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相拱揖

出自:清代·李霨《枫岭》

拼音:[nán,nā][běi,bèi][xiāng,xiàng][gǒng][yī]

平仄:平仄平仄平

枫岭与梨岭,南北相拱揖
石脉固潜通,蟠峙各独立。
林木互纠纷,乱峰森??。
其巅判闽浙,风土隔邦邑。
跻崖俯绝谷,转道仅微级。
凌空危桥滑,束涧鸣溜急。
负担尽游估,攀缘如蚁集。
伤哉营微利,走险讵夙习。
下见稻畦人,惊客举蓑笠。
驰骛违所性,邅回增忧色。

查看原文

注释

【南北】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4.指"南学"与"北学"。 5.计谋。指本领。 6.明代俗称男子汉。
【拱揖】1.亦作"拱挹"。 2.拱手作揖以示敬意。 3.环绕卫护。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南】

南【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北】

北【子集下】【匕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

《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

《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相】

相【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

《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

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

《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

《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

《爾雅·釋詁》導也。

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相者,一人敎導,卽贊勉也。

《增韻》。

《廣韻》扶也。《禮·禮器》樂有相步。《註》扶工也。

《小爾雅》治也。《左傳·昭九年》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註》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

選擇也。《周禮·春官·簭人》上春相簭。《註》謂更選擇其蓍也。

送杵聲。《禮·曲禮》鄰有喪,舂不相。《註》相者,聲以相助,歌以助舂,猶引重者呼邪許也。

相術。《左傳·文元年》內史叔服能相人。

月名。《爾雅·釋天》七月爲相。

官名。《呂覽》相者,百官之長也。《古三墳》伏犧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前漢·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

計相。《史記·張丞相傳》張蒼遷爲計相。《註》專主計籍。

內相。《唐書·陸贄傳》贄爲翰林時,號內相。

家相。《禮·曲禮》士不名家相。《註》主知家務者。

《周禮·春官》有馮相氏。《夏官》有方相氏。

樂器。《禮·樂記》治亂以相。《註》相卽拊也。亦以節樂,以韋爲表,裝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

星名。《石申星經》相星在北極斗南。

江神,名奇相。見《博雅》。

太史祥風,以占吉凶。《古今注》作伺風鳥,夏禹所作也。

藥名。《本草綱目》相,麻黃別名。相鳥,馬蘭別名。

地名。《商書序》河稟甲居相。《註》在河北。令魏郡有相縣。

州名。後魏置相州,唐曰鄴都。

姓。《後漢·南蠻傳》武落鐘離山出四姓,一曰相氏。《後秦》相雲。《北齊》相願。

相里,務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複姓。

《字彙補》音禳。《禮·祭法》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註》相近當爲禳祈,王肅又作祖迎。

叶思必切,音悉。《杜甫·漫興絕句》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陸游詩話》白樂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爲問長安月,如何不相離是也。此詩相欺,亦當讀入聲。《說文》易緯文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故从目从木。《正字通》相,俗作爲二,非。

【拱】

拱【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正韻》居竦切《集韻》《韻會》古勇切,音鞏。《說文》斂手也。《徐曰》兩手大指相拄也。《書·武成》垂拱而天下治。《註》垂衣拱手也。《禮·玉藻》凡侍於君垂拱。《疏》沓手也。身俯則宜手沓而下垂也。

《爾雅·釋詁》執也。《註》兩手合持爲拱。《左傳·僖三十二年》爾墓之木拱矣。

拱翊,環衞也。

與珙通。大璧也。《左傳·襄二十八年》與我其拱璧。

州名。漢留郡,宋置拱州。

姓。明景泰進士拱廷臣。

《集韻》居容切,音恭。左傳,拱璧。徐邈讀。

居用切,供去聲。亦斂手也。

渠竹切,音。《廣雅》法也。◎按屋韻渠竹切,與沃韻渠玉切相近,讀者宜細分。或省作共。

【揖】

揖【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伊入切《集韻》《韻會》《正韻》一入切,音挹。《說文》手著胷曰揖。《六書故》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儀禮·鄉飲酒禮賓厭介註》推手曰揖,引手曰厭。《詩詁》上手當曰厭,謂手厭於胷,引手當曰揖,下手曰拜。《周禮·秋官·司儀》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註》土揖,推手小下之也。時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舉之也。《前漢·高帝紀》酈生不拜長揖。《註》長揖者,手自上而極下。

《說文》攘也。◎按攘同讓。增韻,遜也。前漢王莽傳,揖大福之恩。註:揖謂讓而不當也。

進也。《禮·玉藻》進則揖之,退則揚之。《註》揖之謂小俯也。揚之謂小仰也。

三揖,卿大夫士也。《左傳·哀二年》三揖在下。

《集韻》乙及切,音邑。與挹同。《王禹偁·竹樓記》遠吞山光,平揖江瀨。

側立切,音戢。聚也。《詩·周南》螽斯羽揖揖兮。

《集韻》卽入切《正韻》賫入切,音湒。義同。

《集韻》籍入切,音集。義同。

成也。

與輯通。《史記·秦始皇紀》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前漢·郊祀志》揖五瑞。《註》合也。

乙冀切,音懿。與撎同本作揖。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