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逦出荡漾

出自:清代·凌扬藻《入西樵白云洞观灵鳌石》

拼音:[yǐ,yí][lǐ][chū][dàng][yàng]

平仄:平仄平仄仄

鬼斧凿混沌,县崖泄奔放。
诘曲流汀滢,迤逦出荡漾
石破雪珠跳,咫尺倏异状。
嵯峨立巨鳌,黑冘黮兀相向。
饕疑恣鲸吞,渴欲倒龙藏。
起作鳞之而,匉訇激悲壮。
砥柱力斯劲,喷沫气愈畅。
我生本集静,睹此觉神王。
拟穷瀑水源,前山发樵唱。

查看原文

注释

【迤逦】迤逦(yǐ-) : 曲折延绵;缓行:迤逦不断的青山|沿河迤逦而行。1.亦作"迤"。亦作"迤里"。亦作"迤逦"。亦作"迤"。 2.曲折连绵貌。 3.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 4.斜延貌;延伸貌。 5.缓行貌。 6.渐次;逐渐。
【出荡】犹出击。
【荡漾】1.起伏摇动:水波荡漾。 2.形容起伏动荡:歌声荡漾|友情在心中荡漾|晴风荡漾落花飞。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迤】

迤【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集韻》《韻會》演爾切《正韻》養里切,音以。與迆同。《爾雅》註:迤邐,旁行連延也。

《集韻》余支切《正韻》延知切,音移。委迤,自得貌。

《集韻》《正韻》唐何切,音駝。逶迤,行貌。本作迱。

【逦】

邐【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26画部外筆画:19画

《唐韻》力紙切《集韻》《韻會》輦尒切《正韻》良以切,音里。《說文》行邐邐也。《集韻》邐迆,旁行連延也。

【出】

出【子集下】【凵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赤律切《集韻》《韻會》《正韻》尺律切,春入聲。《說文》進也。《廣韻》見也,遠也。《增韻》出入也,吐也,寫也。

生也。《爾雅·釋訓》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左傳·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註》秦康公,晉之甥也。

《周禮·秋官·大司》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註》出謂越獄逃亡也。

《增韻》斥也。《正韻》亦作黜絀。

《唐韻》《集韻》《韻會》尺類切《正韻》蚩瑞切,推去聲。自中而外也。

《正韻》凡物自出,則入聲。非自出而出之,則去聲。然亦有互用者。

叶尺僞切,吹去聲。《詩·小雅》匪舌是出,維躬是瘁。

叶敕律切,音黜。《馬融·圍棋賦》熒惑窘乏兮無令詐出,深念遠慮兮勝乃可必。

《韻補》叶側劣切,音茁。《曹植·卞后誄》詳惟聖善,岐嶷秀出。德配姜嫄,不忝先哲。

叶赤知切,音侈。《穆天子傳·西王母謠》白雲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閒之。

叶赤至切,音熾。《楚辭·九章》竊快在其中心兮,揚厥憑而不竢。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靈樞經》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荡】

蕩【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徒朗切《集韻》《韻會》待朗切,音盪。大也。《論語》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釋名》蕩,排盪去穢垢也。《禮·昏義》蕩天下之隂事。

《禮·月令》仲冬諸生蕩。《註》蕩謂物動萌芽也。

《書·畢命》以蕩陵德。《傳》放蕩也。

《書·盤庚》今我民用,蕩析離居。《註》播蕩也。

《詩·大雅》蕩蕩上帝。《傳》蕩蕩,法度廢壞貌。

姓。《春秋·僖二十五年註》宋桓公生子蕩,後以蕩爲氏。

他浪切,音儻。義同。

底朗切,音黨。《周禮·地官·稻人》以溝蕩水。《註》謂以溝行水也。

《前漢·揚雄傳》雄爲人易佚蕩。《註》佚蕩,緩也。

他郞切,音湯。地名。《史記·魯仲連傳》止于蕩隂不進。《註》河內有蕩隂縣。

水名。《前漢·地理志》蕩水東至內黃澤。

坦朗切。平易也。《詩·齊風》魯道有蕩。徐邈讀帑。

【漾】

漾【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瀁《唐韻》《韻會》《正韻》餘亮切《集韻》弋亮切,音㨾。水名。《說文》水出隴西柏道。《書·禹貢》嶓冢導漾。

水搖動貌。

長也。《王粲·登樓賦》川旣漾而濟深。亦作養。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