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山破芿荏

出自:南北朝·朱硕仙《吴声独曲二首 其一 硕仙歌》

拼音:[yuán][shān][pò][réng][rěn]

平仄:平平仄平仄

二忆所欢时,缘山破芿荏
山神感侬意,盘石锐锋动。

查看原文

注释

【芿荏】杂草。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缘】

緣【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以絹切《集韻》《韻會》余絹切,音願。《說文》衣純也。《禮·深衣》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註》緣,緆也。《前漢·公孫弘傳》緣飾以儒術。《註》譬之於衣加純緣者。

《廣韻》與專切《集韻》余專切,音沿。《玉篇》因也。

循也。《孟子》猶緣木而求魚也。

順也。《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爲經。

夤緣,連絡也。《韓愈·古意》靑壁無路難夤緣。

《廣韻》吐亂切。與褖同。《周禮·天官·內司服》緣衣。《註》此緣衣者,實作褖衣也。褖衣御于王之服,亦以燕居。

《韻補》叶余倫切,陸機思歸賦,以緣字叶雲。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破】

破【午集下】【石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普過切,頗去聲。壞也,剖也,裂也,劈也,坼也。《正字通》凡物壞,及行師敗其軍,奪其地,皆曰破。說文專訓石碎,泥。

《韻會》曲破,樂名。樂書云:唐明皇天寶,樂章多以邊地名曲。如伊州,甘州之類。曲終繁聲,名爲入破。

《字彙補》披義切,音媲壞也。

叶博屑切,音鷩。《呂覽》膏以明自煎,鐸以聲自穴。翠以羽殃身,蚌以珠致破。

【芿】

芿【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而證切《集韻》如證切,音認。草不剪也。《列子·黃帝篇》藉芿燔林。《唐書·杜祐傳》祐于朱坡樊川,頗治亭館林芿,鑿山股泉,與賔客置酒爲樂。《方干詩》芿草不停獸。

《集韻》如烝切,音仍。艿或作芿。詳艿註。

【荏】

荏【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如甚切《集韻》《韻會》《正韻》忍甚切,音稔。《詩·大雅》荏菽斾斾。《傳》荏菽,戎菽也。《箋》大豆也。

《爾雅·釋草》蘇,桂荏。《揚子·方言》關之東西或謂之蘇,或謂之荏。《後漢·馬融傳》桂荏、鳧葵。《本草》荏子可壓油。《益都方物略記》每歲荏且熟,則荏雀羣至食其實。

柔也。《詩·小雅》荏染柔木。《傳》荏染,柔意也。《論語》色厲而內荏。

《篇海》荏染,猶侵尋也。亦作荏苒。《廣韻》荏苒,展轉也。《魏書·彭城王傳》難違淸挹,荏苒至今。

地名。《史記·趙世家》敗林人于荏。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