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频劝谕、省区区

出自:元代·王丹桂《满路花 谢昌黎道友访及》

拼音:[wēi][yán][pín,bīn][quàn][yù][shěng,xǐng][qū,ōu][qū,ōu]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年忘俗累。云水寄天隅。群峰藏弊舍、养痴愚。寂寥孤淡,默默守如如。深谢崇真友,步*携筇,不辞远访山居。奈门风、冷落清虚。相待礼全疏。微言频劝谕、省区区。前程路险,认取妙元初。物物头头上,一段灵光,本来无欠无馀。

查看原文

注释

【微言】1.精深微妙的言辞。 2.隐微不显﹑委婉讽谏的言辞。 3.密谋;暗中进言。 4.指秘密的计谋。 5.指人所发出的细微语声。
【劝谕】劝勉晓喻。多用于上对下:好言劝谕,教他本分为人。
【区区】1.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区区之数|区区小事。 2.自称的谦词:不瞒您说,那考第一名的就是区区。 3.诚情挚意:感君区区怀。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微】

微【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非切,音薇。《爾雅·釋詁》幽微也。《易·繫辭》知微知彰。《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廣韻》微,妙也。《禮·禮運》德產之致也精微。

《說文》隱行也。《史記·秦始皇紀》微行咸陽。

《廣韻》細也。《孟子》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

《玉篇》不明也。《詩·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韻會》衰也。《詩·小雅》式微式微。《箋》微乎微者也。《史記·杞世家》杞小微。

《韻會》賤也。《尚書序》虞舜側微。

《爾雅·釋詁》匿微也。《註》微謂逃藏也。《左傳·哀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註》微,匿也。

《爾雅·釋詁》蔽,微也。《晉語》公子重耳過曹,曹共公聞其駢脅,諜其將浴,設微薄而觀之。《註》微,蔽也。

殺也。《禮·檀弓》禮有微情者。《疏》微,殺也,言賢者喪親,必致滅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數,以殺其內情。

伺察也。《前漢·郭解傳》使人微知賊處。《註》微,伺問之也。

《爾雅·釋訓》骭瘍爲微。《註》骭,脚脛。瘍,瘡也。《詩·小雅》旣微且尰。

《韻會》非也。《詩·邶風》微我無酒。

《韻會》無也。《禮·檀弓》齊餓者,不食嗟來之食。曾子曰:微與。《註》微,猶無也。

國名。《書·牧誓》微盧彭濮。《傳》微在巴蜀。

《爾雅·釋山》未及上翠微。《疏》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山氣靑縹色,故曰翠微也。

紫微,太微,少微,星名。《晉書·天文志》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侯府也。少微,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明大而黃,則賢士舉也。

三微。《後漢·章帝紀》春秋於春每月書王者,重三正,愼三微也。《註》三微者,三正之始,萬物皆微,物色不同,故王者取法焉。十一月,時陽氣始施於黃泉之下,色皆赤,赤者陽氣,故周爲天正,色尚赤。十二月,萬物始牙而色白,白者隂氣,故殷爲地正,色尚白。十三月,萬物莩甲而出,其色皆黑,人得加功展業,故夏爲人正,色尚黑。

姓。《左傳·哀八年》微虎。《註》魯大夫。

微生,複姓。《論語》微生高。

【言】

言【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註》譌言惑衆也。《論語》寢不言。《註》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士載言。《註》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一句爲一言。《左傳·定四年》趙子曰:夫子語我九言。《論語》一言以蔽之。

一字爲一言。《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猶議也。《屈原·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號令也。《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助語辭。《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註》語辭也。

《爾雅·釋詁》言,我也。《詩·周南》言告師氏。《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博雅》問也。《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註》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廣雅》從也。

《釋名》委也。

言言,高大貌。《詩·大雅》崇墉言言。《註》高大也。

簫名。《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註》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韻會》或作䇾。

官名。《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傳》納言,喉舌之官。《唐書·高祖紀》攺納言爲侍中。

幘名。《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地名。《詩·國風》出宿于干,飮餞于言。《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山名。《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千言山。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州、縣名。《宋史·劉翊傳》有言州。《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人言,砒石別名。《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爲人言。

姓。《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

複姓。《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集韻》牛堰切,音。訟也。

《集韻》《正韻》魚巾切,音銀。和敬貌。《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註》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集韻》亦作訢。

叶眞韻。《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叶五剛切,音昂。《詩·商頌》鬷假無言。叶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郞,平音旁,爭音章。

叶五姦切,音顏。《古詩》四座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叶魚戰切,音彥。《楊修·節遊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說文》本作,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

【频】

頻【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顰。《玉篇》急也。《廣雅》比也。《詩·大雅》國步斯頻。《傳》頻,急也。《箋》頻猶比也。國家之政,行此禍害比比然。

姓。《風俗通》漢有酒泉太守頻暢。

《說文》水厓。《徐鉉曰》今俗別作水濵,非是。《詩·大雅》池之竭矣,不云自頻。《傳》頻,厓也。《箋》頻,當作濵。

與顰同。《易·復卦》頻復厲无咎。《註》謂頻蹙之貌。

果名。《前漢·司馬相如·上林賦》仁頻,幷閭。《註》仁頻,賔榔也。頻或作賔。

【劝】

勸【子集下】【力部

《唐韻》去願切《集韻》《韻會》區願切,音券。《說文》勉也。从力,雚聲。《廣韻》獎勉也,助也,敎也。《書·禹謨》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悅從也。《論語》舉善而敎,不能則勸。

《戰國策》荆王大悅,許救甚勸。《註》勸猶力也。《集韻》或作勌。

【谕】

諭【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羊戍切《集韻》《韻會》兪戍切,之本意。《疏》諭爲曉,故曰告曉。《戰國策》寡人諭矣。《註》諭,曉也。《呂覽·離謂篇》言者以諭意也。《淮南子·主術訓》衰絰菅屨,辟踴哭泣,所以諭哀也。《註》諭,明也。

《玉篇》譬諭也。《前漢·賈誼傳》誼追傷屈原,因以自諭。《師古註》諭,譬也。

《廣雅》諫也。

官名。《唐書·百官志》有左右諭德。

縣名。《晉書·地理志》新諭縣,屬荆州安成郡,吳置。《唐書·地理志》招諭縣,屬錦州,垂拱三年置。

姓。《廣韻》東晉有諭歸,豫章人,撰《西河記》。何承天云:音樹。

《玉篇》他口切,偸上聲。誘也。《集韻》或作喩。

【省】

省【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息幷切,騂上聲。《說文》視也。《爾雅·釋詁》察也。《易·觀卦》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敎。《論語》吾日三省吾身。

《廣韻》審也。《正字通》明也。《列子·楊朱篇》實僞之辨,如此其省也。

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肌膚微於一節,省矣。

《爾雅·釋詁》善也。《詩·大雅》帝省其山。《箋》省,善也。《禮·大傳》省于其君。《註》善于其君,謂免于大難也。

《小爾雅》過也。《史記·秦始皇紀》飾省宣義。《註》飾,文飾也。省,過也。

《博雅》省省,不安也。《揚子·方言》秦晉之閒謂不安爲省省。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所景切,生上聲。禁署也。《前漢·昭帝紀》帝姊長公主共養省中。《蔡邕云》本爲禁中,避元后父名改曰省中。《師古曰》省,察也。言入此中者當察視,不可妄也。

《唐書·百官志》官司之別曰省,曰臺,如尚書,黃門,中書,祕書,殿中,內侍六省是也。《韻會》本作。

《集韻》也。《韻會》少也。《左傳·僖二十一年》貶食省用。《禮·鄉飲·酒義》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及介省矣。《註》小減曰省。《史記·李將軍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註》省,少也。

《釋名》省,嗇也。曜嗇約少之言也。

藕名。《淸異錄》北戎藕止三孔,漢語轉譯其名曰省事三。

姓。《左傳》宋大夫省臧。

與眚通。《書·洪範》王省惟歲。《史記·宋世家》作眚。《公羊傳·莊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省。《左傳》《穀梁》作眚。

《集韻》息淺切,音蘚。同獮。秋田也。《禮·玉藻》惟君有黼裘,以誓省。《註》省,當爲獮。《說文》本作。从睂省,从屮。《徐鉉曰》屮,通識也。《同文舉要》舊从目从屮,徹於目者,能省視。

从少从目。凡物少經目則省事。眇同意。《字彙補》又作①。①字原作屮下省。

【区】

區【子集下】【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豈俱切《集韻》《韻會》虧于切《正韻》丘于切,音驅。《說文》藏隱也。从品在匸中。品,衆也。《徐曰》凡言區者,皆有所藏也。《荀子·大略篇》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閒。《註》區,藏物處。

《前漢·揚雄傳》有田一廛,宅一區。《張敞傳》敞以耳目,發起賊主,名區處。《註》師古曰:區,謂居止之所也。

《韻會》區者,小室之名。《前漢·胡建傳》穿北軍壘,以爲賈區。《註》師古曰:區者,小屋之名,若今小菴屋之類。故衞士之屋謂之區。

《論語》區以別矣。《朱註》區,猶類也。《韓愈·別趙子詩》人心未嘗同,不可一理區。

《爾雅·釋器》玉十謂之區。《郭註》雙玉曰瑴,五瑴爲區。

區區,小貌。《前漢·楚元王傳》豈爲區區之禮哉。《註》師古曰:區區,謂小也。《禮·樂志》河閒區區小國。

《集韻》《韻會》祛尤切,音丘。域也。《增韻》分也,阜也。《韻會》曲禮,不嫌諱名,謂宇與禹,丘與區。禹宇二字,其音不別。丘之與區,今讀則異。然尋古語,其聲亦同。《陸士衡詩》普厥丘宇。

晉閣名所載若干區者,別爲丘字,則知丘之與區,其音不別。

《集韻》《韻會》《正韻》烏侯切,音甌。量名。四豆爲區。《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

匿也。《左傳·昭七年》楚文王作僕區之法。《註》僕,隱也。區,匿也。

姓。《韻會》古歐冶子之後。《王莽傳》中郞區博。

《集韻》居侯切,音鉤。同句。曲也。《韻會》句或作區。《禮記》區萌達。《註》屈生曰區。疏:鉤曲而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