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慷摩盛轨

出自:清代·潘相《悼琉球国官生梁允治金型》

拼音:[kǎi][kāng][mó,mā][shèng,chéng][guǐ]

平仄:仄平平平仄

咄咄两官生,久米名家子。
生长海天南,相隔万余里。
北学入成均,见我咍咍喜。
如何两月余,相继而至此。
金生积瘵痨,初见愁难恃。
梁生敏且强,勇欲追前美。
堆架洛闽书,鞭辟惟近里。
手著已等身,质问忘移晷。
暇日多清吟,慨慷摩盛轨
更老顾之欢,叮咛细磨砥。
岂意命俱乖,一病长不起。
天子恤远人,后先赐恩旨。
葬之利禅庵,厥茔亦修理。
锡之养母金,高堂供滫瀡。
两生素心人,存没总相倚。
九泉更奚尤,得兹亦幸矣。
嗟余何所缘,挟册来槐市。
骑驴六七年,有如萍泛水。
值生四人来,遴师慎择使。
相逢喜盍簪,意气谐商徵。
谁知欢聚场,忽成忧患垒。
人生天地间,合离各有以。
况与异国人,结契宁漫尔。
先笑后号咷,毋乃太遄驶。
独坐不能眠,侧听魂在几。
叹息遂成诗,感念何时止。

查看原文

注释

【慨慷】1.亦作"慨忼"。 2.感慨。 3.情绪激昂。
【盛轨】美好的典范。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慨】

慨【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集韻》《韻會》口漑切,音欬。忼慨,壯士不得志也。从心旣聲。《徐曰》內自高亢憤激也。《後漢·馮良傳》慨然恥在厮役。

悲也。《禮·檀弓》旣葬,慨焉如不及。《疏》中心悲也。

《檀弓》練而慨然。《註》憂悼在心之貌。

通作愾。《晉書·陸機傳》登壇忼愾。

叶去吏切,音器。《賈誼·旱雲賦》遂積聚而合沓兮,相紛薄而慷慨。若飛翔之縱橫兮,揚波怒而澎濞。

【慷】

慷【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韻會》苦朗切《集韻》口朗切《正韻》口黨切,與忼同。慷慨,激昂之意。《後漢·齊武王縯傳》性剛毅慷慨。

《五音集韻》胡朗切,音沆。

去聲。《正韻》口浪切,音亢。義同。

《集韻》《韻會》《正韻》丘岡切,音康。《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成公綏·嘯賦》時幽散而將絕,中矯厲而慨慷。徐婉約而優游,紛繁騖而激揚。

【摩】

摩【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音磨。《說文》研也。《廣韻》迫也。《增韻》揩也。《易·繫辭》剛柔相摩。《註》相切摩也。《禮·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註》相切磋也。

《樂記》陰陽相摩。《註》猶迫也。《戰國策》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註》摩言切近過之。

揣摩也。《鬼谷子》摩之符也內,內符者,揣之主也。抱薪趨火,燥者先然。平地注水,濕者先濡。

《揚子·方言》滅也。之東鄙曰摩。《史記·平準書》姦或盜摩錢裏取鎔。

消摩。《曹毗杜蘭香傳》消摩自可愈疾,香以藥爲消摩。

《唐韻》《集韻》莫臥切,磨去聲。按摩也。《孟子·爲長者折枝註》折枝案摩,折手節解罷枝也。

《集韻》忙皮切,音糜。漢有施摩神,荆巫所祠。或作攠。

古與靡磨通。

【盛】

盛【午集中】【皿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氏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說文》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書·泰誓》犧牲粢盛。《傳》黍稷曰粢,在器曰盛。《周禮·天官》甸師掌帥其屬,耕耨王藉,以共齍盛。《註》謂黍稷稻粱之屬,可盛簠簋者。

器名。《左傳·哀十三年》旨酒一盛。《註》一器也。《禮·喪大記》食粥於盛不盥。《註》謂今時杯杅也。

《廣韻》受也。《詩·召南》于以盛之,維筐及筥。《古今注》城者,盛也,所以盛受民物也。

成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白盛。《註》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盛服,嚴飾也。《左傳·宣二年》宣子盛服將朝。《註》盛,音成。本或作成。

防隄也。《爾雅·釋山》山如防者盛。《疏》盛,讀如粢盛之盛,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也。

山名。《前漢·郊祀志》日主祠盛山。《註》在東萊不夜縣。《註》盛,音成。

國名。《公羊傳·隱五年》秋衞師入盛。《註》盛,音成。《左傳》作郕。

《唐韻》丞政切《集韻》《韻會》《正韻》時正切,成去聲。《博雅》多也。《廣韻》長也。《增韻》大也。茂也。《易·繫辭》日新之謂盛德。《禮·月令》生氣方盛,陽氣發泄。《中庸》官盛任使。《史記·循吏傳》世俗盛美。《呂氏春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

極也。《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

猶嘉也。《張衡·東京賦》盛夏后之致美,爰敬恭於神明。

受物曰盛。《前漢·東方朔傳》壷者,所以盛也。《師古註》叶音去聲。

地名。《前漢·武帝紀》南巡狩至於盛唐。《魏書·神元帝紀》魏始祖遷於定襄之盛樂。

姓。《後漢·西羌傳》北海太守盛苞,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一曰周穆王時盛國之後。《穆天子傳》姬姓也。盛柏之子也。天子賜之。上姬之長,是曰盛門。《註》盛,國名,盛姬,王同姓也。

【轨】

軌【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宄。《說文》車轍也。《孟子》城門之軌。《註》車轍迹也。

車軸也。《禮·少儀》其在車,左執轡,右受爵,祭左右軌范乃飮。《註》軌,謂轊頭也。

《正韻》法也,則也。《左傳·隱五年》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前漢·賈山傳》軌,事之大者也。《註》軌謂法度,故凡不循法度者,謂之不軌。

《正韻》循也。《史記·天官書》星辰軌道。《註》謂循其常道也。《前漢·賈誼傳》諸侯軌道。《註》言循法度也。

與宄通。《左傳·成十七年》亂在外爲姦,在內爲軌。御姦以德,御軌以。《註》軌本作宄。

《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設黍稷六簋于俎西。《註》簋,古文作軌。

叶居有切,音九。《詩·邶風》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叶果許切,音舉。《陸機·凌霄賦》削陋跡于介丘兮,省仙遊而投軌。覬情累以遂濟兮,豈時俗之云阻。○按《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經涂九軌。註:軌,謂轍廣,非。軌卽轍也。《韻會》,輪有高下廣狹,皆定于軌。輪中之軌旣同,則轍迹亦同,因謂車轍亦曰軌。其實軌乃轊頭也。自《說文》以軌爲車轍,後人沿之,遂專以車轍訓軌,失其字之本義矣。《郉昺·孝經序》疏云:兩轍之閒曰軌,車所轢曰轍。此爲確詁云。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