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轧秦筝送

出自:宋代·张元干《青玉案》

拼音:[gēng,gèng][yà][qín][zhēng][sòng]

平仄:平仄平平仄

王孙陌上春风鞚。蕊珠宴、云軿从。归去笙歌常醉拥。蜡残花炬,月侵冰簟,惯作凉堂梦。玉人劝客钗斜凤。条脱擎杯腕嫌重。燕子入帘飞画栋。雨馀深院,漏催清夜,更轧秦筝送

查看原文

注释

【秦筝】古秦地(今陕西一带)的一种弦乐器。似瑟﹐传为秦蒙恬所造﹐故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更】

更【辰集上】【曰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玉篇》㪅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㪅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轧】

軋【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1画

《廣韻》於黠切《韻會》《正韻》乙黠切,音扎。《說文》車輾也。《六書故》車載重,蹍軋有聲也。

名。《前漢·匈奴傳》罪小者軋,大者死。《註》謂輾轉轢其骨節,若今之厭踝也。

勢相傾也。《莊子·人閒世》名也者,相軋也。《唐書·李宗閔傳》樹黨相磨軋。

軋芴,緻密也。《前漢·司馬相如傳》縝紛軋芴。《史記》作軋沕。

軋忽,長遠之貌。《前漢·禮樂志》淸風軋忽。

軮軋,無涯際也。《揚雄·甘泉賦》軮軋無垠。

《集韻》膺眼切,音。義同。

叶乙役切,音鬱。《張衡·南都賦》流湍投濈,砏汃輣軋。長輸遠逝,漻淚淢汨。《註》輣軋,波相激之聲。

【秦】

秦【午集下】【禾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螓。國名。《說文》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詩·秦風·車鄰註》秦,隴西谷名。在雍州鳥鼠山之東北。《疏》今秦亭,秦谷也。《韻會》春秋秦國,漢置天水郡,後魏改秦州。《釋名》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

三秦。《史記·項羽紀》三分關中,王秦降將,章邯雍王,司馬欣塞王,董翳翟王,爲三秦。

大秦國。《後漢·西域傳》大秦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其人民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姓。秦自顓頊後,子嬰旣滅,支庶以爲秦氏。

《說文》一曰秦,禾名。

叶慈良切,音牆。《易林》玉璧琮璋,執贄是王。百里寧越,應聘齊秦。

【筝】

箏【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側莖切《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音爭。《說文》鼓絃竹身樂也。《通典》箏,秦聲也。《急就篇註》箏,瑟類,本十二絃,今則十三。《風俗通》箏,蒙恬所造。《集韻》秦俗薄惡,有父子爭瑟者,各入其半,當時名爲箏。《釋名》箏,施絃高急,箏箏然也。《傅元·箏賦序》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史記·樂書》唐有軋箏。《註》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有聲。

簷前鐵馬曰風箏。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稹·連昌宮辭》鳥啄風箏碎珠玉。

草名。《爾雅·釋草》傅,橫木。《註》一名結縷,俗謂之鼓箏草。

【送】

送【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說文》遣也。《詩·邶風》遠送于野。《禮·曲禮》使者歸,則必拜送于門外。

《增韻》將也。《儀禮·聘禮》賔再拜稽首,送幣。《又》公拜送醴。

《正韻》贈行曰送。《詩·秦風》我送舅氏。

株送,罪人相牽引也。《前漢·食貨志》廼徵諸犯,令相引數千人,名株送。《註》先至者爲魁株,被牽引者爲其根株所送也。

目送,以目相送也。《左傳·桓元年》目逆而送之。《史記·留侯世家》四人趨出,上目送之。

縱送,善射之貌。《詩·鄭風》抑縱送忌。《註》舍拔曰縱,覆彇曰送。《玉篇》籀文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