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亦知善

出自:清代·元龙《乞食》

拼音:[tóng][zǐ][yì][zhī,zhì][shàn]

平仄:平仄仄平仄

林间才定起,洗钵出门行。
童子亦知善,设斋非爱名。
说经酬饭价,回施合凡情。
果腹便归去,寒山万木平。

查看原文

注释

【童子】1.儿童;未成年的男子。 2.古代指未成年的仆役。 3.指童身。 4.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于唐代。 5.瞳人;眼珠。童﹐通"瞳"。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童】

童【午集下】【立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同。獨也。言童子未有室家者也。《增韻》十五以下謂之童子。《易·蒙卦》匪我求童蒙。《詩·衞風》童子佩觿。《穀梁傳·昭十九年》羈貫成童。《註》成童,八歲以上。

《增韻》女亦稱童子。《禮·記註》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

邦君妻自稱之謙辭。《論語》夫人自稱曰小童。

牛羊之無角者曰童。《易·大畜》童牛之牿。《詩·大雅》俾出童羖。

《釋名》山無草木曰童,若童子未冠然。《莊子·徐無鬼》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註》童土,無草木地。

地名。《前漢·功臣表》童鄕侯鐘祖。

草名。《爾雅疏》寓木,一名宛童。

稂,一名童梁。

童童,盛貌。《蜀志》先主舍東南角桑樹童童,如小車蓋。

《篇海》男有罪爲奴曰童使。《易·旅卦》得童僕貞。《前漢·貨殖傳》童手指千。《註》童,奴婢也。《韻會補》童,奴也,幼也。今文僮幼字作童,童僕字作僮,相承失也。

姓。《急就篇註》顓頊子號老童,其後爲姓。《廣韻》漢有琅邪內史童仲玉。

《集韻》諸容切,音鐘。《公羊傳·桓十一年》公會宋公于夫童。《註》童,音鐘。左氏穀梁皆作鐘。

借作同。《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註》童,同也。聲之譌也。

叶徒黃切。《韓愈·此日足可惜詩》驚波暗合沓,星宿爭翻芒。馬乏復悲鳴,左右泣僕童。

【子】

子【寅集上】【子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㜽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

《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註》內子不薦籩。

《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前漢·嚴助傳註》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曰贅子。

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國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爲趙邑,屬上黨。

姓。《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複姓。《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子細,猶分別。《北史·源思禮傳》爲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去聲,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與慈通。《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叶濟口切,音走。《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叶子德切,音則。《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亦】

亦【子集上】【亠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睪。總也,又也。

傍及之詞。

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亦本作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知】

知【午集中】【矢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

《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

《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善】

善【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譱音蟺。《說文》吉也。《玉篇》大也。《廣韻》良也,佳也。《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

《詩·鄘風》女子善懷。《箋》善,猶多也。《禮·文王世子》嘗饌善,則世子亦能食。《註》善謂多于前。

《禮·曲禮·入國不馳註》馳善躙人也。《疏》善猶好也,車馳則好行刺人也。

《禮·王制註》善士謂命士也。

《禮·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疏》善猶解也。

《禮·少儀》問道藝,曰:子習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難,故稱習。藝易,故稱善。

《前漢·西域傳》鄯善國,本名樓蘭王。

與單通。《前漢·匈奴傳》單于曰善于。

《廣韻》姓也。《呂氏春秋》善卷,堯師。

《韻會》《正韻》時戰切,音繕。《毛氏曰》凡善惡之善則上聲,彼善而善之則去聲。《孟子》王如善之是也。○按《玉篇》《廣韻》《集韻》《類篇》善字俱無去聲。

《正字通》與人交讙曰友善。《史記·刺客傳》田光曰:所善荊卿可使也。

與膳通。《莊子·至樂篇》具太牢以爲善。《集韻》或作嬗。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