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攀屴崱峰

出自:清代·刘韵《侍姑冯夫人游石鼓山》

拼音:[dēng][pān][lì][zè][fēng]

平仄:平平仄仄平

佐馂得馀閒,游山觅幽赏。
晨兴奉板舆,意在怡色养。
出郊二十里,境渐异墨尘坱。
奇峰迎面来,松筱密如幌。
穹窿大石鼓,擘自巨灵掌。
鸟道盘一线,螺屏列万丈。
舆夫作蛇行,蜿蜒陟林莽。
古刹峙山椒,结构极闳敞。
衣钵五代遗,榱桷普陀仿。
登攀屴崱峰,白云任俯仰。
岩洞探灵源,仙踪殊惝恍。
翼然水云亭,愚斋署诗榜。
寺门涌泉出,有池数弓广。
久旱从不枯,佛法现龙象。
寺左喝水岩,壁錾大士像。
活活龙头泉,激轮钟自响。
右瞰达摩洞,幽僻莫可状。
面壁悟禅机,眼底颈明朗。
纵无换骨丹,颇萌出尘想。
慈姑困步履,扶掖代藜杖。
不愁暝色催,愿睹白毫放。
停车为少留,归路月已上。

查看原文

注释

【登攀】攀援登高。也指进取:只有勇于登攀,才能踏上科学的峰巅。
【屴崱】1.形容山峰高耸。 2.形容态度端庄。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登】

登【午集中】【癶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都騰切,等平聲。《爾雅·釋詁》陞也。《玉篇》上也。進也。《易·明夷》初登于天。《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左傳·僖九年》王使宰孔賜齊侯胙,下拜登受。《禮·月令》農乃登麥。《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前漢·食貨志》進業曰登。《註》進上百工之業也。

《爾雅·釋詁》成也。《增韻》熟也。《書·泰誓》以登乃辟。《詩·大雅》誕先登于岸。《周禮·地官·小司徒》頒比法于六鄉之大夫,使各登其鄉之眾寡六畜車輦。《註》登,成也。成猶定也。《孟子》五穀不登。《註》登,成熟也。

尊之曰登。《禮·月令》登龜。《註》龜言登者,尊之也。

《博雅》登登,眾也。

築牆用力相應聲。《詩·大雅》築之登登。

登聞鼓院。《宋史·職官志》隷司諫正言,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

榻登。《釋名》施于大牀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牀也。《說文》作毾㲪。

星名。《晉書·天文志》歲星之精流,爲及登。

鳳皇朝鳴曰登晨。見《軒轅黃帝記》。

州名。古萊子國,隋牟州,唐改登州,取文登山而名。

姓。出南陽,蜀有關中流人,始平登定。

《集韻》丁鄧切,等去聲。履也。或作蹬。

《字彙補》東職切,等入聲。《公羊傳·隱五年》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註》登讀言得。齊人名求得爲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叶都籠切,音東。《前漢·宣元敘傳》元之二王,孫後大宗。昭而不穆,大命更登。

叶都郎切,音當。《易林》南山高岡,回隤難登。道里遼遠,行者無糧。《說文》上車也。从癶豆,象登車形。《集韻》或作僜。《字彙》登與豆豋之豋,从月从又者別。

【攀】

攀【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普班切《集韻》《韻會》《正韻》披班切,盼平聲。引也。《晉語》攀輦卽利而舍。

自下援上也。《莊子·馬蹄篇》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崔駰·達旨》攀台階闚紫闥。或作扳。亦作。

【屴】

屴【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林直切《集韻》《韻會》六直切《正韻》郎狄切,音力。崱屴,山高貌。

山連也。《杜甫·封西嶽賦》超崱屴。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崱屴嵫釐。《註》宮殿高竦貌。

《正字通》屴,或讀如勒。義同。

【崱】

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士力切《集韻》《韻會》寔側切,音萴。崱屴,山大貌。

《集韻》山連也。《梁劉峻詩》鑿戸闚嶕嶢,開軒望嶄崱。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崱繒綾而龍鱗。《註》謂參差不齊,如龍鱗然。互見前屴字註。

【峰】

峰【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同峯。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