適音篇》夫音亦有適,太小則志嫌,以嫌聽小,則耳不充,不充則不詹,不詹則窕。《註》詹,音澹。

叶多甘切,音儋。《詩·小雅》六日不詹。《傳》詹,同瞻。叶上藍襜。《毛詩·古音考》說文,儋何之儋,儋耳之儋,皆云詹聲,是詹有儋音,舊以爲叶,過矣。《說文》在八部,从言从八从厃。《徐曰》厃,高也。八,分也。多故可分。俗作,非。

【糖】

糖【未集上】【米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集韻》徒郞切,音唐。《說文》飴也。《揚子·方言》餳謂之糖。

沙糖。《易林》南箕無舌飯多沙糖。

糖霜。《王灼·糖霜譜》唐大曆閒,有僧號鄒和尙者,不知從來。跨白驢,登繖山,結茅以居。須鹽米薪菜之屬,卽書付紙,繫錢,遣驢負至市,人知爲鄒也,取平直挂物於鞍,縱驢歸。一日驢犯山下黃氏蔗田,黃請償于鄒。鄒曰:汝未知窨蔗爲糖霜,利當十倍。試之,果信。鄒末年走通泉縣靈鷲山龕中,其徒追躡及之,但見一文殊石像。衆始知大士化身,而白驢者師子也。《篇海》亦作糛、餹。《六書音義》糛、同。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