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解邀无己句

出自:宋代·陈传《望江亭》

拼音:[sī,sāi][yuǎn,yuàn][jiě,jiè,xiè][yāo][wú][jǐ][jù,gōu]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山蔼峨峨江岸深,望馀亭影落江心。
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
思远解邀无己句,流清宜写不齐琴。
仙槎一棹惊秋晓,此去银河尚几寻。

查看原文

注释

【思远】谓追思先人。
【无己】1.犹无我。 2.不固执己见。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思】

思【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恖音司。《說文》睿也。《書·洪範》思曰睿。《六書總要》念也,慮也,繹理爲思。

願也。《詩·大雅》思皇多士。《箋》願也。《正義曰》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願也。

語巳辭。《詩·周南》不可泳思。

《大雅》神之格思。

語起辭。《詩·大雅》思齊太任。

《魯頌》思樂泮水。

《諡法》謀慮不愆曰思。

州名。楚黔中地,唐置思州,以思邛水得名。

姓。以諡爲氏,明有思志道。

《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相吏切,音四。《揚雄·甘泉賦》儲精垂思。

悲也。《詩·小雅》䑕思泣血。《註》思,去聲,䑕思,哀以思。言悲也。

《書·堯典》欽明文思。《註》道德純備謂之思。《音義》思,息嗣反。

如字。

叶相居切,音須。《徐幹·室思詩》妾身雖在遠,豈違君須臾。旣厚不中薄,想君時見思。

叶桑才切,音腮。多鬚貌。《左傳·宣二年》宋城者謳曰: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念也。《易·咸卦》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說文》从心囟聲。囟頂門骨空,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

【远】

遠【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爰上聲。《說文》遼也。《廣韻》遙遠也。《正韻》指遠近定體也。

《廣韻》《集韻》《韻會》于願切《正韻》于怨切,爰去聲。《正韻》遠之也。遠近之遠上聲,如《詩》其人則遠之類。遠離之遠去聲,如《論語》敬鬼神而遠之之類是也。

叶于員切,音淵。《詩·小雅》爾之遠矣,民胥然矣。俗作逺。

【解】

解【酉集上】【角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其四支也。

《博雅》散也。《玉篇》緩也。《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旣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緩也。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爲解也。《前漢·張耳,恐天下解也。《註》謂離散其心也。

《玉篇》釋也。《儀禮·大射禮·解綱註》解,猶釋也。《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徵事以對也。

《廣韻》脫也。《禮·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博雅》說也。《史記·封禪書》船交海中,皆以風爲解。《註》皆自解說,遇風不至也。

《廣韻》講也。一曰釋詁也。《禮·經解疏》解者,分析之名。

樂曲解。《古今樂錄》傖歌以一句爲一解,中國以一章爲一解。王僧䖍啓云: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當是先詩而後聲也。

《字彙補》削也。《魯語》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

止也。《前漢·五行志》歸獄不解,兹謂追非。

開也。《後漢·耿純傳贊》嚴城解扉。

達也。《莊子·秋水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解構,猶閒構也。《後漢·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

猶會合煩辱也。《淮南子·俶眞訓》孰肯解構人閒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

道家有尸解術。《史記·封禪書》爲方僊道,形解銷化。《集解》尸解也。《問奇集》《金壷字考》攺音假,非。

梵言目帝羅,此雲解脫。荆溪淨名記,若正用功,解可作古買切。功成日,解應作戸買切。强分二音,亦非。

解解,戟多之貌。《揚子·太經》次七:何戟解解遘。

《集韻》《韻會》下買切《正韻》胡買切,音蟹。義同。

《增韻》物自解散也。《孔安國·尚書序》逃難解散。《註》解音蟹。

《廣韻》曉也。《禮·學記》相說以解。《註》解物爲解,自解釋爲解,是相證而曉解也。《魏志·賈詡傳》太祖與韓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註》謂曉悟也。

《博雅》跡也。《爾雅·釋獸》,其跡解。《註》其跡名解。

地名。《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師軍於解。《註》洛陽西南有大解、小解。

《史記·甘茂傳》今公與楚解口地。《索隱》秦地名。《正義》解口,猶開口也。

州縣名。《一統志》春秋爲晉之解梁城,戰國屬魏,漢爲解縣,屬河東郡,五代漢始置解州,治解縣,元屬平陽路,明因之。

姓。《廣韻》自唐叔虞食邑于解,後因氏。

複姓。《姓苑》北魏有解枇氏,後攺爲解氏。

《說文》解廌,獸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弄解豸。《註》解豸,似鹿,一角,一名神羊。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唐御史法冠,一名解廌冠,取其能觸邪也。《晉書·輿服志》作獬豸。《王充·論衡》作觟。

與嶰通。嶰谷,谷名。《前漢·律歷志》取竹之解谷。《孟康曰》解,脫也。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

與澥通。《前漢·揚雄傳》江湖之雀,勃解之鳥。

與蟹同。《呂覽·恃君篇》大解、陵魚,大人之居。《山海經》作大蟹。

《唐韻》尸賣切《集韻》《韻會》下解切,蟹去聲。亦判也,散也,曉也,獸也,地名也。

《玉篇》接中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爲弓,茭解中有變焉,故挍。《註》茭,弓檠也。茭解,謂接中也。

支節也。《前漢·賈誼傳》所排擊剝割,皆衆理解也。《師古註》解,支節也。

與懈同。《詩·大雅》不解于位。《註》解,怠惰也。《禮·月令》民氣解惰。

與邂同。《正字通》解后,卽邂逅,言彼此不期而遇也。《六書正譌》別作邂,非。

《廣韻》古隘切《集韻》《韻會》居隘切《正韻》居拜切,皆去聲。《類篇》除也。一曰聞上也。《韻會》發也。《唐制》進士由鄕而貢曰解額。

《國史補》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宋史·選舉志》天下之士,屛處山林,令監司守臣解送。

《職官志》入額人一任實滿四年,與解發赴銓。《正字通》凡官司解報、杻解,皆此音。《韻會》讀若懈,非。

與廨同。《玉篇》署也。《商子·墾令篇》高其解舍。《左思·吳都賦》解署棊布。《註》言非一也。

《集韻》口賣切,楷去聲。解垢,詭曲之辭。《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音義》又音楷。

叶舉履切,音几。《古詩》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叶居縊切,音記。《楚辭·九章》愁鬱鬱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解。心鞿羈而不開兮,氣繚轉而自締。

叶訖力切,音棘。《詩·魯頌》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叶舉下切,嘉上聲。《僧皎然·題毗沙天王像》憶昔胡兵圍未解,感得此神天之下。《俗書正誤》解从刀、牛。俗从羊作觧,非。廨字原从厂作。

【邀】

邀【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于宵切《集韻》《韻會》伊消切《正韻》伊堯切,音腰。《廣韻》遮也。《晉書·陶潛傳》王弘令潛故人齎酒于半道,邀之。

《正韻》招也。《李白詩》舉杯邀明月。

《集韻》求也。通作徼。《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倖。

《正韻》通作要。《孟子》使數人要於路。《又》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无】

无【卯集下】【无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而無傲。

《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註》虛無皆有閒隙。《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註》無,猶不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姓。《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文無,藥名。《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說文奇字作无。《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集韻》或作亡。《詩·衞風》何有何亡。

通作毋。書,無逸。《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通作毛。《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集韻》無或作橆。韻會,,尤非。

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己】

己【寅集中】【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紀。《廣韻》身也。《韻會》對物而言曰彼己。《書·大禹謨》舍己從人。《禮·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韻會》私也。《論語》克己復禮。

《釋名》紀也。《詩·小雅》式夷式己。《箋》爲政當用平正之人,用能紀理其事也。

日名。《說文》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爾雅·釋天》太歲在己曰屠維,月在己曰則。《禮·月令》季夏之月,其日戊己。《註》己之爲言起也。

官名。《後漢·西域傳》元帝置戊己校尉,屯田於車師前王庭。《註》戊己中央,鎭覆四方。

開渠播種,以爲厭勝,故稱戊己焉。

《集韻》口已切,音起。姓也。《詩·商頌》韋顧旣伐,昆吾夏桀。《箋》顧昆吾,皆己姓也。

【句】

句【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九遇切《集韻》《韻會》俱遇切,音屨。《玉篇》止也,言語章句也。《類篇》詞絕也。《詩·關雎疏》句古謂之言。秦漢以來,衆儒各爲訓詁,乃有句稱。句必聯字,而言句者,局也。聮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

僂句,地名,龜所出也。《左傳·昭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龜僂句。

《禮·樂記》句中鉤。《疏》謂大屈也。言音聲大屈曲,感動人心,如中當於鉤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句兵欲無彈。《註》句兵,戈戟屬。《釋文》句,俱具反。

音鉤。

《史記·叔孫通傳》臚句。《註》上傳語告下爲臚,下告上爲句。

高句驪,遼東國名,漢爲縣。《前漢·地理志》元菟郡高句驪。

句容,縣名。《地理志》丹陽郡句容縣。

《廣韻》古音遘。《廣韻》句當。《宋史·曹彬傳》江南句當公事回。

姓。《華陽國志》王平,句扶,張翼,廖化爲將。時人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

《類篇》拘也。

與彀同。《詩·大雅》敦弓旣句。《釋文》句,說文作彀。張弓曰彀。

《唐韻》《集韻》古侯切《韻會》《正韻》居侯切,音溝。俗作勾。《說文》曲也。《禮·月令》句者畢出。《左傳·哀十七年》越子爲左右句卒。《註》鉤伍相著,別爲左右屯。《前漢·趙充國傳》入鮮水北句廉上。《註》句廉,渭水岸曲而有廉稜也。

《集韻》亦作區。《禮·樂記》區萌達。《註》屈生曰區。《釋文》區音勾,古侯反。

句芒,春神。《禮·月令》其神句芒。

句龍,社神。《左傳·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爲后土。

句繹,邾地。《春秋·哀二年》盟于句繹。

句瀆,齊地。《左傳·襄十九年》執公子牙于句瀆之丘。《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句陽縣。《註》左傳句瀆之丘也。

寃句、句章,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句章縣,濟隂郡寃句縣。《註》師古曰,句音鉤。

句吳。《史記·吳世家》自號句吳。《註》吳言句者,發聲也。猶言于越耳。

《五音集韻》亦姓。《史記·仲尼弟子傳》句井疆。《註》正義曰:句作釣。

《廣韻》其俱切《集韻》權俱切,音衢。須句,地名。《春秋·文七年》公伐邾,取須句。《音義》句,其俱反。

句町,縣名。《前漢·地理志》牂牁郡句町縣。《註》師古曰,音劬挺。

《字彙補》與絇同。履頭飾也。《周禮·天官·屨人》靑句。《註》句當爲絇。《前漢·王莽傳》句履。《註》師古曰,其形岐頭。

《集韻》恭于切,音俱。本作拘。或作佝,止也。

《史記·孝文紀》故楚相蘇意爲將軍,軍句注。《註》應劭曰,山險名也。索隱曰,句音俱。包愷音鉤。

與矩同,方也。《莊子·田子方》履句履者知地形。《陸德明·音義》句音矩。徐云:其俱反。李云:方也。

古有切,音九。《淮南子·地形訓》自東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癭民。《註》句,讀若九。《說文》本作(丩)聲。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