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暇时

出自:清代·鲍之芬《沁园春 题陈夫人遗照》

拼音:[qīng][hé,hè,huó,huò,hú][xiá][shí]

平仄:平平平平

芳草池塘,绿荫阶除,清和暇时
有膝前爱子,牵衣问字,闺中博士,习礼明诗。
暖律调莺,新声啭凤,贤母由来即令师。
韶华暮、对东君怊怅,忍赋将离。
人生百岁难期。
最寒暖、中年费护持。
叹华胥短梦,霜兰坐萎,春晖寸草,风树含悲。
合浦明珠,空梁夜月,应有安仁百首词。
瞻遗照、羡千秋彤管,一代蛾眉。

查看原文

注释

【清和】1.天气清明和暖。 2.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 3.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4.(声音)清越和谐。 5.(诗文)清新和顺。 6.农历四月的俗称。明卢象升《与蒋泽垒先生书》之四:"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白登公署。"一说指农历二月。
【暇时】空闲的时间。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清】

圊【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七情切《集韻》親盈切,音淸。《說文》厠淸也。《徐鍇曰》厠古謂之淸者,言汚穢常當淸除也。《博雅》圂厠也。《釋名》雜也,言人雜厠其上也。

《集韻》倉經切,音靑。義同。

【和】

和【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和萬邦。

《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

《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

《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

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臥切,禾去聲。《廣韻》聲相應。《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集韻》調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暇】

暇【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正韻》胡駕切《集韻》《韻會》亥駕切,音夏。《說文》閑也。《書·酒誥》不敢自暇自逸。《傳》不敢自寬暇自逸豫。

《揚子·方言》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周鄭之閒謂之暇。《註》暇音賈。

與假同。《王粲·登樓賦》聊暇日以銷憂。《註》暇,古雅反。或作假。

《韻補》叶後五切。《詩·小雅》迨我暇矣,飮此湑矣。《毛詩·古音考》暇音甫。

叶胡故切。《張衡·東京賦》因秦宮室,據其府庫。作洛之制,我則未暇。

【时】

時【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

《韻會》辰也,十二時也。

《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

《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疏》謂伺虎不在家時而往謝之。

《博雅》善也。《廣韻》中也。

地名。《左傳·莊九年》戰于乾時。《註》乾時,齊地。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時。

姓。《廣韻》良吏傳有時苗。《何氏姓苑》云:今鉅鹿人。

與塒同。《詩·王風》雞棲于塒。《釋文》塒,本亦作時。

《韻補》叶上紙切。《王粲·七釋》不以志易道,不以身後時。進德修業,與世同理。

叶側吏切。《屈原·離騷》忳鬰邑余侘傺兮,吾獨窮苦乎此時也。叶下態,態音替。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