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花溪锦城丽

出自:唐代·元稹《贻蜀五首·李中丞表臣》

拼音:[shí][lǐ][huā][xī][jǐn][chéng][lì,lí]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韦门同是旧亲宾,独恨潘床簟有尘。十里花溪锦城丽
五年沙尾白头新。倅戎何事劳专席,老掾甘心逐众人。
却待文星上天去,少分光影照沉沦。

查看原文

注释

【锦城】见"锦官城"。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十】

十【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音拾。《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十。《易·繫辭》天九地十。《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

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

《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

《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里】

里【酉集下】【里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

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箋》里,憂也。

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註》里析,鄭大夫。

百里、相里,複姓。

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註》南里,鄭地。

山名。《史記·封禪書註》高里山,在泰山下。

《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里。《註》沒里者,河也。

古夫稱妻曰鄕里。《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鄕里落它處。《沈約·山隂柳家女詩》還家問鄕里,詎堪持作夫。

《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爲戚里。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爲式,然後可以傳衆方。《註》里,讀爲已,聲之誤也。《釋文》里,音以。

【花】

花【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溪】

溪【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苦奚切《集韻》《韻會》牽奚切。與谿同。《說文》山瀆無所通者。

水註川曰谿。《廣韻》或作磎。

【锦】

錦【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說文》襄色織文也。从帛金聲。《徐曰》襄,雜色也。漢魏郡有縣,能織錦綺,因名襄邑。《釋名》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字从金帛。《詩·衞風》衣錦褧衣。《傳》錦,文衣也。《左傳·襄三十一年》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拾遺記》員嶠山有冰蠶,霜覆之,然後成繭。其色五采,後代效之,染五色絲,織以爲錦。

《五代史·吳越世家》臨安有大樹,錢鏐幼時戲於此,及貴歸,衣以錦,號其樹曰衣錦將軍。

《南窗紀談》中散大夫,舊說謂之十樣錦。受命之初,不俟恩赦,便許封贈父母,一也。妻封郡君,二也。不隔郊奏薦,三也。奏子爲職官,四也。乗馬許行馳道,五也。馬鞍上施紫絲座,六也。馬前執破木板,七也。宴殿用金器具朶殿上,八也。許上遺表,九也。國史立傳,十也。

姓。漢郞中令錦被。

貝錦,蟲名。《詩·小雅》萋兮菲兮,成是貝錦。《註》水中介蟲,文似錦。

水名。《前漢·司馬相如傳》漢宮有水錦,水有鴛。

《廣輿記》成都府城南有錦江,一名汶江,織錦濯此則鮮麗,其地曰錦里,其城曰錦官城。

【城】

城【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內曰城,外曰郭。《釋名》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古今注》盛也,盛受國都也。《淮南子·原道訓》夏鯀作三仞之城。一曰黃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史記·始皇本紀》帝築萬里長城。《前漢·元帝紀》帝初築長安城。城南爲南斗形,城北爲北斗形,因名斗城。

諸侯僭侈,建城踰制,謂之產城,若生子長大之義。《司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產。

《唐·李肇·國史補》元日冬至,大朝會,百官已集,宰相後至,列燭多至數百炬,謂之火城。《王禹偁·待漏院記》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啓行,煌煌火城。

層城。《淮南子·地形訓》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層城九重。《孫綽·天台賦》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于層城。

官名。《左傳·文十六年》公子蕩爲司城。《註》宋桓公,以武公諱,司空攺司城。

宮名。《前漢·班倢伃傳》倢伃居增城舍。

山名。析城,在河東濩縣西。《書·禹貢》底柱析城。

赤城山,在會稽東南。《孫綽·天台賦》赤城霞起以建標。

墓地曰佳城。《博物志》夏侯嬰死,送葬至東都門外,馬踣地悲鳴,掘之,得石槨,銘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姓。城渾。

司城,複姓。

叶辰羊切,音常。《韓愈·贈張籍詩》我友東來說,我家免禍殃。乗船下汴水,東去趨彭城。

【丽】

丽【子集上】【丶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麗古作丽。註詳鹿部八畫。(麗)〔古文〕音隷。《說文》旅行也。鹿之性,見食急,則必旅行。

《司馬相如·大人賦》駕應龍象輿之蠖略委麗兮。《師古註》行步進止貌。

《玉篇》偶也。《易·兌卦》麗澤兌。《註》麗,猶連也。《周禮·夏官·校人》麗馬一圉。《註》兩馬也。《又》束帛麗皮。《註》兩皮也。《史世紀》太昊始制嫁娶麗皮爲禮。《釋義》麗,偶數也。

《玉篇》好也。《廣韻》美也。《楚辭·招魂》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

《前漢·東方朔傳》以道德爲麗。

《玉篇》數也。《詩·大雅》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廣韻》著也。《左傳·宣十二年》射糜麗龜。《註》麗,著也。

《正韻》附也。《易·離卦》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

《禮·王制》郵罰麗于事。《註》麗,附也。過人罰人當各附於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

繫也。《禮·祭義》祭之日,君牽牲,旣入廟門,麗于。《註》麗,猶繫也。

《玉篇》華綺也。《正韻》華也。《書·畢命》敝化奢麗,萬世同流。《韓詩外傳》原憲謂子貢曰:仁義之匿,衣裘之麗,憲不忍爲也。

《玉篇》施也。《書·多方》不克開于民之麗。《傳》不能開於民所施政敎。麗,施也。言昏昧。

《正韻》光明也。

地名。《左傳·成十三年》晉師濟涇,及侯麗而還。《註》侯麗,秦地。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華麗縣。

與欐同。屋棟也。《列子·力命篇》居則連麗。

麗譙,高樓也。《莊子·徐無鬼》君必無盛鶴列於麗譙之閒。《前漢·陳勝傳註》樓,亦名譙,故謂美麗之樓爲麗譙。

梁麗,車名。《莊子·秋水篇》梁麗可以衝城,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魚麗,陣名。《左傳·桓五年》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爲魚麗之陳。

《正韻》小舟也。

姓,見《姓苑》。

複姓。《左傳·成十七年》晉厲公游于匠麗氏。

《廣韻》呂支切《集韻》《韻會》鄰知切《正韻》鄰溪切,音離。《釋名》麗,離也。言一目視天,一目視地,目明分離,所視不同也。

高麗,國名。《魏志》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前漢書》作高句驪。

山名。《史記·黥布傳》布故麗山之徒也。或作驪。

與鸝同。《張衡·東京賦》麗黃嚶嚶。《註》麗古字通。

《集韻》憐題切,音黎。義同。

《集韻》里弟切,音禮。蕭該說,彭蠡,澤名。古作彭麗。

力智切,音詈。美也。

《類篇》山宜切,音釃。㭊也。

《集韻》郞狄切,音歷。縣名。从丽,俗从兩日,非。《六書正譌》丽,古麗字。相附之形,借爲伉麗。俗別作儷。(麗)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