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岖历尽千岩险

出自:清代·吴镕《杨双梧太守相度筑兰城贺之》

拼音:[fēng][qū][lì][jìn,jǐn][qiān][yán][xiǎn]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迹寄空山暑亦寒,身负重钜涉艰难。
峰岖历尽千岩险,相度周行一骑单。
独向闾阎咨疾苦,每于村落任盘桓。
民番自有敦庞意,拥彗欢迎旧日官。

查看原文

注释

【历尽】多次经历或遭受:~沧桑 ㄧ~磨难ㄧ~千辛万苦。
【岩险】高峻险要之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峰】

峰【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同峯。

【岖】

嶇【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豈俱切《集韻》《韻會》虧于切,區聲。今作嶇。《增韻》山路不平貌。一曰山峻也。《潘岳·西征賦》軌崎嶇以低仰。

通作。偎字原从彳畏聲。

【历】

歷【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音靂。《說文》過也。一曰經歷。《書·梓材》殺人歷人。《註》歷人者,罪人所過。《前漢·天文志》合散犯守,陵歷鬭食。《韋昭註》自下往觸之曰犯,居其宿曰守,經之爲歷,突掩爲陵,星相擊爲鬭。

次也。《禮·月令》季冬,命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註》歷,猶次也。

盡也。謂徧及之也。《書·盤庚》歷告爾百姓于朕志。《前漢·劉向傳》歷周唐之所進以爲法。《師古註》歷謂歷觀之。

踰也,越也。《孟子》不歷位而相與言。《大戴記》竊盜歷法妄行。

疎也。《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齞脣歷齒。《註》歷,猶疎也。《後漢·列女傳》蓬髮歷齒,未知禮則。

錯也。《莊子·天地篇》交臂歷指。

亂也。《大戴記》歷者,獄之所由生。《註》歷,歷亂也。《鮑照詩》黃絲歷亂不可治。

歷歷,行列貌。《古樂府》歷歷種白楡。

釜鬲謂之歷。《史記·滑稽傳》銅歷爲棺。《索隱曰》歷卽釜鬲也。

歷錄,文章之貌。見《詩疏》。

寂歷,猶寂寞也。《張說詩》空山寂歷道心生。

山名。《括地志》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一名歷山,舜耕處。《廣輿記》蒲州今屬平陽府。

濟南有歷山,《漢志》充縣亦有歷山。

縣名。《前漢·地理志》信都國有歷縣。

歷城縣,屬濟南,卽齊州縣也。《地理通釋》田廣罷歷下兵,卽其地。後漢安帝建光三年,黃龍見歷城。

湖名。《廣輿記》歷湖,在和州城西,周七十里,爲郡之巨浸。

《爰歷》,書名。《說文序》趙高作《爰歷篇》,所謂小篆。

與曆日之曆同。《前漢·律歷志》黃帝造歷。

《世本》曰容成造歷。《尸子》曰羲和造歷。或作曆。

與霹靂之靂同。《前漢·天文志》辟歷夜明。《後漢·蔡邕傳》辟歷數發。

與馬櫪之櫪同。《前漢·梅福傳》伏歷千駟。

同壢。坑也。

【尽】

尽【寅集上】【尸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

《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

姓。見《萬姓統譜》。

《唐韻》《正韻》卽忍切《集韻》《韻會》子忍切,盡矣。

《韻會》皆也。《左傳·昭二年》韓宣子曰:周禮盡在魯矣。

《類篇》任也。《增韻》縱令也。《左傳·文十四年》公子商人,盡其家貸於公。《禮·曲禮》虛坐盡後,食坐盡前。俗作儘。

盡盡,極視盡物之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盡盡然,盱盱然。

《韻會》徐刃切《正韻》齊進切,秦去聲。亦竭也。《周語》齊國佐其語盡。《註》盡其心意,善惡褒貶,無所諱也。《世說新語》可以累心處都盡。《註》盡,猶空也。

【千】

千【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蒼先切《集韻》《韻會》《正韻》倉先切,音阡。《說文》十百也。

《廣韻》漢複姓。

《韻補》叶雌人切,請平聲。《劉劭趙都賦》宮妾盈兮數百,食客過兮三千。越信孟之體,慕姬旦之懿仁。

【岩】

岩【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正字通》俗嵒字。巖俗省作岩。(巖)《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疑銜切《正韻》魚咸切,音嵒。《說文》岸也。从山嚴聲。《增韻》石窟曰巖,深通曰洞。一曰險也。《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公羊傳·僖三十三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

嶃巖,高峻貌。《司馬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

巖廊,殿廡也。《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遊於巖廊之上。

地名。《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傳》傅巖,在虞虢之閒。

《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嚴。巖巖,高貌。《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正字通》本作嚴。亦作巖。通作礹嵒碞。○按巖與嵒同。《說文》嵒,五咸切,山巖也。巖,五緘切,岸也。同字分訓巖,專訓岸,作。(巖)

【险】

險【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虛檢切,音獫。《說文》阻難也。《玉篇》高也,危也。《易·屯卦》動乎險中。《坎卦》習坎,重險也。《又》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司險,官名。《周禮·夏官》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

《玉篇》邪也,惡也。《書·盤庚》今汝聒聒,起信險膚。《傳》起信險僞,膚受之言。

《周禮·春官·典同》險聲斂。《註》險謂偏弇也。險則聲斂不越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疢疾險中。《註》險,傷也。

地名。《史記·朝鮮傳》都王險。《註》險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前漢·地理志》遼東郡險瀆。《註》朝鮮王滿都也,依水險故名。

《地理志》中山國安險。

《爾雅·釋魚》蜠大而險。《註》險者,謂汙薄。

《集韻》所斬切,音摻。艱難也。

希埯切,薟上聲。峻也。

巨險切,音芡。與儉同。

居奄切,音檢。《字林》山形似重甑。◎按此乃隒字之音義。類篇,隒又居奄切,而集韻隒闕此一音,乃隒譌作險耳。

《集韻》魚銜切,音。本作巖。《史記·殷本紀》得說於傅險中。《註》險,亦作巖。《集韻》或作嶮。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