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棹泛江阴

出自:清代·曾彦《苏州七夕同子馥泛湖》

拼音:[lǐ][zhào,zhuō][fàn][jiāng][yīn]

平仄:仄平仄平平

客情眷佳节,理棹泛江阴
遥波澄夕霁,霞彩媚枫林。
城阙霭暮光,长烟引岖嵚。
芳甸散兰息,高树噪栖禽。
皦皦河汉辉,脉脉双星临。
眷恋隔年思,嬿婉今夕心。
泠泠仙风过,时闻清吹音。
曾楼设华宴,皎月堕芳斟。
明镫粲飞阁,列坐理瑶琴。
纤纤素手弹,凄凄《白头吟》。
繁华当此夜,欢乐轻千金。
如何穷达士,独抱忧思深。
即事感我怀,慨然念古今。
悟彼山阿人,玄默诚可钦。

查看原文

注释

【理棹】1.亦作"理棹"。 2.整治船桨。谓行船,启航。
【江阴】江的南边。古以水的南面为阴。亦指长江南岸地区。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理】

理【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里。《說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

《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

《玉篇》正也。《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註》理,正也。

《玉篇》道也。《廣韻》義理。《易·繫辭》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

性也。《禮·樂記》天理滅矣。《註》理,猶性也。

條理也。《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禮·中庸》文理密察。《朱註》理,條理也。

《禮·樂記》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註》理,容貌之進止也。

《玉篇》文也。《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

《增韻》膚肉之閒爲湊理,以其有脈理也。《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

分也。《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註》理,分也。《釋文》分,扶問反。

賴也。《孟子》大不理於口。

《廣韻》料理。《晉書·桓冲傳》冲謂徽之曰:在府日久,當相料理。

《韻會》治獄官曰理。《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註》理,治獄官也。《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

媒也。《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註》使古賢蹇修而爲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爲媒,以通辭理。

姓。《五音集韻》臯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紙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

《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屬雲南。

與李通。《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註》使人也。《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史記·天官書》作李。

【棹】

棹【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同櫂。《謝靈運·登臨海嶠詩》鶩棹逐驚流。

《類篇》直角切。《正字通》倚卓也。《楊億·談苑》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

木名。《南方草木狀》棹樹榦葉俱似椿,以其葉鬻汁漬果,呼爲棹汁。若以棹汁雜彘肉食者,爲雷震。出高涼郡。

【泛】

泛【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孚梵切,音汎。《說文》浮也。一曰流也。通作汎。《前漢·郊祀歌》泛泛滇滇從高斿。

《集韻》方勇切,音捧。覆也。《前漢·武帝紀》泛駕之馬。《註》本作覂,後通用。

《廣韻》房法切《韻會》扶法切,,聲微小貌。

【江】

江【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九江,在荆州。《書·禹貢》九江孔殷。《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星名。《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韻補》叶古紅切,音公。《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

名江魚爲公魚。

【阴】

阴【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4画

與隂同。見《字彙補》,以定晏陰之所成。

《周禮·天官·內宰》以陰禮敎六宮。《註》陰禮,婦人之禮。

《內小臣》掌王之陰事陰令。

《地官·大司徒》以陰禮敎親,則民不怨。《註》陰禮,謂男女之禮。

陰晴。《詩·邶風》曀曀其陰。《又》以陰以雨。

《說文》山之北也。《書·禹貢》南至于華陰。

《說文》水之南也。《前漢·地理志》河東郡汾陰縣。《註》介山在南。

《玉篇》影也。《晉書·陶侃傳》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

《正字通》陰八字。

《前漢·郊祀歌》靈之至,慶陰陰。《註》師古曰:言垂陰覆徧於下。

《玉篇》默也。《戰國策》齊秦之交陰合。

《詩·秦風》陰靷鋈續。《傳》陰,揜軓也。《釋名》陰,蔭也。橫側車前,以陰笒也。

地名。《左傳·襄九年》濟于陰阪侵鄭。

《昭十九年》楚工尹赤遷陰于下陰。

《二十二年》帥師軍于陰。《前漢·地理志》南陽郡陰縣。《註》卽左傳下陰也。

漢有兩陰山縣。《地理志》西河郡陰山,又桂陽郡陰山。

山名。《史記·秦始皇紀》自楡中河以東,屬之陰山。《註》徐廣曰:在五原之北。

姓。《廣韻》管修自齊適楚,爲陰大夫,其後氏焉。○按史記褚少孫龜筴傳:陰兢活之,與之俱亡。索隱曰:陰,姓。兢,名也。是商時卽有陰姓矣。

左傳僖十五年: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註:飴甥,食邑于陰。戰國策有陰、陰姬,疑卽出於此。

昭二十四年,陰不佞,以溫人南侵。疑陰亦姓也。

《正字通》男子勢曰陰。《史記·呂不韋傳》私求大陰人嫪毐爲舍人。

《逸周書》墠上張赤帟陰羽。《註》陰,鶴也。《玉篇》今作隂。《五音集韻》俗作。

《集韻》烏含切,音菴。本作闇,治喪廬也。《論語》高宗諒陰,三年不言。

《集韻》《韻會》於禁切,音蔭。《集韻》瘞藏也。《禮·祭義》骨肉斃于下,陰爲野土。《註》陰,讀爲依廕之廕。

《詩·大雅》旣之陰女,反予來赫。《箋》覆陰也。《韻會小補》蔭,通作陰。

《正字通》音飮。古醫方有淡陰之疾,俗作淡飮。

叶於容切,音雍。《詩·豳風》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箋》凌陰,冰室。《揚子·太經》日飛懸陰,萬物融融。

叶於虔切,音煙。《黃庭經》上有䰟靈下關元,左爲少陽右太陰。

《韻會小補》本作殷。淺黑色也。亦作陰。《詩·小雅·我馬維駰傳》陰白雜毛曰駰。陰,淺黑色也。(陰)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