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辀与格磔

出自:清代·姜星源《时有馈鹧鸪者畜之不飞不鸣慨然赋之》

拼音:[gōu][zhōu][yǔ,yù,yú][gé][zhé]

平仄:平平平平平

黄陵庙,青草湖,回头往境都模糊。
一握粟,一勺水,得食阶除竟如此。
钩辀与格磔,哥哥行不得。
柰何一朝入樊笼,三缄尔口同反舌。
请对以臆来我旁,摧翎铩翮难翱翔。
能言久已谢鹦鹉,文采遮莫输鸳鸯。
幸远庖厨避鼎俎,敢说爰居畏钟鼓。
一饮一啄亦偶然,寄身篱下宁自主。
得过且过无庸呼,羽毛重整春风苏。
翩然高举旧南图,君不见,知己当逢郑鹧鸪。

查看原文

注释

【钩辀】1.亦作"钩辀"。鹧鸪鸣声。 2.象声词。形容某些南方方言的语音。
【格磔】鸟鸣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钩】

鉤【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古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侯切,音溝。《玉篇》鐵曲也。

《廣韻》劒屬。《韻會》古兵有鉤,有鑲,皆劒屬。引來曰鉤,推去曰鑲。《前漢·韓延壽傳》鑄作刀劒鉤鐔。《註》鉤,亦兵器也。似劒而曲,所以鉤殺人也。

劒環。《戰國策》無鉤竿鐔,蒙須之便。《註》鉤,劒頭環。《史記·楚世家》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爲九鼎。《註》凡戟有鉤喙,鉤口之尖也。言楚國戟之鉤,口尖有折者,足以爲鼎也。

劒名。《淮南子·修務訓》純鉤魚腸。《註》純鉤,利劒名。

刀名。《鮑照·樂府》錦帶佩吳鉤。《沈括曰》吳鉤,刀名也。刀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

釣鉤。《莊子·外物篇》任公子爲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爲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

帶鉤。《孟子》豈謂一鉤金。《註》鉤,帶鉤也。

刈禾鐮曰刈鉤。《前漢·龔遂傳》遂爲渤海太守,賊棄弓弩而持鉏鉤。

幔鉤。《隋書·蘇威傳》威見宮中以銀爲幔鉤,盛節儉之美,帝爲攺容。

馬頷鉤。《詩·大雅》鉤膺鞗革。《註》婁頷之鉤。

凡縣物者曰鉤。亦曰鹿觡,曰鉤格。見《揚子·方言》。

鉤物也。《左傳·襄二十三年》或以戟鉤之。

《正字通》鉤索義理,猶言窮理也。《易·繫辭》鉤深致遠。《疏》物在深處,能鉤取之。

繞也。《儀禮·鄕射禮》豫則鉤楹內。《註》鉤楹,繞楹而東也。

屈也。《戰國策》弓撥矢鉤。《註》鉤,矢鋒屈也。或作拘。古通。

留也。《前漢·鮑宣傳》使吏鉤止丞相掾史。《註》鉤,留也。

致也。《前漢·趙廣漢傳》善爲鉤距,以得事情。《註》鉤,致也。距,閉也。使對者無疑,示若不問而自知,衆莫覺所由,以閉其術爲距也。《前漢·萬年傳》咸皆鉤校發其姦臧。

規也。《前漢·揚雄傳》帶鉤矩而佩衡兮。《註》鉤,規也。矩,方也。

牽引也。《後漢·靈帝紀》皆爲鉤黨下獄。《註》鉤,謂相牽引也。

車名。《禮·明堂位》鉤車,夏后氏之路也。《註》鉤,有曲輿者也。

車心木。《易·小畜輿脫輻疏》謂輿下縛木,輿軸相連,鉤心之木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以鑿其鉤。《註》鉤,鉤心。

射具。《詩·小雅》決拾旣佽。《疏》決,鉤弦也。

服飾名。《儀禮·士虞禮》鉤袒。《註》如今擐衣也。《疏》若漢時人擐衣以露臂,故云如今擐衣也。

星名。《後漢·班固傳·兩都賦》周以鉤,紫宮外星也。宮衞之位,亦象之。

鉤鈐,詳前鈐字註。

《字彙補》鉤芒,神名。與句芒同。《前漢·揚雄傳》麗鉤芒與驂乗蓐收兮。

漢宮名。《前漢·車千秋傳》鉤弋夫人。《註》鉤弋,宮名。趙婕妤好居之,故號鉤弋夫人。

《列仙傳》鉤弋夫人發手,得一玉鉤,故號焉。

宦者署。《前漢·昭帝紀》上耕於鉤盾弄田。《註》鉤盾,宦者近署。

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八官令丞。《註》鉤盾,主近苑囿。

地名。《前漢·李陵傳》遮鉤營之道。《註》單于要害道。

山名。《山海經》鉤吾之山。

水名。《爾雅·釋水》九河,八鉤盤。《註》水曲如鉤流盤桓也。《疏》在東光之南,鬲縣之北。

草名。《爾雅·釋草》鉤芺。《註》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臺,似薊,初生可食。《疏》薊類也。一名鉤。一名芺。《又》鉤,藈姑。《註》鉤,也。一名王瓜。實如瓝瓜正赤,味苦。《博雅》茛,鉤吻也。

藤名。《山海經》其上多桃枝鉤端。《註》郭云:鉤端,桃枝屬。吳任臣曰:鉤端,藤也。

鳥名。《山海經》有鳥焉,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鉤。

姓。《正字通》宋鉤光祖。

藏鉤。《風土記》京師人,日後爲藏鉤之戲,分二曹,鬭勝負。《李商隱詩》隔坐送鉤春酒暖。

《正韻》與鬮同。《荀子·君道篇》探籌投鉤。

交鉤,語不止也。《歐陽修詩》異日說交鉤。

鉤輈,鷓鴣鳴聲。《林逋詩》雲水叫鉤輈。

《集韻》權俱切,音劬。鉤町,西南夷國名。《前漢·西南夷傳》立亡波爲鉤町王。《註》鉤音鉅于反,町音大鼎反。

《集韻》居反。

古侯反。

《韻補》叶音拘。《古·日出東南隅行》羅敷善采桑,采桑城南隅。靑絲爲籠繩,桂枝爲籠鉤。

【辀】

輈【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集韻》《韻會》張流切《正韻》職流切,音舟。《說文》車轅也。《詩·秦風》五楘梁輈。《註》梁輈,從軫以前稍曲而上,至衡則向下勾之。衡橫居輈下,而輈形穹隆如屋之梁,故曰梁輈。《左傳·隱十一年》穎考叔挾輈以走。《疏》《方言》:楚衞之閒謂轅爲輈。

輈張,彊梁貌。《後漢·董皇后傳》汝今輈張,怙汝兄耶。

【与】

与【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集韻》《正韻》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和也。《戰國策》內猶亂,與猶和也。

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姓。

《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格】

格【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古柏切《集韻》《韻會》《正韻》各額切,音隔。《說文》木長貌。《徐曰》樹高長枝爲格。

至也。《書·堯典》格于上下。

來也。《書·舜典》帝曰:格汝舜。

感通。《書·說命》格于皇天。

變革也。《書·益稷謨》格則承之庸之。

格,窮究也。窮之而得亦曰格。《大學》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

法式。《禮·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正也。《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

登也。《書·呂》皆聽朕言,庶有格命。《疏》格命,謂登壽考者。

牴牾曰格。《周語》穀洛鬭。韋昭云:二水格。

頑梗不服也。《荀子·議兵篇》服者不禽,格者不赦。

也。《詩·魯頌》在泮獻馘。《鄭箋》馘謂所格者之左耳。

舉持物也。《爾雅·釋訓》格格,舉也。

格也。凡書架、肉架皆曰格。《周禮·牛人註》挂肉格。

敵也。《史記·張儀傳》驅羣羊攻猛虎,不格明矣。

《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爾雅·釋詁》格,陞也。《方言》齊、魯曰,梁、益曰格。

標準也。《後漢·博奕傳》朝廷重其方格。

格例。《唐書·裴光庭傳》吏部求人不以資考爲限,所獎拔惟其才,光庭懲之,乃爲循資格。

《廣韻》度也,量也。

姓。《統譜》漢格班。

《唐韻》古落切《集韻》《韻會》《正韻》葛鶴切,音各。樹枝也。

廢格,阻格也。《前漢·梁孝王傳》袁盎有所關說,大后議格。

格五,角戲也。《前漢·吾丘壽王傳》以善格五召待詔。

杙也。亦以杙格獸也。《莊子·胠篋篇》削格羅落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左思·吳都賦》峭格周施。

扞格,不相入也。《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註》格,胡客反。

《集韻》《韻會》歷各切,音洛。籬落也。《前漢·鼂錯傳》謂之虎落。《揚雄·羽獵賦》謂之虎路。通作格。

《類篇》曷各切,音鶴。格澤,妖星也。見《史記·天官書》。

【磔】

磔【午集下】【石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集韻》《韻會》皆磔於市。景帝中二年,改磔曰棄市,勿復磔。《師古曰》謂張其尸也。

裂牲亦謂之磔。《禮·月令》季春命國難,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書法,右下爲磔。《崔瑗·永字八法歌》硺騰峻而速進,磔憶昔以遲移。

《爾雅·釋天》祭風曰磔。《孫炎曰》旣祭,披磔其牲,以散風也。或省作矺。

叶竹棘切,音陟。《蘇轍·除日詩》念同去鄕里,此節已三失。楚人重歲時,爆竹鳴磔磔。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