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寒暑雨仍咨嗟

出自:明代·潘榛《秋水篇》

拼音:[qí][hán][shǔ][yǔ,yù][réng][zī][jiē]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芦台七月足秋水,一望苍茫烟波里。
卫河北来势欲吞,滹沱东下疾如矢。
汪洋千顷静不风,瞬息惊涛百丈起。
渔人不敢试舟航,千夫万夫立水涘。
皇皇蚁穴忧其崩,高岸重堤未足恃。
嗟我无能分民忧,几回欲与河伯死。
却意河伯岂无灵,杀时犉牡修禋祀。
侵晚水势若为消,我士我民沾沾喜。
忆昔当初二月春,土功百里若云屯。
畚锸仓皇务农废,移家仍复住河滨。
堤筑何止千万丈,胼胝何止数十旬。
富人仆赁或哿矣,伤哉零丁此孤贫。
籴得城中数升米,幼妇稚儿共采薪。
糟糠不厌强赴役,稍息犹恐督吏嗔。
五月六月工方歇,遥看凹面堤嶙峋。
准拟中流今砥柱,何来大水又浸沦。
以我修兮以我守,胡为频频苦我民。
嗟此小邑屡荒旱,更有冠盖如飞翰。
同行奔走孑无遗,况复迢迢一河岸。
至如僻地客少过,小民从容里田畔。
卒岁不闻力役征,生平不识水揽漫。
祈寒暑雨仍咨嗟,起向官府坐长叹。
我民何独生水乡,行役修堤曾不惮。
数十年来此邑疲,里闬萧条半逃窜。
有如偏累苦不休,谁不星星各解散。
呜呼天地生人各一方,不须冲疲苦较量。
我闻卫河东岸去,下海曾不百里强。
水没田舍固难当,水归大海亦其常。
安得排决令东注,年年不复此堤防。

查看原文

注释

【祈寒】大寒。祈,通"祁"。
【寒暑】1.冷和热:~表。 2.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易节丨经历了十五个~才完成这部书稿。
【咨嗟】1.叹息:侧身西望长咨嗟|费、尤二人俱咨嗟长叹,复以酒酬西伯。 2.赞叹:四坐咨嗟称快|三将细看了形势,叹羡咨嗟。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祈】

祈【午集下】【示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渠希切,音旂。《說文》求福也。《書·召誥》祈天永命。《詩·小雅》以祈甘雨。

《爾雅·釋言》叫也。《周禮·春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註》祈,,音叫。

報也,告也。《詩·大雅》以祈黃耉。《疏》報養黃耉之老人,酌大斗而嘗之,以告黃耉將養之也。亦作蘄。《荀子·儒效篇》跨天下而無蘄。

通圻。《書·酒誥》圻父薄違。《詩·小雅》作祈父。《毛萇曰》祈折畿同。

同祁。《書·君牙》冬祁寒。《禮·緇衣》作祈寒。

《集韻》古委切,音詭。同䃽,祭山名。《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註》其祈沈以馬。

【寒】

寒【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姓。漢博士寒朗。

叶胡田切,音賢。《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叶側鄰切,音眞。《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

【暑】

暑【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舒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賞呂切,音鼠。《說文》熱也。《釋名》暑,煮也。熱如煮物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正字通》時令有大暑、小暑。

【雨】

雨【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王矩切,音羽。《說文》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玉篇》雲雨也。《元命包》隂陽和爲雨。《大戴禮》天地之氣和則雨。《釋名》輔也。言輔時生養。《易·乾卦》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書·洪範》八庶徵,曰雨,曰暘。

《爾雅·釋天》暴雨謂之涷,小雨謂之霡霂,久雨謂之淫。陸佃云:疾雨曰驟,徐雨曰零,久雨曰苦,時雨曰澍。

穀雨,二十四氣之一。見《後漢·律曆志》。

《正字通》雨虎,蟲名。遁甲開天圖曰:霍山有雨虎,狀如蠶,長七八寸,在石內,雲雨則出,可炙食。或曰石蠶之類。詳見《本草綱目》。

《集韻》歐許切,音。義同。

《廣韻》《集韻》《韻會》王遇切,音芋。《集韻》自上而下曰雨。《韻會》風雨之雨上聲,雨下之雨去聲。《詩·邶風》雨雪其雱。

《小雅》雨我公田。《釋文》雨,于付反。《禮·月令》仲春始雨水。《註》漢始以雨水爲二月節。

叶羽軌切,音以。《易林》隂積不已,雲作淫雨。

【仍】

仍【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音艿。因也。《論語》仍舊貫,如之何。《周禮·春官·司几筵》吉事變几,凶事仍几。《註》變几,變更其質,謂有飾也。仍,因也,因其質,謂無飾也。

重也,頻也。《前漢·王莽傳》吉瑞累仍。

《谷永傳》饑饉仍臻。

《淮南子·精神訓》仍仍然知盆瓴之足羞也。《註》仍仍,不得志之貌。

雲仍。《爾雅·釋親》昆孫之子爲仍孫,仍孫之子爲雲孫。

國名。《史記·夏本紀》少康娶於有仍氏。

姓。

叶人余切,音如。《柳宗元·佩韋賦》冶訐諫於昬朝兮,名崩弛而陷誅。苟縱直而不羈兮,乃變罹而禍仍。◎按《說文》仍,如乗切,原屬日母變宮之字。今《字彙》仍芿艿陾等字皆作時征切,是爲禪母之齒音,其誤甚矣。不可不辨。

【咨】

咨【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卽夷切《集韻》津夷切,音資。《說文》謀事曰咨。《爾雅·釋詁》咨,謀也。《書·舜典》咨十有二牧。《傳》咨亦謀也。《詩·小雅》周爰咨諏。《周語》單子儉敬讓咨,以應成德。

《爾雅·釋詁》嗟咨,也。《書·堯典》帝曰:咨汝羲暨和。《傳》咨,嗟也。

《君牙》小民惟曰怨咨。

《揚子·方言》忸怩慙歰也,或謂之㗤咨。

《爾雅·釋詁》咨,此也。《疏》咨與兹同。

《集韻》資四切,音恣。歎聲。《易·萃卦》齎咨涕洟。《註》齎咨,嗟歎之辭。《陸德明·音義》咨音諮,又將利反。

【嗟】

嗟【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也。《釋名》嗟,佐也。言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書·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詩·周南》嗟我懷人。

《齊風》猗嗟昌兮。《疏》猗是心內不平,嗟是口之喑咀,皆傷歎之聲。《禮·檀弓》嗟來食。《廣韻》同。

《集韻》遭哥切,音䦈。《易·離卦》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音義》王肅讀遭哥切《阮籍·詠懷詩》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嗟。

《韻會補》子夜切,音借。同唶。《三蒼詁》咄嗟,易度也。猶言呼吸之閒。字本作唶。古有咄唶歌。世說石崇作豆粥,咄嗟而辦。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