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蘖忽根连

出自:明代·刘崧《乙巳闰十月十五日闻永新破诸凶就戮无遗喜赋》

拼音:[bāo][niè][hū][gēn][lián]

平仄:平仄平平平

鼓乱雄诸郡,凭凶跨十年。
荆湖延毒雾,汉沔注妖躔。
鸟兽宁殊类,龙蛇自一川。
羽毛初景附,苞蘖忽根连
掠野时乘间,攻城亦破坚。
践攘蝼蚁甚,累系犬羊然。
里录先锋籍,家亡世业田。
鲸吞那有间,席卷欲无前。
割夺封疆盛,依乘节制专。
公侯凄丧狗,奴隶欻登仙。
白日惊雷破,炎天积雪悬。
存亡觇货贿,喜怒信刀秬。
诛责穷糠秕,需求到甓。
寡妻牵雨筏,尫子负冰椽。
徭役家家急,科征处处煎。
田庐久焚落,衣履极穷穿。
惨矣生民祸,居然爵土煽。
积金明别坞,陈粟掞荒烟。
列地朱甍壮,层城画堞鲜。
椎牛酾玉醴,跃马铸金鞭。
事楚终怀谲,盟邾或挠权。
郊端兵屡挫,城下檄虚传。
幸不罹劲敌,能无感彼天。
假名徒虎负,就缚竟蝉联。
夜谍披心膂,晨登夺旆旃。
刳肠剧狐鼠,啄脑任乌鸢。
崛强嗟何在,繁华总弃捐。
扫除应假手,覆败已骈肩。
野昔耕无犊,民今坐有毡。
飞霜收杀气,清旭丽居廛。
禾水春前绿,屏山雪后妍。
遗氓喜相劳,早晚赋东旋。

查看原文

注释

【苞蘖】1.原指树木旁生的枝叶,后用以比喻子孙后代。 2.亦作"苞孽"。比喻残馀的邪恶势力。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苞】

苞【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布交切《集韻》《韻會》班交切,音包。《說文》草也,南陽以爲麤履。《司馬相如·子虛賦》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註》苞,藨也。《漢書註》卽今所用作席者。

本也。《易·否卦》繫于苞桑。《疏》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詩·商頌》苞有三蘖。

草木叢生也。《爾雅疏》物叢生曰苞,齊人名曰槇。

通包。《儀禮·旣夕》苞二。《註》所以裹羊豕之肉。《子貢·詩傳》朋友相贈賦木瓜,子曰:見苞苴之禮焉。

《韻補》逋侯切,音近褒。《詩·大雅》如山之苞。叶下流韻。《揚子·太經》蒼水維流,厥美可以達于瓜苞。

上聲。《詩·大雅》實方實苞。叶下好韻。

《集韻》蒲交切。同匏。瓠也。

被表切,音殍。與藨同。◎按《郭忠恕·佩觿集》草名之苞,不當通厥包之包。苞,平表反。包,班交反。截然爲二。然經典俱通用,今仍舊。

【蘖】

蘖【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23画部外筆画:17画

《正韻》魚列切,音臬。斫木餘。

肄生曰蘖。

《字彙補》姓也。《何氏姓苑》本姓薛,東莞人避仇改之。《字彙》木櫱字有屮無艸,今从艸,似誤。○按《正韻》亦下从,非从木。疑卽櫱字之譌。《集韻》博厄切,音擘。《唐韻》俗檗字。《說文》黃木也。或从薛。《本草》李時珍曰:蘗,木名。義未詳。俗作黃柏者,省寫之譌也。《鮑昭·行路難》剉蘗染黃絲,黃絲歷亂不可治。

與薛通。詳薜字註。

【忽】

忽【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骨切,音笏。《說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齊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

《廣韻》倏忽也。《爾雅·釋詁》盡也。《註》忽然盡貌。《左傳·文五年》臯陶庭堅,不祀忽諸。

滅也。《詩·大雅》是絕是忽。《傳》忽,滅也。

《集韻》輕也。一蠶爲一忽,十忽爲一絲。《劉德曰》忽,蜘蛛網也。

慢忽也。《後漢·崔駰傳》公愛班固而忽崔駰。

忽荒,空無著也。《賈誼·服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姓。明有忽忠,忽明。

通作曶。《前漢·揚雄傳》時人皆曶之。《註》與忽同。

仲忽,人名。《前漢·古今人表》作中曶。亦通作笏。《儀禮·士喪禮》竹笏。《註》今文笏作忽。亦通作芴。《荀子·正名篇》芴然而粗。《註》與忽同。無根本貌。

叶火一切,音翕。《前漢·班固敘傳》元元本,木數始於一,產氣黃鍾,造計杪忽。

叶許月切,音血。《陸機·雲賦》盈八紘以餘憤,雖彌天其未泄。豈假期于遷晷,邁崇朝而倏忽。《說文》从心勿聲。《長箋》亦書作。◎按今字,皆从小篆出,止可依《說文》疏解,如忽字,借義通義甚多,而精蕰正譌必援古文大篆,以折今文,則衆義皆可廢矣。說今文之字,惟从今文,駁正經史借用處,則字義已明,不必過爲迂論臆斷也。凡諸部字,不多引精蕰正譌辨駁者,俱倣此。

【根】

根【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痕切,音跟。《說文》木株也。《左傳·隱六年》農夫之去草,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廣韻》根,柢也。《老子·道德經》重爲輕根。《管子·地形篇》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

《博雅》始也。

天根星也。《周語》天根見而水涸。註亢氐之間。

金根,車名。《後漢·輿服志》天子車金根。

門之鋪首銅鍰曰倉琅根。《前漢·五行志》木門倉琅根。

竹根,杯名。《晉庾信報惠酒詩》山杯捧竹根。

雲根,山名。《宋孝武登作樂山詩》積水溺雲根。

姓。《姓苑》周人根牟子,善著書。

叶經天切,音堅。《三略軍讖》侵侮下民,國內譁諠。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连】

連【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力延切《集韻》《韻會》陵延切《正韻》靈年切,音漣。《說文》員連也。《玉篇》合也,及也。《廣韻》續也,還也。《集韻》屬也。《正韻》接也。《詩·大雅》執訊連連。《朱傳》屬續貌。《禮·王制》十國爲連,連有帥。《齊語》四里爲連,十連爲鄕。《後漢·韓康傳》連徵不至。

姻親爲連。《史記·尉佗傳》及蒼梧秦王有連。《註》有連者,連姻也。

黏鳥曰連。《淮南子·覽㝠訓》連鳥于百仞之上。

連尹、連敖,皆楚官名。《左傳·襄十五年》屈蕩爲連尹。《史記·淮隂侯傳連敖註》楚司馬官也。

連山,易名。《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其卦以純艮爲首,山上山下,是名連山。

鉛之未鍊者曰連。《史記·貨殖傳》長沙出連錫。

祈連,山名。《前漢·霍去病傳》出北地,至祈連山。《註》卽天山也。

《韻會》州名。漢屬桂陽郡,隋置連州。

姓。《左傳·莊八年》齊有連稱。

《集韻》《韻會》《正韻》力展切,音斂。難也。《易·蹇卦》往蹇來連。《註》連,亦難也。

遲久之意。

《集韻》連彥切,音摙。《禮·玉藻》連用湯。《註》連,猶釋也。以湯洗足垢,乾潔其體也。

《集韻》郞旰切,音爛。連石,山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連石。

叶離珍切,音鄰。《陸雲·夏府君誄》祈祈縉紳,泣涕留連。故作斯誄,著之不泯。泯音民。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